要说清楚苏联解体的问题,往前追溯,你会发现。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开始走向解体的导火索。
帝国坟场:阿富汗国家的形成在讲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阿富汗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来的。
阿富汗地处帕米尔高原以西,境内自东向西有着庞大的兴都库什山脉贯穿着,地形极为复杂,交通极为困难,当地的人又特别桀骜不驯,所以阿富汗一直被称为帝国坟场。
帝国坟墓:阿富汗
所谓帝国坟场,是指外部世界很容易征服阿富汗,但由于刚才说的一系列特征,外部世界却无法有效地统治当地,因为统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但因为阿富汗所具有的重要地缘战略位置,外部世界对征服当地,又常常有着浓烈的兴趣。阿富汗北连中亚,南接印度,西通伊朗,是连接各方向的一个交通要道,所以旁边的大帝国都会对它有想法。
不仅是外部世界难以统治阿富汗,阿富汗自己内部也不大容易形成稳定的政治秩序,这还是因为统治成本太高了。历史上的阿富汗地区一直是处在动荡之中,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阿富汗这个国家,实际上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在英国跟沙皇俄国在中亚进行的大博弈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
当时的沙皇俄国极力想要从中亚这个方向南下,冲到印度洋去获得出海口。可是这样沙皇俄国就会直接跟大英帝国治下最重要的领土,也就是印度相接壤,这对英国来说极为危险。
所以,英国和俄国就在中亚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博弈,最后双方在各自往前推进到一定程度之后,达成妥协,在双方中间建立一个缓冲国,谁都不再往前走了。缓冲国所在地被动地成为一个国家,就是后来的阿富汗。
阿富汗在刚形成的时候是一个君主制国家。二战之后,阿富汗出了一位叫查希尔的国王,他大力推动现代化改革,当时的阿富汗是一个非常开放、自由的国家。
这种改革需要有外部力量的支持,以便对抗国内的保守力量,由于阿富汗的重要战略地位,美国和苏联都被吸引了过来,暗暗较量在阿富汗的影响力,阿富汗政界高层也形成了亲美和亲苏的两派。
阿富汗战争到了七十年代,亲苏派的一支力量发动政变推翻国王,建立了一个共和国。苏联当然很高兴,但是,新上台的亲苏派政党的统治太残暴了,所以在1979年又发生一场政变,亲苏派政党被推翻了。苏联就不干了,于是就在1979年底派兵进入阿富汗,又推翻了这个反苏政权,扶植了一个新的亲苏政权。
阿富汗战争就此开始了,苏联的噩梦也就开始了。我刚刚说过,阿富汗这个地方,容易征服难于统治,阿富汗民间兴起了各种反抗力量来反抗苏联扶植的傀儡政权,傀儡政权根本没能力去压制,苏联人只好亲自上手。
苏联人面对的具体敌人又是谁呢?说到这儿又得说一下阿富汗内部的民族构成,这也跟阿富汗复杂的地形相关。兴都库什山横贯阿富汗,把它分为南北两半。这条山脉以北住着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族的人,山南住的主要是普什图人。山南山北都有反抗力量,但最让苏联头疼的是山南的普什图人。
普什图人为了反抗苏联建立了一个组织,它的名字你肯定很熟悉,叫塔利班。这是由一群宗教学生和宗教人士发起的,塔利班的意思就是学生,他们自称是最虔诚的信徒,要以圣战的精神来对抗苏联。
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通行的国际法之外,还有两种国际秩序的观念卷入进来了。一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理念,苏联认为大家庭的内部事务是不受通行国际法管辖的;另一个是阿富汗这边的圣战理念,因为阿富汗在反抗时需要足够的精神动员和组织力量,宗教是最简单最有力的组织动员。
对苏联来说,问题似乎比较简单,打掉塔利班就好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另外一个更麻烦的要素又卷进来了,这是此前大英帝国时代所留下的遗产。这个遗产就是,大英帝国的扩张,把普什图人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住在阿富汗,另一部分住在巴基斯坦。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大山中间有个山口,叫做开伯尔山口。英国在统治印度的时候,为了防止中亚的游牧者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就把英属印度的领土一直向北推进到开伯尔山口,守住这里,印度就安全了。
开伯尔山口南北住着的都是普什图人,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普什图人被英属印度统治了。到了后来,印度独立,印巴分治之后,这群普什图人就住在巴基斯坦境内。那个地方同样是山区纵横,交通极为困难,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对这些普什图人没有实际的管理能力,这些普什图人只是名义上属于巴基斯坦国民,在现实当中与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关联非常密切。
苏联的麻烦就在这里了。塔利班同时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地区,一旦苏联加大了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攻势,他们就跑到巴基斯坦的普什图兄弟那里。等来自北边的压力变小了,这群塔利班就又越过开伯尔山口,回到阿富汗的地盘上,继续进行反苏的游击战。苏联人的压力再一加大,他们就又跑到巴基斯坦这边。
听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苏联为什么不直接去巴基斯坦打击塔利班呢?对不起,做不到,因为巴基斯坦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苏联如果这样做,就是越过了通行国际法所认可的边境,美国就有充分理由介入了,所以苏联是不会冒这个险的。
此时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复杂的要素被卷入进来了;传统的大英帝国出于自己的地缘考虑所留下的边界线,使得塔利班的反抗有了一个足以转圜的空间。而国际法的理念,又使得苏联没有办法突破塔利班这个转圜的空间。
于是我们看到,传统帝国的理念,国际法的理念,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理念,再加上塔利班的宗教圣战文明冲突的理念,所有这些东西都搅和在了一块,使得苏联在阿富汗这边的处境变得极为复杂。
苏联面对这种局面感到非常痛苦,阿富汗变成了苏联真正意义上的溃疡。那苏联为何不索性撤军呢?因为这也是做不到的。
对于大阵营时期的政治逻辑来说,苏联只能扩张,不能收缩,一旦开始收缩,整个苏联阵营就会彻底涣散掉,失控的局面会给苏联带来一系列控制不住的连锁反应。苏联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就这么被拖住了。
苏联的财政危机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雪上加霜的事情出现了,就是国际油价过山车式的涨落。
事情又跟中东有关。苏联是在1979年12月份入侵阿富汗的,而在1979年的2月份,发生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坐着喷气式飞机从巴黎飞回德黑兰,在伊朗发动了伊斯兰革命,把伊朗从一个追求西式现代化的君主国家,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当时西方称霍梅尼以超音速的速度把伊朗带回了中世纪。
伊朗变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之后,马上跟美国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而伊朗是个重要的产油国,世界担心石油供给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石油价格猛涨。到了1980年9月,在美国的支持下,伊拉克又跟伊朗发生了著名的两伊战争,国际石油价格更是一路飙涨。
这给苏联带来了额外的好处,因为苏联是石油出口大国,高油价让苏联的财政状况非常好,能够支撑阿富汗战争。但石油价格猛涨吸引了产油国纷纷扩大产能,结果供给过剩,到1985年,石油价格又急转直下,腰斩都不止,这就使苏联的财政状况一下子陷入巨大的困境。
而阿富汗这边还在不断地流血,这个溃疡就开始变得很要命了。如果你仅仅是有溃疡的话,问题还不大,但如果你在有溃疡的同时又冒出其他的并发症,时间长了,严重的并发症就会带来致命伤害。
苏联就是遇到了财政上的并发症。它发现自己的财政失衡了,就只好通过印更多的钞票来解决问题,这又带来通货膨胀,这个并发症在苏联内部激化了旧有的矛盾。
苏联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十五个独立国家组成的邦联。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本来在一战后都成为了独立国家,在二战中又被苏联占领,之后各种威逼利诱之下被迫加入苏联,作为加盟共和国存在。
它们三个对于苏联早就怨气满满,现在,苏联为了支撑阿富汗战争引发了通货膨胀,这场战争远在万里之外,跟波罗的海三国半点关系都没有,可是通货膨胀的代价,三国却要跟苏联一块背负,它们的怨气就更大了。所以它们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运动,要求恢复独立。
最终,苏联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个妥协,允许这几个加盟共和国自主发行货币,允许它们有自主的财政。但这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实际上,货币倒不一定非得是中央银行来发行,如果有成熟的商业银行体系的话,就靠商业银行发行货币也是可以的。问题是,苏联一直搞计划经济,没有成熟的商业银行系统,那么允许这几个加盟共和国自主发行货币,自主处置财政,就意味着苏联在财政和货币上已经解体了。
既然财政和货币已经解体了,那么后续的政治意义上的解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伊斯兰世界的精神复苏后面苏联解体的过程又引发了一个新的事情。在苏联解体前,伊斯兰世界长期处在被西方世界和苏联阵营不断打压的地位,是一种很边缘的状态。
但是在阿富汗战争当中,伊斯兰世界却突然发现,原来是可以靠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圣战的办法来拖垮如此强大的一个帝国的。再加上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成功,虽然伊朗信仰的主要是非主流的什叶派而非主流的逊尼派,但毕竟都是伊斯兰教,这也让伊斯兰世界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所有这些都是伊斯兰世界从未有过的体验,让伊斯兰世界一下子获得巨大信心,觉得也许可以做更多的事,带来更大的成果。因此,在苏联被拖垮的过程当中,心理长期处于弱势的伊斯兰世界,开始形成了某种心理上的复苏。在这过程当中,大量的中东国家源源不断地援助塔利班。
帝国坟场:折戟沉沙
阿富汗战争造就了一批反苏的铁血战士,他们都是打游击战出身。因此,阿富汗战争拖垮了苏联,与此同时,也激活了伊斯兰的圣战力量,并敲响了文明冲突的前奏。
苏联的最终解体另一方面,美国自从越南战争结束以来,迸发出了强大的创造力,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在经济上为新一轮技术红利的迸发奠定了基础。再加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推行了一系列深度自由化改革的政策,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迎来又一次高速成长。
而已经吃尽了上一轮技术红利的苏联,在计划经济中又压制住了创新能力,经济掉头向下丧失了活力,就更加无法和西方竞争了。
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促成了苏联在1991年12月24号的解体,带来了大阵营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