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次征战准噶尔之后,准噶尔人表面上对满清表示了忠心,但暗中却是处处与满清为敌,各种叛乱此起彼伏。特别是在阿拉布坦的帮助下,准噶尔重新崛起的时候,他们更是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满清身上。
康熙七年,康熙帝诏令全歼准噶尔部落,诏内侍傅尔丹为靖边大将,驻扎阿尔奉,并向北方进发;命川陕都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率部屯巴里坤,沿师西路,从四面八方进攻。
这一次的西征,可以说是有备而来,比起康熙三年前的三征,一切都要好很多,看来这一次的准噶尔之战,就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
但是,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们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它们是正确的。此次对准噶尔的讨伐,清军还是吃了不少亏,在战前缓兵之时,清军西路大营被准噶尔人袭击,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随后的通博之役,傅尔丹将军中了准噶尔人的圈套,一败涂地,一万多名精锐骑兵,仅剩下五分之一不到,更是让准噶尔人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上风,一路来到了喀尔喀蒙古。
虽然在后来的几次战役中,清军战胜了准噶尔,逼得它顺鄂尔浑河而逃,再次归顺于清王朝,但这一次的战役中,却出现了许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比如,在早有准备的前提下,清军为何还要同意准噶尔停战?
清廷当然明白用兵之道,但他们还是答应了准噶尔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们无法挽回的局面,就这样僵持着,最后造成了他们的西线被人偷袭。正是由于这件事,傅尔丹的北部军才会被逼得节节败退,而他的失败,也跟他的决定脱不了干系。
现在看来,只怕是清朝皇帝还在做着“不战就投降”的美梦,希望凭借自己的强势,逼迫准噶尔皇帝心甘情愿地归顺于清朝,但却失策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雍正出征准噶尔之际,还有一桩重大事件,就是在京城皇宫宫中,建立了一家名为“军机”的机构。这一声名狼藉的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再一次达到了它的巅峰,尽管它原本是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但随后它将自己的爪牙和耳朵延伸到了内部,变成了皇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管理天下的又一重要力量。
自乾隆十五年开始,准噶尔又发生了一场内战,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准噶尔汗发生了两次更迭。
乾隆九年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击败,投奔清王朝,以求自保。当时的大清王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治理,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阿睦尔撒纳被逼入了大清王朝,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征服准噶尔,完成先祖和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的绝佳时机。
1754年,清朝为了平定达瓦齐的分裂,又派出了两支军队,出使伊犁。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皇帝召兵五万,马十四万,遣阿睦尔撒纳为左定边副统领,萨喇勒为右定边副统领,由两个方向,分别攻打准噶尔。
这次果然没有什么悬念,清兵势如破竹,出其不意,达瓦齐猝不及防,在乌什城内被捉。
达瓦齐王朝结束后,阿睦尔撒那又一次发动叛乱,经过一段时间的狂妄,最终还是走向了毁灭。
乾隆二十二年九月,阿睦尔撒那死于一场严重的天花。
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天山以南被彻底平定,至此,持续了七十多年的西北各自为政的局势,终于告一段落。
我们可以看到,沙俄一直在准噶尔人的身后,不断地给准噶尔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看似弱小的准噶尔人,却能在这片土地上屹立几十年的主要原因。所以准噶尔之战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造反,更像是一次大清和沙俄之间的一次博弈,而这一次博弈的筹码,就在那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
经过三世不懈努力,大清王朝最终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守住了方圆百万里之地,实现了大清王朝的彻底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