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漯河小厂到世界500强,万隆与双汇的肉制品帝国,30年创业之路

昌宇说商业 2025-02-03 13:38:44

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1984年的漯河肉联厂,36名干部围坐在漏雨的仓库里,面前摆着三组数字:580万元亏损、拖欠三个月的工资表、仅剩1500头生猪的冷库清单。

44岁的退伍军人万隆推门而入时,所有人的目光钉在他磨出毛边的军大衣上——这个接手全省倒数第一亏损企业的厂长,口袋里甚至没有一枚硬币给工人发工资。

"要么改革,要么等死。"他抓起账本摔在掉漆的办公桌上。

谁也没想到,这个连屠宰流水线都没有的地方小厂,39年后会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完成中国食品行业最大跨国并购。

1992年寒冬的漯河火车站,五十台德国设备在月台冻成铁疙瘩。万隆带着技术员蹲在雪地里拆解机器,柴油喷灯烤化螺栓时腾起的白雾,模糊了围观群众"败家子"的议论。

这个抵押全厂换来的机会,源自他在报纸上读到的报道——解体后的工业国正低价抛售设备。

工人们用油毡布搭起临时车间,把德国零件按拆卸顺序铺满三个篮球场。八级钳工王建国发现传送带轴承比国产件薄2毫米,连夜手绘147张图纸。

"咱们不是照搬,是要造出能处理中国土猪的机器。"万隆把苏联解体省下的外汇,又砸向荷兰的肉类检测仪。

改革第十年,双汇火腿肠攻下全国60%市场,但央视3·15晚会曝光病死猪肉的1997年,57岁的万隆在质检车间架起行军床。

他引入的"瘦肉精检测六道关",把损耗率从3%提到8%,却让经销商在订货会上集体拍桌:"成本涨五毛,老百姓谁买单?"

这场博弈在199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声中见分晓。上市募集到的4亿元,被万隆切成不均等的三块:最大那块投给冷链物流,最小的用于分红。

当证券报记者问及股东利益,他指着郾城县的万亩养殖基地说:"让农民每头猪多赚二十块,比财报上的数字实在。"

新世纪钟声敲响时,双汇的低温肉制品生产线已实现零下35℃急冻,这个曾被业内讥讽"杀猪的搞科研"的企业,累计获得专利417项。

其中火腿肠铝扣防氧化技术让保质期突破120天,2008年汶川地震,正是这项技术保障了2700吨救灾肉制品的供应安全。

中国肉类协会2010年白皮书显示,双汇带动的产业链条覆盖全国25省,每头生猪增值提高40%。在漯河经济开发区,17家世界500强配套企业形成"半小时供应圈",这里出产的PVDC肠衣膜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

2013年9月26日纽约公园大道,71亿美元并购协议签署现场,空气里飘着美式咖啡的焦苦。

73岁的万隆摘下老花镜,在史密斯菲尔德总部38楼落地窗前凝视东河货轮,突然回头问翻译:"美国猪农现在该吃午饭了吧?"这句让高盛投行团队愣神的疑问,揭开全球最大猪肉企业的整合序幕。

这场"蛇吞象"并购背后,藏着万隆在郑州机场贵宾厅的豪赌,面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压力,他撕掉提前准备的妥协方案,改用退伍军人特有的直白:"我们买的是技术,不是土地。史密斯菲尔德养殖场的粪污处理系统,能让中国减少20%面源污染。"会议桌对面的美方代表不知道,老人西装内袋里还揣着漯河养殖户送的平安符。

收购消息传回国内那夜,双汇总部灯火通明。24岁的质检员张晓雯在朋友圈写道:"刚学会用史密斯菲尔德微生物检测仪,像在开宇宙飞船。"

而在辽宁昌图县,养殖大户赵德柱把收购新闻截图设成手机壁纸:"万老爷子把美国猪圈搬过来,咱家的猪崽子能多卖三毛钱。"

这场并购带来的改变比预想更快。2015年河南暴雨季,双汇漯河工厂的德国自动分拣线突然停机——美国工程师发现中国土猪体型差异超国际标准27%。

万隆带着中美团队蹲在屠宰车间,最终敲定"四分体分级法",让每头猪增值15元。这套标准后来被写进农业农村部白皮书。

真正的化学反应发生在实验室。史密斯菲尔德带来的气调包装技术,让双汇冷鲜肉保质期从7天延至45天。

2016年G20杭州峰会国宴上,那道东坡肉的原料追溯码显示:生猪来自爱荷华州农场,24小时前还在大西洋彼岸啃玉米。

"这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杰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万隆用美国人的质量管理体系改造中国工厂,又用中国的市场规模反哺美国研发,这种双向改造正在重塑全球食品贸易格局。"

数据印证着这场变革的深度。并购五年后,双汇研发投入占比从1.8%跃至3.9%,低温肉制品毛利率突破35%。在郑州保税区,从丹麦引进的机器人剔骨生产线,每秒完成32次精准切割,把出肉率提升到让德国技师惊叹的81.7%。

2017年8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时,漯河沙澧河畔亮起无人机灯光秀。78岁的万隆却出现在郾城养殖基地,给新入职的00后技术员演示如何给仔猪打疫苗。

"当年我们杀猪用木杠,现在你们用基因测序仪。"他擦着老式上海表上的雾气,"记住,砧板上的功夫,决定餐桌上的江山。"

这种务实精神渗透在每次危机应对中。2019年非洲猪瘟来袭,双汇率先启用的"养殖场三级隔离体系",保住全国1/3的种猪资源。

当同行还在为复产发愁时,万隆已带团队飞往巴西洽谈玉米进口——后来证明,提前布局的南美粮仓让双汇在疫情期原料成本降低18%。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钟声在2020年再度响起,这次是为双汇市值突破3000亿庆贺。但最让万隆动容的,是史密斯菲尔德工厂里挂着的中英双语标语:"好猪肉从种猪开始"。

这位老兵知道,当年那场惊天并购,真正价值在于把中国农贸市场的讨价还价声,转化成了全球食品工业的标准。

2023年深秋的漯河食品博览会,83岁的万隆站在沙澧河畔新建的智能工厂观景台,脚下是全自动码垛机器人划出的轨迹。

远处展厅里,双汇最新研发的植物肉产品正在试吃,年轻消费者举着手机扫描包装上的碳足迹二维码——这个曾经濒临破产的肉联厂,如今掌控着从大豆种植到太空食品研发的22条产业链。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年度报告显示,双汇带动的上下游企业已超过1.2万家,每秒钟有380公斤双汇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在哈佛商学院的中国企业案例库里,万隆的"三块论"被标为经典:把利润切成技术研发、农民利益和消费者体验三块,最大的那块永远留给未来。

"现在杀猪要用卫星定位了。"万隆摸着新落成的数字指挥中心,墙上巨屏跳动着从黑龙江养殖场到纽约超市的实时数据。

当年拆解德国设备用的扳手,此刻正躺在企业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与史密斯菲尔德并购协议复印件共同陈列。

当记者问及退休计划时,老人掀起西装袖口,露出手腕上的电子饲喂系统监测表:"等这套设备能自动给仔猪打疫苗再说。"

河风吹动他斑白的鬓角,远处生产线的轰鸣声,正与三十年前漯河火车站拆解机器的敲击声,隔着时空共鸣。

【参考资料】:

0 阅读:6
昌宇说商业

昌宇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