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为何转瞬即逝

江湖说事 2020-04-12 14:03:13

公元805年暨唐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李诵退位,27岁的太子李纯继位成为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

在历史上李纯是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小时候就因“第三天子”的问答而闻名于世,继位后,更是时常“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在位初期,先后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为相。相继平定了西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的叛乱,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一时间海内复归于一统,史学家称之为“元和中兴”。

但“元和中兴”仅是昙花一现,公元820年,唐宪宗之子唐穆宗继位。卢龙军朱克融发动兵变,田弘正(时领成德节度使)被王廷凑所杀,魏博节度使田布亦为史宪诚所害。河朔三镇复叛。元和中兴前后历时不过十余年,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唐朝再也失去了结束藩镇割据的实力和机会。

唐宪宗像

治表不治本

唐朝中后期的战乱频繁主要是由藩镇割据的社会现状所导致的。唐宪宗虽然先后平定了西川、淮西等地,但也只是通过战争将这些地方换了个节度使而已,或者是用武力重新划定了一下各镇的行政区划而已,并没能将西川、淮西等地直接置于朝廷的管辖之下,也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可以限制节度使的势力。新任的节度使们也依然具有前任节度使军、政、财一把抓的权力暨新任节度使们依然具有割据叛乱的实力。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割据的基础没有发生变化,一旦节度使们野心膨胀,或者朝廷对藩镇的政策有所不利,各个藩镇节度使自然还可以再仿效前事,反叛朝廷,而朝廷将陷入平叛、任命新节度使、新节度使对朝廷不满再次反叛、朝廷再平叛的怪圈无法跳出。所以,唐宪宗的平叛战争并没有真正实现用制度管控藩镇,只是暂时通过战争的方式震慑住了天下藩镇,治表不治本,无法长久。

唐宪宗削平的藩镇

虎头蛇尾

唐宪宗通过平叛战争先后平定了天下大多数藩镇,即使是最嚣张的河北藩镇也在表面上降服了朝廷,但这场“元和中兴”却是虎头蛇尾。首先是皇帝本人,元和十三年(818年),下诏征求方士,配制长生药。后又派遣宦官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次年,李纯又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人员,最后暴毙于宫中,年仅四十二岁。观其后期做法,俨然一副昏君做派,和前期判若两人,这是皇帝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坚持的情况。其次,没能整肃朝纲,平叛战争虽然取得成果,但朝中宦官弄权、军队战斗力下降、财力匮乏的现状一个都没改变,甚至还开启了影响整个晚唐历史的“牛李党争”。朝廷依然是个腐败的朝廷,不得人心的朝廷。

唐宪宗迎奉的法门寺佛骨

不管怎么说,元和中兴使唐朝在短时间内又用武力压服了各路藩镇,为唐朝成功续命,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的治表不治本以及虎头蛇尾导致其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阻止唐朝的彻底灭亡。

11 阅读:5795

评论列表

无处安放的风

无处安放的风

10
2020-04-15 20:51

和唐玄宗一个样 虎头蛇尾 [得瑟]

江湖说事 回复 04-19 01:04
唐玄宗毕竟还是一大把年纪了,还可以理解,

雨夜不打更

雨夜不打更

9
2020-04-16 23:17

从肃宗到代宗到德宗,这爷四个都有问题 通通善始不能善终

江湖说事 回复 04-19 01:03
唐代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典型的志大才疏,想恢复盛唐,但方法和能力都有问题,一旦办不到了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拜仁逗比黑

拜仁逗比黑

8
2020-04-17 20:36

唐朝从太宗到玄宗大约百年算盛唐,安史之乱后的一个半世纪内,宦官干政、皇权式微、藩镇割据,唐朝名存实亡

Promise、爱你,X

Promise、爱你,X

4
2020-04-17 23:53

节度使兵权过大,一些方面抑制了皇权,镇守边疆拥兵自重。

江湖说事 回复 04-18 10:36
主要是多重权力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

abcd

abcd

2
2020-04-17 10:09

昙花一现能不能算中兴

江湖说事 回复 04-19 00:56
其实我个人认为不能算,充其量是垂死挣扎

UC网友44xxxx5124

UC网友44xxxx5124

1
2020-04-17 19:00

又是求去长寿

江湖说事 回复 04-19 01:00
毕竟对于皇帝来说酒色财气都不缺,所以更想永远占有了

江湖说事

江湖说事

冷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