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历城区柳埠镇白虎山前面,生长着大面积的竹林,竹林后面的一条山涧清幽处,有一股泉水喷涌而出,人们称之为涌泉,涌泉后面有一座尼姑庵,因为邻近涌泉,所以就叫涌泉庵。

涌泉

涌泉
据碑文记载,涌泉庵始建于南北朝齐梁之间,隋开皇年间重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百尺飞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洵为胜地。”十分形象的记录了涌泉庵风景的秀美。明代济南诗人李攀龙赋诗赞曰:“锦阳川上女僧家,红树萧萧白日斜。弟子如云人不见,可怜秋老玉兰花。”

涌泉桥



涌泉泉水从白虎山山腰的石缝裂隙中渗出,向前汇成小溪,通过地下暗渠,从前面一个石雕龙头口中吐入“净池”。最早记载涌泉的是明崇祯《历城县志》:“涌泉,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中说“曰涌,腾也”。从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得知,净池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曾予重修。
涌泉泉水很是丰沛,冬夏不涸,在净池下面形成一条激流奔腾的小溪。小溪穿过前面有其下面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所建的涌泉桥时,前面有一个深潭,人称“青龙潭”。青龙潭上有一棵巨大的藤萝像巨龙一样缠绕在周围的大树上,蔚为壮观。小溪泠泠的流水声与四周茂密的竹林交相辉映,古雅,幽静,苍翠,高洁,充满了诗情画意。

古藤萝



宋代佛像

送衣塔

涌泉庵的东面路上有一座方形单层石塔,与四门塔有些类似,这就是向世人演绎着古代“孝女故事”的“送衣塔”。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故事的发源地。据记载,明朝时期,一位官员因年事已高,且又不肯与当权者合流,遂愤然出家,在神通寺挂单做了和尚,这就是“兴公”和尚。他的女儿担心父亲年老体衰,为了照顾老父,也毅然随父剃度,在神通寺相邻的“涌泉庵”出家做了尼姑,并一边修行,一边照顾老父。因囿于当时的限制,孝女给老父拆洗的衣物不能亲自送到寺庙里边,只好在在寺庵交界处建造这座石塔,定期把拆洗或缝补好的衣物寄存的这座石塔内,由老父的弟子们取走。同样,如老父有脏或破了的衣物,也送至塔内,由孝女取走去浆洗缝补,直至老父圆寂归天。此后,该孝女仍长期定居于涌泉庵,并成为一代主持,她就是法号为“明喜”的庵主。
涌泉庵竹林摇曳,泉水叮咚,文物古迹荟萃,环境古朴幽静,很值得好好欣赏,洗涤心灵。

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