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王大姐每年清明祭祖时,总爱在山间寻些“野味”。今年,她在祖坟旁发现几簇鲜嫩的竹笋,想着带回家尝尝鲜。为了保留竹笋的脆嫩口感,她简单清洗后便切段凉拌,或是快速焯水后炒制,连续五六天,餐餐不离这道“时令美味”。
起初,王大姐只觉胃部隐隐作痛,以为是着凉,并未在意。直到第四天夜里,她突然剧烈腹痛,呕吐物中夹杂着暗红色血丝,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医院。经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胃出血,而“元凶”正是那些未煮熟的野生鲜竹笋。
医生解释,鲜竹笋含大量草酸和粗纤维,未煮熟时难以消化,易损伤胃黏膜,诱发消化道出血。王大姐听后懊悔不已,提醒大家:野味虽鲜,安全第一,切莫因贪图口感而忽视健康。

竹笋营养价值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膳食纤维丰富:竹笋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降低肠道疾病风险,同时有助于控制体重。
2.低热量高饱腹:竹笋热量低,却能提供较强饱腹感,适合减脂期人群作为优质食材,辅助控制热量摄入。
3.维生素与矿物质充足:竹笋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及钾、镁等矿物质,有助于抗氧化、调节血压,维护心血管健康。

4.植物蛋白来源:竹笋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可补充人体所需氨基酸,适合素食者搭配食用。
然而,如果不合理食用,则可能变成健康杀手!
每年春季春笋上市时,因过量食用导致健康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25年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接诊两位患者,因连续多日食用300克以上春笋,出现晕厥、呕血症状,经检查确诊为消化道出血。医生分析,春笋中的高膳食纤维与草酸成分,过量摄入会刺激胃黏膜,诱发胃溃疡患者胃穿孔或消化道出血。
类似案例还包括2023年杭州临安的王大哥,其本身患有胃溃疡,连吃一周春笋后出现腹部胀痛、黑便,被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此外,台州黄岩的刘师傅因肝硬化病史,大量食用春笋后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治疗。这些案例均表明,消化道疾病患者、肝硬化患者等特殊人群需严格限制春笋摄入量。
值得注意的是,春笋中的草酸还会影响钙吸收,增加泌尿系结石风险。2025年杭州临平区一位70岁老人因顿顿吃春笋,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中发现腹腔内有大量脓性液体。医生提醒,春笋虽富含膳食纤维,但需根据个人体质适量食用,避免因贪食引发健康危机。
吃竹笋时,要多注意这4点竹笋营养丰富,但从健康角度出发,食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烹饪方式要恰当
竹笋含有草酸,生食或未充分烹饪时,草酸可能影响钙吸收,还可能刺激肠胃。建议将竹笋切成适当大小,用沸水焯煮 5 - 10 分钟,去除大部分草酸和涩味,再进行烹饪。避免高温油炸等不健康烹饪方式,可选择清炒、炖煮等,既能保留营养,又更健康。

2.控制食用量
竹笋富含膳食纤维,过量食用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问题。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更应适量食用。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控制在 100 - 200 克左右。
3.特殊人群要谨慎
竹笋性寒,脾胃虚寒者、腹泻患者食用后可能加重症状;竹笋含草酸,结石患者食用可能影响病情;竹笋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食用前需谨慎。这些特殊人群在食用竹笋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
4.注意食物搭配
竹笋不宜与红糖、豆腐等食物同食,以免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营养吸收或引发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