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天,又做了一个新的实验,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做得更用心一些,血糖的数据就更理想了。
昨晚吃了瓜丝饼,早上肚子不饿,空腹血糖只有5.5,午饭吃得菜多,餐后血糖也才6.0,控制血糖,又有了新的体验。


昨天早上老婆儿子吃豆包,我给自己做了玉米面煮疙瘩,把玉米粉用开水烫一下,锅里只下入一点点小米,水开后掐入小疙瘩,小火煮几分钟。
炒了一个卷心菜,也主要是我吃,大火少炒一下不要炒出水,我的菜里再淋点山西老陈醋和橄榄油。
因为只用了一点点小米,也只煮了几分钟,就谈不上是小米粥,比喝白开水舒服一些。
做好了饭我先吃,早饭吃早一些,活动一上午,午饭前胃差不多就清空了,不用验证血糖,一般也不会高。


上午到体育场活动一下,已经雷打不动,昨天改变一下方式,骑自行车去体育场,在体育场集中活动一个小时左右,练练健身器材,快走四圈。
活动完骑着自行车去买菜,近处远处的市场都可以跑到,选择范围大,可以买到质优价廉的蔬菜水果。
还有一个好处,是给做午饭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午饭就可以做得更精细一些。
午饭昨天中午做了杂粮饭,黑米燕麦占一半,大米占一半,先把黑米燕麦煮十几分钟,连汤倒入电饭煲,加入一半大米后做成杂粮饭,水不要加多,饭做的干硬一些。
做饭时间充足,配了五个菜:红烧鸡块、油爆大虾、酸辣绿豆芽、西芹炒肉丝,给自己红烧了两条鲫鱼。
油热后加入两个干红辣椒,一勺辣豆瓣酱,加葱姜蒜爆香,加一小勺白糖,加点山西老陈醋和生抽,加汤把鲫鱼炖一下,捞出辅料后的汤汁用生粉勾了芡。
按道理这种烹饪方式对控糖是不利的,这就要归功于筷子了,只要不用勺子喝汤,汤汁都剩在盘子底了。
控制血糖,可以兼顾饭菜的口味,做鱼时少用点白糖提鲜,对血糖不会有大的影响。


两条鲫鱼差不多都是我一个人吃了,老婆只吃了一小块,儿子一口不碰,鱼虾和鸡都属于白肉,要优于红肉,西芹炒肉丝碳水也不高,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再配点爽口的绿豆芽,感觉这样吃还是科学的。
儿子下班,菜已经摆在了茶几上,儿子还以为今天来了什么客人,其实做饭稍微用心一些,也不多花几个钱的。
下午下午四点多,和老婆骑自行车去隔壁社区买豆包,离我住的地方三公里,逛了隔壁社区的市场,回来时专门绕了外环,户外活动两个小时,虽然老婆骑车太慢,应该也起一点点锻炼的作用。

晚饭做了瓜丝饼:一个北瓜、三个鸡蛋、一把小香葱、两勺面粉,加盐和五香粉打成糊,比以前少用了一勺面粉,六个饼剩了两个,我给自己摊了一个稍微薄一点的。
凉拌了黄瓜豆腐皮,煮了点小米粥,和早上一样,只用一点点小米煮几分钟,小时候叫“米汤水”。
虽然一心三用,做晚饭也用了50分钟,晚上八点半才吃饭,中午吃得多,一点也不饿,饭吃太早了也不行。



昨天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新试验,因为早就注意到,不管在家里吃涮锅,还是到酒店吃饭,吃得菜品丰富了,餐后血糖就不高,一日三餐家里做,虽然不可能每顿饭都做几种菜,菜品尽量丰富一些,营养尽量均衡一些,是可以做到的。
昨天买了一斤多草莓,也基本上是我吃了,再次验证了吃点适合自己的水果对血糖影响不大,也许反而有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