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以统一王朝形式,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王朝,但它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点在于,其只有在前三位皇帝的统治下,政治秩序优良。
而后期九位皇帝统治的百余年时间内,政治秩序十分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权,彼此之间相互杀戮的现象数不胜数。这其中士人又作为怎样的形象存在呢?
士人?外戚?怎么看清为官身份?1、“士人”凭什么被尊称为“士人”?
此现象之下,东汉政权仍能做到延伸百余年之久,这其中是绝对拥有其的历史必然性的。
士人在这样的时局之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取向,这般的价值取向注定了他们的作风行事,而士人之行为又密切的关系着东汉后期相关的政治秩序。
《白虎通》中曾言:“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这是古时对“士”的相关界定,而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将“士人”界定为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本文中的“士”参考了以上及其他书籍将其定义为有职务的官员和无官职的知识分子两类人。
而外戚较于士人的不同不过是看本族之内是否有女眷被选入后宫。外戚在当时大多来自于名门望族,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本质上同为士人。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外戚凭借权利压榨人民,僭越权利,揽获权利。但还有一部分人虽家中有女子为妃但仍选择坚守自身,凭借自身能力去加强国力,辅佐帝王,这一部分人,我们将其揽为“士人”的范畴进行讨论。
2、东汉后期的士人们做官有多难
《后汉书》在论述桓帝的朝局之时,说道“五邪嗣虐,流行四方”,“政移五悻,刑淫三狱。”其中的“五悻”指的是当时的五佞臣。
说明了当时的权力大多并未交付于帝王之手,而多数存在于宦官、外戚之流,这使得当时的很多政治制度都有所缺失,尤其体现在选官制度以及监察制度上。
东汉后期的士人们,正常参加朝政的权利大多被这些监察制度排除在外,当时存在一种名为卖官鬻爵制,允许买卖官职,并且有的帝王对官职进行了明码标价,以德应选者半之,或为三分之一。
但士人在此政治乱局之中也想要掌握更多权利,借此发展国家。与此同时,东汉时的士人们由曾经汉时“独尊儒术”思想的浸没,大多奉行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所以大多士人追求入仕。
他们希望一生之中能为家国做出贡献,不让佞臣,外戚,宦官祸乱朝纲,使家国不振,努力成为名留青史之人,这是士人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之一,大多数士人一生都在与宦官与外戚斗争。
这其中,迫害士人最深的是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清流士人与外戚、宦官的一次较量。士人们在打击宦官权利之时,不自觉的触碰了皇帝的尊严,失去了帝王支持,导致了士人之亡。
此次事件是腐朽力量对进步力量的一次迫害,是宦官为了巩固自身权利的事件。也足够清晰的显示出了士人权利与宦官、外戚之辈的权利差距甚远,士人无法从根基处撼动官宦、外戚对东汉的统治。
二、东汉后期朝局是何人做主?1、外戚掌权,前路漫漫
除去光武帝、明帝与章帝的励精图治之外,此后的大多数帝王都十分年幼,根本没法承担一国之主的责任。
同时,由于吸取了前朝王莽篡汉的教训,东汉的前几位统治者控制了三公以及宦官的权利,努力做到了集中皇权。但稚儿年幼,一旦宦官能力被限制,前朝权利被管辖。还有何人能用?
只剩下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后汉书》曾言道:“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这便写出了女子摄政的不易。这便导致,外戚的权利成几倍式的增长。
因为大部分女子会将其权利转交于家中父兄,以确保政事的顺利开展。但一个家族之中怎会不存在野心家?
权利在手之时,稚儿只能变成手下傀儡任由外戚摆布。《后汉书》对此曾言道:“临朝者六后,……,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已专其威。”写明了外戚势力逐渐肆虐的状况。
但帝王又真的从无反抗之心吗?
2.外戚柄权,宦官随之
当皇帝逐渐成长,不在如同年幼时。外戚的掌权还能如开始般如愿?不可能的。帝王的滔天权势终将回到帝王手中。他的支持者绝对是远多于外戚的。因为他是“正统”天子。
但这场夺权之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外戚统治朝堂的十几年内,光景早就不同往日。皇帝与朝臣大多离心,导致帝王大多不敢用外臣。同时,宦官本就是身边人。
宦官与皇帝陪伴数年,同时接近宫闱,人数众多,办事便宜。帝王不得已重拾宦官之权,与外戚展开夺权之战。等到战争胜利之后,帝王为了不寒众人心,宦官被重用起来。
没了外戚的掣肘,三公权利依旧低迷,宦官权利便膨胀了起来。每个群体之中都有“野心家”,这份权利放在眼前,何人不心动?朝中便又是一场翻天覆地。
宦官的权利截止于帝王的更替,一旦年幼的帝王上位,外戚的权利便增长起来。而后,帝王夺权,宦官的权利便再次膨胀。此起彼伏。而士人在其中,尽力而为。
他们为了国家的兴盛,上书过太多有益于家国的建议,但宦官、外戚手眼通天,大多数的士人为了抵抗他们的政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士人于此世道之中如何前行?1、士人本心,显露于行
在此之中的东汉后期的士人们,又是以何种面目示人呢?
在这朝局混乱之时,他们又要怎样实现他们心中那般的道义?那般的价值观念?
有的选择坚定自我的信念,孟子曾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和帝时,外戚窦宪干政严重,有多位士人为官反抗,抵着压力去面对摄政者的压力,调查对窦宪不利之事。
有很多士人在对于窦宪掌权之事进行反抗后,被窦宪贬谪甚至于是诛杀,但尽管如此,仍是有不断的士人前仆后继的反抗窦宪的独权、霸权之道。
到顺帝后期,又是不同的外戚对此进行干政,在其干政期间,其十分暴戾,引得士人的不满,而这些与之反抗的士人,亦大多被贬谪与残忍杀害。
当然也有与之不同的观念,也有士人选择了攀附外戚,借风之力,直上青云。但他们也并不是忘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班固、任尚等人追随了窦宪,但是其努力的发挥了自身的军事才能,与窦宪一同攻打了匈奴与鲜卑等地,守护了边境的一方平安。
同时,也有士人未能坚守本心,心中只在意富贵,名禄,虽有一身绝学,但只想权利,所以对于有失偏颇之事,从不开口帮言正义,更有甚者,落井下石,曲意奉承宦者,导致更多的人被残害。
当然,也有士人看透人间彻暗,放弃入仕,选择归隐世间。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政治智慧仅仅停留于此。士人拥有的深厚文化教养,他们对民众进行了较多的思想教育,从事教育相关的文化活动。
借此传承儒家的思想,维护国家统治,那时对于私人办学并没有严重的限制。有未入仕的士人,也有辞官放弃入仕的人,这对国家的
稳定以及后续人才的输出,给予了强有力的后盾。
2.士人手段,保朝平安
士人之政治智慧,从未止步于此,在一次又一次的与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之中,士人的智谋也在其中慢慢前进着,尽量减少己方人物的牺牲,用更少的士人们,而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尝试说服更多更加有影响力的人去进言。例如,永和元年王龚上书顺帝,但被人诬陷,以至于其被扣下,士人们请梁商进言,其进谏道“议加表救,济王公之艰难”,这才救下王龚。
除此,还有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去反对一件事,提高反对的成功率。当然,还有一个手段,想来至今都是十分有名的。就是“清谈”。
“清谈”本只是饮茶的一种氛围,而随着东汉时局的动荡,“清谈”逐渐变成了一个政治手段而存在。与此同时,士人之间,互相标榜,借此吸引朝堂注意,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东汉后期的士人基本属于在宦官与外戚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之地,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士人仍是选择跟随他们从前所学的价值观念,想要努力的为家国做出奉献。并以此做出行动,真正影响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