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常见说法,万历朝鲜战争改变了当时辽东局势甚至影响明朝国运。
讨论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万历三大征(另外两场是宁夏和播州)中哪场最伤。肯定很多人要说是第三场播州之乱,因为播州之乱明军动员兵力最多,高达二十余万人。
事实上,最伤的还是东征朝鲜。(《明实录》叫东倭之役),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信,理由就是东征规模不及播州。其实东征规模真不算小了,明朝第一次东征朝鲜就派发五万人,间战期还有两万明军驻扎朝鲜,第二次累计出兵十四万人次。据明清史专家孙卫国教授统计东征明军累计二十三万人次,就往少了算,总数十几万人也是有的。
孙卫国教授研究
东倭之役和另外两场战争最大不同是,宁夏和播州都是内战。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内战规模都比外战规模要大,这是常识性问题。
就这样想,哪怕有再多的士兵,因为后勤和其他因素影响,最多也只能投入那么多,无法调遣太多士兵在境外作战。
鲜明例子就是安史之乱,唐朝动不动就可以集结几十万大军,参考邺城之战唐军有六十万人。可到了唐朝对外出征南诏或阿拉伯,也就派出几万人,最多不过十万人。
邺城之战唐军兵力出处《资治通鉴》:
三月,壬申,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
明朝万历年间的日本也一样。丰臣秀吉平定国内诸侯岛津义久出兵25万人,平定北条氏政出兵24万人。后面的关原之战,大阪之阵规模都比入侵朝鲜要大。
朝鲜对于明日两军而言都是境外作战,哪怕两边都要拼个鱼死网破,因为地理和后勤限制,都无法用尽全力。
除了对外战争比内战更难打以外,宁夏和播州两场战争的周期都不长,宁夏之乱七个月,播州之乱只有四个月。明军面对蒙古和苗人叛军都是压倒性取胜。
东倭之役整整打了七年,平壤、汉城、蔚山、四路总攻等大规模会战就有好几场。即便是在间战期,明日朝三方也有不少军事冲突,例如吴惟忠和加藤清正两部在停战期交火。
明朝官方就总结了东倭之役就是三大征里耗费金银最多的一场大战,也是最麻烦的一场。
《明实录》:宁夏之役费饷金几二百万,东倭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亦费三百余万,一旦脱有意外之虞不知何所措手乎。
难怪明朝人董欲评价东倭之役说:古称跨海东征扬威万里者,莫盛今日。
言归正传,认为东倭之役改变辽东局势的理由通常是:
由于当时辽东精锐因为都去朝鲜,没有精力去提防女真,给了努尔哈赤发展壮大机会,最终后金(满清)成为明朝心腹大患,明最后也灭于清之手。
努尔哈赤
辽东骑兵
清史专家阎崇年在的著作《努尔哈赤传》就持这个观点。
我说下我的观点。辽东局势改变有东倭之役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很多人以为东征都是抽辽东都司的兵去的。1593年第一次大规模援朝确实是以辽东军为主力,近五万大军里浙江军(不少都是戚家军)才占七千人。
到1597年第二次大规模支援朝鲜,除了辽、浙部队,还有来自直隶、大同、云贵等地的部队。第一次蔚山之战后,明廷大增兵,在西南提防缅甸的刘綎和邓子龙部队驰援朝鲜,这次还派了水军。大明水军包括浙江、福建等地水师。根据孙卫国教授的研究,第二次援朝浙江军人数比例占大头了。
浙江军(以戚家军为主)
所以要说东倭之役令辽东放血,那浙江也被放血了,各个地方明军都多少有被放血。
另外影响当时辽东格局的战争也不止东倭之役这一场。翻阅《明史》《明实录》等史料,可以发现东倭之役同时期明军也在辽东一带和察哈尔(蒙古部落)发生了一系列战事。
第二次援朝的明军提督之一的董一元在进入朝鲜前不久,就在辽东抵御蒙古入寇。
1598年4月,即第一次蔚山之战后不久。大明名将李如松就在发生于辽东边境的太清堡的战斗中为察哈尔部所杀。
李如松的死对于当时明朝而言是巨大损失。在他生前,辽东边疆还算稳定,之后辽东总兵再没有李如松这样的人选,十年竟然换了八个辽东总兵,蒙古入寇边关愈发严重,甚至到了不能制止地步。也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机会。
《明史纪事本末》:(李)如松恃勇将轻骑袭之,中伏败没,……自是暖兔、炒花(蒙古部落)等出没辽阳、广宁间,边将不能制……时建州(努尔哈赤)势坐大。
李如松的死也间接影响了东倭之役的走向。
原来由李如梅(李如松的弟弟)负责攻打泗川日军。万历皇帝听说爱将李如松战死后伤心不已,在1598年四月二十日,他下旨将李如梅从朝鲜前线调回国内,接替大哥李如松来担任辽东总兵。
原本李如梅负责与岛津义弘这路日军对峙,明朝兵部将攻打泗川的明军统帅更换为董一元。
在后来明军四路总攻时,接管李如梅军团的董一元在泗川、固城一带被日将岛津义弘、立花宗茂杀了个大败。董一元的败北也迫使其他三路明军退兵,四路总攻皆以失败告终。
《明史纪事本末》:十月,董一元遣步兵游击茅国器、彭信古、叶邦荣前攻城…彭信古用火横击寨门,碎城垛数处,步兵竞前拔栅。忽营中横破,火药发,烟涨天。倭乘势冲杀,固城援倭(立花宗茂军)亦至,郝三聘,马呈文率骑兵先走,遂大溃,奔还晋州。勘科徐观澜奏四路丧败。
《朝鲜实录》:泗川之敗, (董一元)提督之軍, 過半致死, 資糧、器械, 盡爲賊有, 提督僅以身免。
董一元惨败因素除了敌军狡诈,还有个重要原因,由于他是临时接管李如梅军团,所以这支军团缺乏默契和协作。用兵法来解释就是“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直接成为影响胜负关键。
如果让李如梅继续指挥这支军团,也许就能拿下泗川城,让四路总攻成为东倭之役的收官之战。
若李如松不在太清堡阵亡,董一元就不会替代李如梅。所以明蒙战争不止影响了辽东局势,还改变了朝鲜战局。
总而言之,察哈尔蒙古和东倭都是令明朝没能及时遏制女真崛起的两个原因。
当然后来明朝在辽东地区败给女真(满清)也跟其自身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比如明廷还是不吸取教训,在萨尔浒之战让在杨镐当经略。杨镐已经在先前东倭之役中的蔚山之战丧师辱国一回了。萨尔浒惨败得结果让明和女真攻守易型。
《明实录》评价杨镐:(蔚山)是役也,陈寅乘胜登蔚城,援枹鼓之,可灭此朝食,忽鸣金而退,镐不欲寅功在李如梅上也,故功垂成而复败。镐罢后二十年,酋奴(努尔哈赤)难作,复起镐为经略,仍用李如梅(柏)为大帅,而有三路丧师之事。盖镐与李氏兄弟比,以辽事首尾数十年,卒以破坏,故致恨亡辽者,以镐为罪魁云。
明代辽东局势
如果明廷在17世纪的女真战争中操作得好,察哈尔蒙古和东倭之役也谈不上影响明朝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