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弊家丰:为什么豪强能毁了大汉帝国?

瑞亭说历史 2024-08-23 01:54:59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大汉亡国,是一个一直被津津乐道的话题。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其他朝代都是因为军事力量弱而亡国,唯独汉代是在军事力量还很强大的时候亡了国。

大汉榜一豪强:曹操

这当然就引起人们的兴趣了呀,大汉亡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为你总结了过去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分三种,第一种认为责任在皇帝,是皇帝太昏庸了;第二种是责怪后宫;第三种是归罪于黄巾军起义。

前两个原因,我们就不讨论了,因为就原因来看,确实不重要。第三个原因,黄巾军的主力其实是流民,流民也确实是摧毁汉帝国的重要原因。

不过,大汉亡国的原因,流民问题只是硬币的一面,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硬币的另一面——豪强。在我看来,豪强的兴起才是大汉亡国的最重要原因。

人头税与豪强

你肯定在很多地方听过“豪强”这个词了,那到底什么是豪强?很简单,它就是一个统称。财政史大家马大英先生说,豪强就是把诸侯王、外戚、贵族、大臣、官僚、工商奴隶主等等都包括在内。说白了,豪强就是一个既有政治力量,又有经济势力的阶层。

那豪强是怎么成为豪强的呢?可以说,“祸根”就是汉朝初年减税埋下的:“舍地而税人”。汉朝初年因为按土地征税有各种困难,但也不能不征税,就开始依赖征收技术更简便、管理成本更低的人头税。

这和豪强兴起有什么关系呢?你想想看,按人头征税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当然就是买地成了特别划算的买卖啊。

因为减税,要上缴的田赋很低,三十税一,甚至还有好些年一分钱都不用交,所以那些有钱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都愿意大量买田。比起田地带来的财富,要上缴的那点儿人头税真是算不了什么。

田赋已经那么低了,这些官僚贵族们还经常隐瞒田亩的数量,偷税逃税。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能利用手上的特权兼并土地。你看看,这一项项加起来,又能投资土地,又不用负担重税,这势力可不就加速壮大起来了吗?

这是汉代收人头税带来的很明显、很直接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隐藏着另一个重大问题,不太容易被发现,那就是货币财政。

什么叫货币财政?很简单,就是收税收的不是粮食布匹这些实物,而是收货币。你肯定很惊讶,对不对?汉朝这个公元前后的朝代,居然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用货币了。除了田赋还在交粮食,剩下的口赋、算赋、更赋这些人头税,都征收货币了。

至于汉代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最可能的原因还是征收管理方面的问题。财政上收实物,成本高,管理起来也更难,收货币的话就方便很多了。

可是,收实物还是收货币,这跟豪强势力膨胀有什么关系呢?

你看啊,如果你是汉代的一个普通农民,交税的负担并不轻,这个问题我们在汉初减税那一讲讲过了,田赋是少了,但还有人头税,人头税加起来还比以前交的税多了,对吧?那现在交税有一大部分还得用货币,你是不是就得大量卖出你的农产品,或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赚到货币呀?甚至,你还得去借高利贷,才能完成缴纳任务。政府那边,收到大量的货币之后,要满足各种需要,就还得大规模采购物资,对不对?

你看,你要卖,政府要买,那就需要有大批的商人存在,这些商人就得去各地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

听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没毛病啊?是,如果是完善的商业经济,那当然没问题,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那可是汉代啊,距离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近2000年,主要商品都是农产品,农产品不是机器大生产下的工业品,没法大规模、有弹性地生产。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商业经济怎么可能没问题呢?一定是畸形的。畸形,导致的后果就很明显了,要想赚钱,就得囤积居奇,用高度投机的方式操纵市场。

谁在干这些事儿?当然就是和权力勾结在一起的商人,或者自家就在经商的权贵们,他们靠这样的方式牟取暴利,势力越滚越大。

选官制度

好,上面我们说了因为收人头税引发的两个问题,土地兼并和货币财政,加剧了豪强势力的膨胀。这还都能理解,毕竟都和税收、财政有关。

下面我要说的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豪强势力壮大没什么联系,那就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不是很难想象选官制度也能跟豪强势力有关?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看看汉代选官制度是什么样。

汉朝初年的时候规定,家庭财产必须要十万钱以上才能为吏,后来到汉景帝的时候降到了四万钱。要知道,汉武帝时期,一个地方太守一年的俸禄,折合下来也就不到两万钱。十万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只如此,刚开始还有法律规定,工商户不能做官,不过,如果你有钱,可以通过购买土地成为地主,然后就能做官了。后来,这项法律干脆也取消了。

当然了,汉代也会用各种途径选拔读书人做官,但是你想啊,那个时候,教育可是稀缺资源,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读书人本来就出自富裕人家或者官宦家庭。

说白了,有钱人做官的成功率更高,对吧?这样就一定是不好的吗?也不一定,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是把有经济实力的精英们纳入到权力体制内了,肯定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可是,这么一来,大地主、富裕商人、贵族官僚、书香世家,其实就是同一拨人。而且,因为教育资源和财富都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这种多位一体的情况还会很稳固地世代循环下去,对不对?

举个例子来说,汉成帝时有个人叫张禹,他就既是大官僚,贵为丞相,又是大商人和大地主,同时还是著名的儒生,今天我们还在用的《论语》通用版就是他勘定的。这就叫多位一体。

国弊家丰

好,我们说了三个因素,土地兼并、货币财政、选官制度,这些让豪强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豪强有害是肯定的,可真的能毁掉那么大一个帝国吗?真的可以,因为豪强已经侵蚀了汉帝国的基础。

什么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无非就是经济、政治两大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经济方面

在西汉后期和东汉大部分时期,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实际上在提高,农耕工具比之前先进了,也开始精耕细作了,还开发了不少水利工程。

你可能会想,汉帝国的财政日子就能好过了?并没有,这些发展都在豪强控制的田庄里发生,这些田庄有多大?“池鱼牧畜,有求必给”,你想要什么有什么。这还不算,豪强对外筑起壁垒,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像不像一个个小国家?

大汉王朝400年,奠定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调

经济发展,钱却都在豪强的庄园里,帝国没法对这些庄园征税,也就没法壮大力量,这就形成了“国弊家丰”的局面。国家财政没钱,豪强家族却非常富裕。

更糟糕的是,在地主豪强的庄园之外,那些失去土地的人在流浪,社会秩序逐渐败坏。国家呢,因为收入有限,渐渐地也就丧失了救济流民的能力,紧接着,也就没法维持社会秩序了。

除了经济层面,豪强还威胁到政治层面,篡夺了公共权力

什么意思呢?豪强们大权在握,帝国实际的权力其实落在了他们手里,而没在皇帝手中。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对君权的制衡和削弱吗?这不是好事吗?确实也有学者这么说,赞赏这种对君权的“硬性”制衡,认为君权被削弱是好事。

对这一点,我有不同的意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权可不只是君主的权力,它还是公共权力的表现形式。

这样大规模地侵害君权,其实也就是伤害了公共权力的运行。特别是在地方上,国家的权力落在了豪强手里,私人成了真正的权力拥有者,朝廷任命的官员只是名义上的官员。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社会秩序和老百姓的利益当然也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那君主们就坐以待毙吗?怎么没想办法解决呢?办法倒是想了,只是都没什么用。

比如王莽,他自己就是豪强出身,当然知道豪强是多大的威胁。所以登上皇位之后,王莽就用一系列财政措施来抑制豪强,要求他们把土地分给亲族,增加豪强奴婢的人头税等等。

流民一怒汉难安

再比如,东汉时期,用清丈田亩来抑制兼并,下令解放奴婢,等等。但这些手段都是以前的旧招数,没什么用。

用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来形容,那就是到了东汉时期,文明似乎已停止了生长。汉帝国没有什么新的制度能解决豪强势力对帝国基础的侵蚀问题,就这样走向了灭亡。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回那个时期,变成掌握大权的大臣,你会怎样抑制豪强?

0 阅读:13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