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九品中正制度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影响,曾经出现过“上不出寒门,下不出世族”的情况,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是由各大势力把持的。
可以说,在南北朝时代,许多的社会冲突和骚乱都是从这一套体制中衍生出来的,这套体制不仅成为了皇权与门阀豪门之争的根本,同时也成为了官僚们对皇权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的根源。
简而言之,就是以九品制中正为大环境,各大门派和家族都是政务的主要成员,同时也是皇室之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地位之高,可以直接左右皇室权力的更迭与盛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曹丕篡汉之后,采用宰相陈群的提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九品官中正,从而突破了“察举制”的限制,使“士大夫”的选举权由中央进行选择。
所以,九品中正制产生之初,确实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曹丕虽然没有曹操那么大的权势,但是他建立中正,也是出于笼络权贵的考虑。
此话怎讲?九品考核,首先要看学生的家世和背景,也就是说,高官的学生可以轻松入朝,低官的学生没有高官的举荐,想要往上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并且久而久之,以九品为“中正官”的制度,渐渐被各大世家把持,这意味着下层读书人的晋升之路都掌握在各大世家手中,从此以后,各方面的晋升之路都变成了各大世家的独占,只属于各大世家。
这也是为什么九品中正制在推行之后,贵族们都会全力拥护的原因,他们可以享受好处,可以享受特权,而贵族们自然也会拥护皇帝。
总体而言,在“九品”的大环境下,皇权与官僚的运作机制经历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变革,同时也是一次文人与皇权之间的“看不见的较量”。
任何一种政体的产生,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瓦解士族的做官之权,维持皇权与中央集权,保证官僚力量的补充与皇权的稳固。
九品之制的负面影响,就是强化了士族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意味着士族可以继续世袭权,这就是皇室和世家之间的一种政治博弈。
在九品中正的大环境下,“门与阀”的等级被视为官场上的第一要务,这种等级的划分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对各大门派都是有利的,但是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举个例子来说,不管是哪一家的嫡系,都要先参加“中正品第”的考试,然后再拿到相关的职位,故而这个时候,皇室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而士族的势力还是不如皇室。
在两晋南北朝的时候,虽然依旧实行了民选,但对人才的要求却有所降低,比如户籍和年龄,这说明了皇帝对人才的渴求,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革新。
因此在皇室的统治下,九品的官职在某种意义上保护了士族的权利,同时也为皇室的选才提供了依据,让整个政权能够有效地运行,这是一种折衷,也是一种竞争。
以晋代为例,司马氏统治天下的政治有两大特征。
第一,司马家的发展离不开各大世家的大力扶持,为了给各大势力争取更多的好处,他必须加大中正的力度,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的拥护。
第二,司马氏一统天下后,从世家变成了皇室,从他的立场上来说,为了保证大晋的长久稳定,也为了保护大晋的国威,他需要挑选更多的人才。
可见,九品中正在这个时代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也具有很强的需要性,皇室欲除之而不可除之,从而在无形之中构成了皇室与文人之间的一场博弈。
在两宋时代,孝文帝以“门第”择贤,同时又注重用人的才能,这对中正的推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士族从九品中得到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个时代,士族的权力当然还是由贵族把持,但是他们的权力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为皇室服务的贵族。
在北魏时期,孝文帝在选才上寻找了一个平衡,一方面,各大世家在九品的统治下,还能保持着一定的元气,控制着朝堂上的一切资源。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皇室干涉,科举制度下,许多没有才能和德行的士族子弟都被禁止入仕,于是便有了普通人才的涌现。
这是一个九品中正的年代,原本是用来方便大选的,但因为朝堂上的压力,皇帝们必须对贵族们低头,所以这种考核和考核的方式就成了一种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