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无法征服世界?看看陈汤“虽远必诛”后的命运

占得欢史 2024-12-28 12:03:25

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人类社会虽然科技发展了,但是文明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历史具有周期率,通过阅读历史可以让我们规避掉古人所犯的错误。

西方的文明史和中国古代历史完全不同,如果说中国古代史是一场争夺大一统的游戏,那么西方的文明史则是一场对外侵略的战争史。

为什么古代中国无法征服世界呢?或者说为什么古代中国不去征服世界呢?西汉时期,陈汤的命运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奇怪的文人

汉元帝时期有一个人叫做陈汤,这个人出身贫寒,但是对读书特别感兴趣,特别是一手文章写的非常好,因此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入朝为官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把气节看的比名利重要,但陈汤是一个奇怪的文人,他认为活下去要比所谓的虚名重要多了。

从他个人的事迹也可以看出来,他经常举债度日,有时候还不起钱了,他还会去乞讨,他的身上没有古代文人的那种迂腐气质,这也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

陈汤感觉到自己要是一直待在老家可能这辈子就完了,所以他就跑到长安去,很快他就因为自己的才华混了个一官半职。

上任之后,陈汤就和当时的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陈汤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如果放在官场上其实算是缺点,因为在官场上讲究中庸和不犯错,最怕的就是陈汤这种刺儿头。

可要是放在战场上,那他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当时的匈奴因为被汉朝打败之后,就盘踞在西域一带,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匈奴内部矛盾激化,出现了五个单于互相争夺地盘的局面。

来到西域之后,陈汤先是对西域的地形进行了一番考察,高山,河流,甚至西域的那些小城镇都留下了陈汤的身影。

经过一番调查之后,陈汤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如今匈奴内部的郅支单于势力最大,必须尽快消灭。

郅支单于为了和汉朝作对,投靠了康居国,并以此为依托时常进犯大宛、乌孙等小国家。

陈汤认为,如果任由郅支单于发展,西域的这些小国家会被其一一吞并,不出几年就会发展壮大,到时候一定会威胁到汉朝在边疆的统治,不如趁现在他还没有发展壮大的时候将其歼灭。

甘延寿作为陈汤的领导,也认为陈汤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就打算向汉元帝请旨出兵。

陈汤反而阻止了甘延寿,他说从西域派个信使回去,然后等朝中大臣商量出结果,黄花菜都凉了,不如直接出兵。甘延寿当然不同意,背着朝廷私自调兵可是重罪,不能冒险。

于是陈汤就伪造了一封诏书,并用这封诏书调动了官兵,甘延寿得知情况后,已经是骑虎难下,他只能和陈汤一条道走到黑。

最终在二人的努力下,郅支单于被消灭了,此举可以说为汉朝立下了赫赫大功。事成之后,二人赶紧向汉元帝呈上奏疏,奏疏中就有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可陈汤伪造圣旨的行为却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争论。

二、是功是过?

汉元帝的心里面有一杆秤,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说,要是所有下属都像陈汤和甘延寿这样主动为他分忧,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汉元帝明白,朝中的很多大臣肯定是不满的。

于是针对陈汤是功是过的一场辩论,就在朝堂之上展开了,中书令石显认为,陈汤私自调兵的行为完全就是死罪呀!如果不处理陈汤的话,将来在外面的将领是不是都可以假传圣旨呢?

丞相匡衡也比较赞同石显的观点。

但是光禄大夫刘向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陈汤的行为虽然有些出格,但因为他及时出兵斩杀了郅支单于消除了隐患,还因此震慑了呼韩邪单于,让其心甘情愿的臣服于汉朝,因此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妥妥的大功一件,如果在外的将领都能够主动出击,而不是保守的防御,大汉的边境将会永世安定。

很明显,刘向的看法更符合汉元帝心中所想,为了平衡,最终汉元帝并没有处罚陈汤,但也没有给太多的嘉奖。

汉元帝驾崩之后,汉成帝继承了皇位,陈汤在汉成帝时期经历了几起几落,但依然有人拿他当初的陈年旧事来说话,最终陈汤病死在长安。

三、封建制度的僵化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巅峰时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为什么蒙古大军这么能打?就是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西征的过程中,虽然成吉思汗是御驾亲征,但是蒙古大军却分成了四路,察合台、术赤等人带领的军队是主力部队,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作战,成吉思汗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就行了,也正是因为这种科学的制度,才让蒙古大军才差一点实现了征服世界的伟业

反观其他王朝呢?以西汉为例,汉武大帝将匈奴打的找不着北,陈汤也曾经说过: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说明汉朝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但就是因为封建体制的僵化,从而无法向外突破。

像陈汤这样有勇有谋的将领,为朝廷立下了如此之大的功劳,朝中的大臣不仅反对皇帝嘉奖他,还不断的用此事攻击陈汤,不把陈汤搞下台不罢休。

中国古代王朝,皇权、士绅阶级以及平民阶层之间相互掣肘,天下名义上是皇帝的天下,可一部分出身士绅阶级的大臣们有时候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维护封建官僚体系,甚至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

宋朝时期的东林党就是如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哪怕是本身有益的政策,往往也会反对。

雍正时期,无论是摊丁入亩还是火耗归公,在推行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为什么?因为动摇了士绅阶级的利益。

宋徽宗变法,也遭到了精英阶层的反对,为什么,还是利益二字。可见,封建制度之下,既得利益群体为了利益是不会将国家放在第一位的,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对外的征战。

0 阅读:0

占得欢史

简介:为你开启一扇通往世界的精彩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