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周世宗柴荣真的没有防范过身边赵匡胤等武将吗?

和运超 2022-11-16 17:56:54

柴荣不敢坐等时间流逝,几乎在毁佛同时——显德二年(955),采纳王朴“攻取之道,从易者起”的建议,于五月派兵西征后蜀,经过一段时间,再得四州之地,然后审时度势停止进攻。

从表面看,当然是柴荣稳扎稳打,可内在原因还是这一战进行的没有想象那样容易。客观来看,柴荣整顿扩充军力还不足一年,所以,不能说周军已经非常强大。而后蜀依托城池严防死守,后周大军每每难以顺利攻克,战事往往进入焦灼状态,柴荣能够见好就收,自然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周世宗柴荣的塑像

当时,后蜀后主孟昶派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李廷圭为北路军首领,左卫圣步军都指挥使高彦俦为招讨使,武宁节度使吕彦珂担任李廷圭副将,客省使赵崇韬为监军。

这一年的六月初五,双方在威武城(位于凤州的东北,今陕西凤县凤州镇东北六十里附近)遭遇,后蜀大将李廷圭击败周军,俘获濮州刺史胡立等。然后孟昶派人联络南唐和北汉,相约共同对付,形势显然对后周颇为不利。

后周大将王景推进很不顺利。宰相李谷就对柴荣说,征讨后蜀“持久无功”,粮草运输接济不上,不如就此罢兵。柴荣一时郁闷,很不甘心,为了解实际的战况,就派赵匡胤赴前线调研。赵匡胤已有成为柴荣心腹的迹象,为了让主上满意,他在前线周转了一圈之后,回去向柴荣表示秦、凤等地可取。

周军坚持到八月,王景终于小有斩获,俘虏后蜀兵三百余人。然后在黄花谷口(亦在凤州的东北一带)设伏痛击蜀军的偷袭部队,俘虏扩大到三千多人。这一战成为转折点,后蜀军心动摇,各路人马开始退却。

蜀军主将李廷圭、高彦俦远撤到青泥岭(今陕西略阳县以北)。秦州主将韩继勋偷偷跑回成都,留下观察判官赵玭守城。而赵玭原是后晋的旧将,见后周“将皆武勇者,卒皆骁锐者”,于是投降,紧接着成、阶二州也都投降。柴荣对此胜绩满心欢喜,和大臣们商讨后任赵玭为郢州刺史。

再到十月,后蜀孟昶向柴荣沟通和解,可是书表言辞依然很强硬。柴荣为当世雄主,自然不爽,就让王景继续进攻,围困凤州,然后另一大将韩通到固县预防后蜀可能增援。又经过两月围攻,于年底十二月三十日攻克凤州,活捉后蜀威武节度使王环及都监赵延溥等五千余人,赵延溥被俘后绝食而死。

至此,川蜀门户的秦、凤、成、阶四州全归后周占据,后蜀君臣无不震惊。为安抚民众,柴荣下诏“除二税必须征收以外,凡是蜀人所订的各种租税及徭役,全部废止”。同时,柴荣非常高明地下令特赦所有后蜀俘虏,是去是留让他们自己决定,由此四州民众皆归心后周。显德三年(956)六月,柴荣任征讨后蜀有功的大将王景为秦州节度使,兼任西面沿边都部署,防御党项和后蜀。

王景在此战立下大功,他当时已经年届七旬,柴荣对他很是很敬重。在唐末五代时期,王景根本不算有多出名,可到后周这个阶段,他也称得上一个很有资历的宿将了。

王景的家境贫穷,出身很不好,年轻时曾经沦为盗贼。早年梁晋争雄阶段,他跟随后梁的大将王檀。李存勖灭梁后,王景归顺后唐。唐末帝李从珂在位时,王景曾追随勇将张敬达讨伐石敬瑭。张敬达被杨光远杀害后,唐军都归顺了石敬瑭,王景授相州刺史。

有关柴荣的连环画

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举兵反抗时,唯有王景进行抵抗,石敬瑭对王景予以表彰,逐渐受到提携。后来石重贵继位后抵抗契丹,王景跟随高行周抗击有功,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到刘知远建后汉时已经加王景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这种显贵职务了,尤其郭威和王景的关系一向不错。郭威很有谋略,而王景就是那种典型的武将,为人粗豪,所以王景一直算做事务实靠谱的那种人。

郭威当然继续给与很高的礼遇,也很放心把王景交给柴荣继续重用,柴荣继位已升王景为褒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然后又加中书令。此后王景一直坐镇西陲,直到北宋建立才入朝,但王景于北宋建立两年后就身故了,年七十四岁,追封为岐王。

与后蜀的一战下来,后周的军心士气空前旺盛,经过一年时间的整顿和实战积累,柴荣立刻转向征讨另一强盛对手——南唐,这一次不是一战,而是两年时间经历三次大战,直到显德五年正月,南唐被迫与后周签订合约,去掉“唐号”改名为“江南”,后周得到江北十四州六十县,这样南方十国基本没有敢向后周挑衅的对手,后周顺利一跃成为五代十国的最强势力,初步具备一统天下的条件。

原本南唐的综合实力可算当时数一数二,可后周经过一次征伐,经过一番扩充,上下确实脱胎换骨。柴荣也早就看到南唐境内的富庶,经过一战取胜后蜀,几乎是没有悬念地会与更有实力的南唐展开对决,凑巧在出征后蜀之时,南唐还同意与后蜀要联合出兵。后蜀既然已经被打败,不敢再贸然作对,那么自然就将新的目标转为南唐。

当时的南唐中主李璟,似乎各方面都与孟昶相似,大体也算宽柔之主。尤其和他后来的儿子都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词人,只不过流传到今天的“南唐二主词”往往是后主李煜占了大多数名声,李璟的词作如今只有区区几首(事实上李煜留下的词作总共也就五六十首,当中还有一些争议和残句,但比李璟还是要多)。

在显德二年底的时候,柴荣已经派宰相李谷出任淮南前军行营都部署,兼任庐州、寿州知州(当然属于挂名),开始做一系列准备,再令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忠武军节度使即晚唐以来的陈许节度使,另外辖申州、亳州等(申州今为信阳市所辖浉河区一带,而亳州今已经划入安徽),以许州为中心,后梁一度改名匡国军,后唐才恢复为忠武军)担任其副将,跟着就派遣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率军出征。

与南唐毗邻的吴越王钱弘俶非常紧张,遣元帅府判官陈彦禧往后周入贡,柴荣通过使者转交诏书,命钱弘俶率军准备协助周军作战。显德三年(956)正月里,柴荣正式下诏征讨南唐,王彦超进军寿州境内(寿州实际就是今安徽淮南市寿县一带),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进发山口镇(山口地名非常普遍,就今安徽省范围来说都有多处,以《资治通鉴》所记,为今淮南市西面的山口镇),先后都击败了一两千人的南唐军。这时柴荣于京师开动一系列加固汴梁的工程,等安排好留守人员,他于二月离开前往亲征南唐。

当时李谷负责主攻寿州实际并不顺利,他想靠搭浮桥渡过淮河。南唐驻寿州的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做出要破坏周军浮桥的举动,李谷有些手忙脚乱,因为他们作为北方军队,大多数人不善水战,就决定回防浮桥。

柴荣那会儿才走到圉镇(位于杞县西南,距离开封并不远,今杞县都属于开封市),一方面派人阻止李谷回撤,另一方面火速让李重进快马赶到淮河边防御。实际刘彦贞并不算多么厉害的勇将,据说靠吹捧李璟而获得器重。刘彦贞的裨将咸师朗等也全是一群有勇无谋的人,看到李谷率部撤退均大喜过望,直接攻打正阳关(寿县西六十里的正阳镇),整个队伍加辎重号称长达几百里。

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南唐的名将刘仁赡(其父刘金是跟着杨行密起家的元老之一,号称淮南三十六豪杰之一,官居濠州团练使,刘仁赡的兄长刘仁规娶的就是杨行密之女,接替刘金掌管濠州。刘仁赡出仕已经是李昪建立南唐,起初任右监门卫将军,可能有亲贵子弟受父兄功勋领受职务的嫌疑,实际他是从出任袁州、黄州等地刺史起家。李璟继位以后,提拔为龙卫军都虞侯,成为统领亲军的心腹,然后刘仁赡开始熟悉军事,成为文武兼备的人物,尤其攻灭马楚有大功,刘仁赡名声显赫,受清淮军节度使,坐镇淮西寿州)和池州刺史张全约见状急忙制止,并用很委婉的口气,但是刘彦贞完全不接受。在刘彦贞部离开后,刘仁赡就断定南唐此战必败,随即加固了寿州一带城池的防守。

果然,李重进过淮河大破刘彦贞,将其斩杀,裨将咸师朗被擒,南唐军士据说阵亡就过万人。张全约带刘彦贞的残部返回寿州,刘仁赡就上表李璟请求任命张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皇甫晖、姚凤两部退保清流关(位于安徽滁州以西十二公里外关山,为南唐设立的重要关口,保障南京安危的要道),滁州刺史王绍颜直接弃城逃跑(王绍颜本为文士,以书法和医道闻名,编写有医书《续传信方》)。三月中,柴荣率亲军到达寿州,下令展开猛攻,赵匡胤再次表现神勇,于涡口大破南唐军,都监何延锡等人战死,五十余艘战舰被周军俘获。

这时,柴荣展开多路出击,令武平军节度使王逵准备攻鄂州,然后转变主攻方向为滁州。赵匡胤领军攻取清流关,进发滁州城下,守城主将皇甫晖居然打算和赵匡胤对阵决战。赵匡胤可以说是整个古代帝王堆里论单打独斗,功夫绝对拔尖的,一般人物哪里是他对手,皇甫晖和副将姚凤带着队伍出来布阵,赵匡胤看到机会,拍马直冲过去将皇甫晖头部打伤,连同副将姚凤一起生擒,赵匡胤大叫:“我只杀皇甫晖,其他人一概不追究。”

南唐军见赵匡胤气势惊人,军心顿时瓦解,滁州顺利攻取。柴荣非常高兴,派遣翰林学士窦仪前往滁州检查收缴物资(再次可见柴荣攻打南唐的根本要害依然在于江淮地区多年积累的财富),这里就发生之前论述范质和窦仪关系时的一幕,赵匡胤对窦仪为人刮目相看,开始刻意结交。过后柴荣让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担任滁州知州(马崇祚事迹非常少,仅知出道于后晋,似乎在契丹攻灭后晋时曾投降,后来回归中原,仕途不很顺利,到后周阶段才稍微有一些机遇)。

显德三年四月,柴荣获悉扬州缺少守备,令韩令坤突袭扬州,要求不要惊扰百姓。扬州有南唐先帝陵寝,中主李璟已被吓得逃离金陵,同时派遣使者求和。柴荣根本不打算罢手,将使者一顿呵斥,借口要求李璟亲自前来谈和。而吴越方面得知南唐打算求和,便趁机出兵,钱弘俶派遣吴程作为衢州刺史鲍修让、中直都指挥使罗晟的监军,领兵前往常州。

四月中旬,得到王逵报告,称鄂州附近城寨已经攻取。然后赵匡胤也回报南唐天长制置使耿谦投降,缴获军粮二十余万。而韩令坤跟着又攻取泰州,李璟派人向契丹求援,但是信使被周军截获。然后周军大力围攻光州(今河南与安徽毗邻的信阳市固始县、潢川县一带),不久也攻克。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攻陷舒州,南唐蕲州将领李福杀掉知州王承巂投降。

柴荣再派遣六宅使齐藏珍(六宅使是唐代设置管理皇室子孙的专门职务,当初于长安有号称十王宅、六王宅的诸院落,其总管简称六宅使。五代和北宋都继续保留,作为一种武将升迁的暂时官阶名号,像《资治通鉴》记后周广顺三年,高绍基多次奏契丹犯边,郭威派六宅使张仁谦往延州查访,发现高绍基是谎称消息,其实希望留任加官的嫌疑。张仁谦是一个厉害武将,入北宋作为悍将王全斌的属下,一起灭后蜀任剑州刺史,与王全斌都主张对后蜀下狠手,引发蜀地在北宋初期多次动荡)攻打黄州。

著名的南唐二主词集

周军攻势迅猛,李璟再次遣使求和,打算献出淮南地区,柴荣仍然不满意,因为淮南的州府半数都拿下了,剩下的并不是多大问题。过后吴越也攻下常州,擒获守将赵仁泽,将其带去钱塘见钱弘俶,赵仁泽当面责骂钱弘俶背弃和南唐的约定。钱弘俶非常气愤,将赵仁泽打伤。南唐宰相元德昭认为其忠勇,劝说留下他先治伤。

柴荣进一步加大力度围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市一带,楚州为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时早期所占据的重镇)一战非常辛苦,连攻四十天没有成功。柴荣亲自赶到楚州城北,督军挖地道进城焚烧,城墙破坏,张彦卿、郑昭业战死,周军很气愤,对百姓进行一番报复。附近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也被攻下,柴荣到达长江边准备过江。李璟再次派遣使者求和,决定去除南唐字号,派陈觉奉表请求传位给他的长子李弘冀,此后方便听命后周。

柴荣这一次大举攻取南唐各地,得到了许多投降的南唐水军和战船,虽然还需要整合改编,但周军总体实力已经再次实现质的飞跃。柴荣也终于同意跟李璟议和,赐书说:“皇帝恭问江南国主。”这时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经为周军所得,李璟跟着又被迫献出庐、舒、蕲、黄四州,总体上是与后周划长江为界,江北的绝大部分地方都被后周占据,这时已经是显德五年初(958年)。

周世宗柴荣风光无限的班师回京,整个显德五年就基本处于修整和恢复状态,比如新得的南唐州府,个别将领比较贪心,或对百姓不好,柴荣进行了一番惩处。像楚州的攻取非常艰苦,擅杀降卒的兵马都监武怀恩被定罪弃市。另外贪占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的楚州防御使张顺也被赐死。

对于从淮南地区归附的南唐军士,为了顺利安抚民心,和之前后蜀的降卒一样,采取宽大释放策略。但柴荣的真正用意还是想让这些军士返乡务农,也为了日后可以正常收取地方税赋,恢复民间生计。

用了一年多时间休养,等到显德六年(959)四月,柴荣在京师崇元殿正式提出讨伐北汉,一统北方的雄伟计划。怎知天平军节度使李重进提出不同看法:“欲伐北汉,必先攻辽。辽自得了我十六州之地后,使我中原失去北关与外番地利之屏障,辽兵随时可以入河北。如能收得燕云之地,北汉乃瓮中之鳖,可不战使其归降。”

柴荣自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预先已多次打探情报。当时契丹的总体实力的确很强,在位的君主是号称性格古怪的穆宗述律(辽穆宗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他的个性问题实在另有缘故,不能以单纯的昏庸古怪来看待,以后论述契丹辽朝时笔者会再作讨论),驻守燕京的萧思温才干平庸,柴荣觉得可以冒险一试。因为历史上所有军事行动原则来说都是一番冒险,这方面从来就没有什么万无一失之说。

若是看历史上每一次最后的大一统之战,相对来说确实有一方的综合实力会占绝对优势,剩下一方肯定处于明显劣势,像隋朝灭南陈,宋朝灭南唐,蒙元灭南宋这种,都可以这样认为。但五代后期的后周与契丹之间,天下四方还分布有其他势力,互相也没有绝对地拉开差距,展开较量自然存在各种风险变数,需要用兵者分析和把握种种机遇。柴荣认为李重进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分析契丹君臣之间存在防御漏洞,而北汉已经颇为中衰,可以尝试突破。所以柴荣采取一股作气出击,以总共四十二天时间,再次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令当时与后世都无比钦佩。

其实契丹辽朝方面并不是真的集体在睡大觉,同样有细作打探到后周起兵,萧思温为幽州兵马都总管,曾率军试图拦截周军,结果辽军举动慌张,一面向皇帝请求增兵,可具体如何防御进犯毫无章法。《辽史》称:“思温不知计所出,但云车驾旦夕至。麾下士奋跃请战,不从。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

有关柴荣的书籍

辽穆宗耶律述律正在秋猎(按说周军出征到行动完成就一个多月,时间就阴历算也是当年夏季,萧思温拖到周军行动结束才报知消息有点说不通,所以史书称辽主秋猎的时间点有些存疑,可能是后来故意有点贬低辽穆宗和萧思温的感觉),得萧思温汇报的消息后,穆宗派遣使臣通知北汉起兵去扰乱周军。很快又有宣徽耶律海思报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失守,易州、瀛州、莫州城陷。”穆宗闻之默然,就对左右说:“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的。”宣徽使耶律海思也一时无言以对。

对于这一段历史,对后世造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柴荣这次高效率地出动,貌似显示周军的能力非常强劲。可实际上除了第一战打败萧思温的拦截,令辽军有些猝不及防,确实产生一些畏惧震慑外,之后双方就没有再发生交战。以《旧五代史》记:“至乾宁军,伪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至瓦桥关,伪守将姚内斌以城降。莫州刺史刘楚信以州来降。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关南平,凡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 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

后周前后四十二天的行动,周军取得三州三关的奇迹,在本质上是依靠见缝插针一般的闪电突袭,因为后周军队几乎就没有同契丹辽军进行真正的对决。周军行动的顺利,当然要归功于柴荣敢于冒险和精明判断,不过也不能太过夸大后周军事方面的总体实力,不能轻率判定已经超过辽军很多。同时,易州并不在石敬瑭当初献给契丹的十六州之内,而是契丹南下消灭后晋,俘虏晋出帝石重贵时得到的。

当然从另一角度,确实应该肯定柴荣显示了非凡的胆识和果敢的行动力。就在这一次出征完成后,他的身体出现问题,匆忙返回东京不久就“中道崩殂”,年仅三十九岁。

传说柴荣在北伐期间正准备一鼓作气继续收复幽州,御驾出瓦桥关(今河北涿县南)时,得知辽军望风披靡,本来非常振奋高兴,认为收复十六州故土的大功眼看有机会达成,于是登上一座高台视察六军,鼓舞士气。这时,有父老乡亲百余人持牛酒进献,柴荣向他们询问这地方叫什么名字,父老答道:“历世相传称为病龙台。”柴荣闻言默然,立刻下令离去,当夜就生病,很快情况愈加紧急,匆忙班师返回东京汴梁。

以上当然属于野史故事,然而年仅三十九岁,事业如日中天的柴荣忽然病倒,随后仅半年时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多年以来对柴荣离奇的死还是说法颇多,难免让人猜测。但多数人还是相信柴荣在位戎马倥偬,亲征数次,劳累过度染病而亡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意外也绝非无缘无故,当时柴荣心情不好受到某些事情的强烈冲击,笔者认为有相当的依据。

众所周知,柴荣身边流传“点检做天子”的古怪传闻,就是在显德五年夏天,张永德和赵匡胤联手打退契丹骚扰的回程途中。历来对这个木牌子到底是谁搞出来的?一直是众说纷纭。柴荣是数一数二的明君,绝非容易被忽悠的人,谁敢在风头正劲,眼看准备混一四海的时候,对这位当世无双的英明天子耍弄手腕?不是嫌命长么。

前面也提过,本来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前天子郭威的女婿,柴荣对他也算非常信任和倚重。柴荣对木牌子的事处理也很好,当面找来张永德坦陈交流意见,免去这一职务,张永德对此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笔者提过,张永德为人豁达,多年修道,且通天文之术,善于占卜。以史书的种种铺垫看,张永德恐怕也不像被人陷害,反而(推测)——很可能就是他自己想借机“退居二线”。

假若我们分析是取而代之的赵匡胤做小动作要挪走上司长官,就算张永德的为人脾气再好,事后对赵匡胤态度至少也会敬而远之。可实际并没有,反而很多迹象显示,张永德很像借此“舆论”风潮退下来给赵匡胤铺路。后来《宋史》的传记就故意写,张永德早就遇见过某书生相师说军中某人有天子气象,他本来就通天文占卜,过后揣摩出所指为赵匡胤,两人的关系始终非常亲密。

就算上面这一段有很大虚构嫌疑,那么让出都点检职位后,张永德反而出大把金钱帮助赵匡胤聘娶王氏为妻——此种行为显然有主动巴结之嫌了,试想哪个被人搞下去的家伙会这样倒贴过来献媚巴结对方?那得多蠢笨和缺心眼?张永德为人绝非这种,合理解释就多半并非赵匡胤所为,两人的职位变动并没有产生丝毫不和睦的迹象。

当然,要认为张永德是以这种“自黑”的方式让位,也确实显得冒险,按说也很难让人完全信服(所以前面表示的确纯粹推测)。另外如果倾向于柴荣对张永德产生忧虑,为了调整职位而故意找一种瓜田李下的理由试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也显得柴荣忽然有点“小人”。换成后来小肚鸡肠的赵光义还差不多,他就可以对侄儿赵德昭说出“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一句话就可以逼得德昭以自刎来证明清白。以柴荣和身边众大将的关系,包括赵匡胤,至少大多还是坦荡豪爽之人,这两人的个性魅力在古代帝王中堪称出类拔萃。

讲述赵匡胤早年事迹的古典小说飞龙全传

正因为这一幕张永德的表现非常坦荡,赵匡胤顺利地更上一层楼。当时另一个重臣李重进就对赵匡胤已经产生很强的敌意,但李重进外任成德军节度使,也算有一方职权。还有一个重臣符彦卿也受到调整,这个人的地位也不得了,实际是国丈,柴荣的皇后是符氏,显然是预防外戚拥军。符彦卿入朝封魏王,就不再领军。

就在显德六年(959)春,柴荣最倚重的宰辅大臣王朴在巡视汴河过程中意外过世,死得非常突然。史书说,王朴去拜见了一下前宰相李谷,两人正谈话聊天,忽然王朴就晕倒,很快就断气。柴荣听到噩耗时以斧钺柱地,多番大哭。下葬的时候,柴荣亲自祭奠哭拜。史书的描绘,颇有刘备在西川正要大展宏图之际,突然失去庞统的感觉,足见柴荣在出征前夕受到过相当大的情感打击。

虽然出征前一阶段的结果算是非常顺利,可是柴荣毕竟还想继续拿下幽州,结果途中病倒,回到东京汴梁很快就不行了,前后不过两个月。这期间柴荣异常劳心劳力,连番调整准备,这就提升赵匡胤成为新的殿前都点检,册立新的小符后,基本是为了确保顺利传位给儿子柴宗训,当时才七岁。

显然,柴荣内心想的是避免张永德、符彦卿、李重进这些地位更高的人未来对儿子产生动摇威胁,至少他需要赵匡胤这种人进行制衡,原则上是一种平衡策略,何况朝中还有其他正直能干的宰相、枢密使等,按说柴荣为此多番考量,绝对花了很多心思,结果偏偏应了那句老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想到是赵匡胤很快打通天地线,轻易地完成龙登九五。

其实柴宗训继位后,身边的大臣、包括小符太后对赵匡胤的影响当然也有警惕,建议柴宗训继续调整,就是使他也离京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换句话说,赵匡胤这个殿前都点检尽管在历史上名气最大,可并没有真的在这一职务待很久。当然这一次调职,也就是促使赵匡胤展开行动的导火线,他必须要趁着被彻底闲置之前,赶紧制造一次机会,一旦时间拖久了,不是他这边彻底失去机会,就是柴宗训慢慢长大坐稳世宗留下的基业,旁人就很难再有觊觎的可能。

仅仅半年时间,赵匡胤借口契丹来犯,带领人马出征的时候就策划发动著名的陈桥驿一幕,后周制造的五代最后一段传奇辉煌也就到了尽头。

后周总共就前后九年多时间,但是郭威和柴荣两位都是十分优秀的俊杰,所以事业蒸蒸日上,再次出现兴盛的契机。尤其柴荣在六年时间里,使后周摆脱了局促于中原的不利境地,南面收取南唐的江北地面,西面拿下后蜀的蜀口四州,北面得到燕南的三州三关,初步展示出可以使天下再次混一,出现一个兴盛的条件,为接下来北宋的事业打下极为有利的扎实基础,只不过这个胜利果实轻易给了北宋,对后周一家来说毕竟显得十分令人惋惜。

1 阅读:39

和运超

简介:专栏作家,影评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