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百年的你争我夺,和尔虞我诈,笑到最后的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其中,智氏的实力最强。晋国天下,智氏十占其四,赵氏十占其三,魏氏和韩氏各占其二,其中魏氏稍强于韩氏。
古人云,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简单而言就是,当我们弱小的时候,要多用智慧,当我们强大了,要多用仁慈,个人为人处世要如此,选接班人也是如此,智氏却恰恰相反。
智氏最后一位家主,也就是最广为人知的那位智伯,是一个十分优秀,但毫无仁慈可言的人。这位智伯名瑶,是晋国智氏的第七代宗主,史称智襄子,襄在谥法中是指辟土有德、甲胄有劳、因事有功,智襄子自赵氏的赵鞅之后,出任晋国正卿,一上任便攻略齐郑,之后图谋卫国、消灭夙繇,为晋国开疆扩土的同时,也在壮大智氏的力量。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襄子带领韩赵魏三家,攻灭范氏和中行氏,瓜分其地,从此,晋国的大夫之家,由六家再次减少为四家。可见,这个智襄子的确是一个,能开疆扩土的干臣,但不是一个守护祖业的仁德之君。
晋出公十九年,公元前456年,智襄子索地韩赵魏三家,韩氏最弱,先给了;魏氏其次,也给了,但是赵氏不同,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赵氏当时的宗主赵无恤,也是赵家的第七代宗主,更巧的是,赵无恤的谥号也是“襄”,史称赵襄子。
当智襄子碰上赵襄子,一场大战一触即发,经过三年大战,智襄子带领韩魏两家,围晋阳城三年不下,期间更是掘开汾河灌晋阳城,当时的大水距离城头只有三版,但是晋阳依然无法攻下。
史书记载,城中百姓到了人马相食,拆房子做饭的地步,依然不投降。小白不知道,当时的老百姓,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支持赵襄子,还是迫于无奈或无知。但是小白能确定的是,乱世人命不如狗,真可谓盛世百姓苦,乱世百姓更苦。真正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不多。
面对赵氏的誓死抵抗,智襄子不是琢磨如何破敌,而是借机恐吓韩魏两家,虽然这部分内容,有后世史官丑化智襄子之嫌,但是为了区区一个县,竟然举大兵三年围而不下,可见智襄子并不是真的懂“兵事”。
孙武子有云:兵贵神速,未见久而利者。在上一期,小白也提到过,战争是最耗费资源、潜力、人心和国力的。之所以围三年而不下,首先,说明智襄子在战前并未深思熟虑,没有充分考虑战争的可能性,战争的边界和烈度。韩魏的顺从,让智襄子差不多排除了战争的可能,但是当赵氏不顺从的时候,骑虎难下又要面子的智襄子,只能发动战争。
其次,智襄子没有做好统战工作,小白前面提到,智氏十占四,赵氏十占其三,其实差距并不大,虽然韩魏加入了智氏一边,但是刚刚被你割了肉的人,能真的做到心服口服吗?最后,恰恰是韩魏的反水,联合赵氏,打败了智氏,可悲的智襄子,被赵襄子杀死,头还被赵襄子做成漆器,拿来饮酒,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实,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在追求爆红、暴富、暴瘦呢?但是,在红了、富了、瘦了之后呢?又有几个人没有困扰呢?小白以为,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达人而后达己的成功,可能才是更值得推崇的。当然,一旦某一个事务或道理被推崇备至了,也就是过了头的时候了。
其实,智襄子原本,可以避开这个悲惨的命运的,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有时候也可以倒过来反推。智襄子的老爸是智宣子,当初在选定接班人的时候,智宣子一眼相中了智瑶,也就是智襄子,智宣子认为智瑶有五大优点,第一,颜值高,史载智瑶美髯长大,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副大胡子的高大帅哥,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关羽和诸葛亮的结合体;第二,智瑶擅长骑射,应该是一身好功夫;第三,智瑶才艺双全,应该是一个通音律,有文艺范儿的青年;第四,智瑶能写善辩,就是说这个人又能写文章,又能打辩论赛,妥妥的政治精英的底子;第五,智瑶处事坚毅果断,一看就是遇见大事不慌乱,有主见的人。综合这五点,如果智瑶生在现在的话,绝对是迷倒千万少女、少妇的成功人士。
但是,当时智氏一族有一个名叫智果的人对智宣子说,您说的都对,但是智瑶有一个缺点,就是很不仁厚,大家注意,不是不仁厚,是很不仁厚。估计智瑶是一个很霸道、不讲理、听不进意见或建议,甚至有点顾头不顾尾。在这一点上,智瑶和他老爸智宣子,以及前任晋国正卿——赵鞅,多少有些相同点。
智宣子果然不接受智果的建议,坚持立智瑶为接班人,拒绝了智果建议的智宵。智果见智宣子不接受,就认为智氏距离灭族已经不远了,出来就去找了晋国的太史,把自己这一支的姓氏由“智”改为了“辅”,这才逃过了之后的灭族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