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以色列,李嘉诚愁容满面,我的产业呀!

昌宇说商业 2025-02-01 13:39:04

文| 生心

编辑| 生心

——【·前言·】——

九旬高龄的李嘉诚眉头紧锁,手中的财报被海法港此起彼伏的防空警报声震得微微发颤。

这位被港媒称作“超人”的亚洲首富,曾以精准抄底英国电网、港口缔造万亿帝国,却在2023年的秋天,因一场横跨地中海的豪赌陷入舆论。

过去十年间,他通过隐秘的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向以色列科技领域注入超百亿港元,从导航软件Waze到“空气变水”的Watergen,几乎买下半个“中东硅谷”。

然而,巴以冲突的炮火击碎了科技乌托邦的幻影。随着海法港扩建计划遭抗议、Watergen加沙项目彻底停摆,李嘉诚罕见地被拍到在长江集团中心走廊驻足良久。

港媒用头条调侃:“超人也会算错中东时区?”而更尖锐的质疑直指核心:当战火阻挡事业版图,这场横跨十年的商业远征,究竟是对是错?

这是一个被资本追逐的国度。2013年的特拉维夫街头,李嘉诚的私人飞机悄然降落,随行的维港投资掌门人周凯旋递给他一份名单。

名单上的以色列初创企业,正以“沙漠中种出玫瑰”的奇迹震撼全球:导航软件Waze用户突破5000万,农业科技公司Netafim用滴灌技术养活干旱地区数亿人口,而成立仅3年的Mobileye(自动驾驶视觉系统)估值已超15亿美元。

“这里的工程师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在写《圣经》续集。”一位以色列风投家曾如此形容本土创新狂潮。

对李嘉诚而言,这恰恰填补了他商业帝国的关键缺口:欧洲基建收益稳定却缺乏爆发力,中国内地资产面临政策调整,而以色列“轻资产、高增长”的科技赛道,恰似当年抄底香港地产的翻版。

2017年,李嘉诚以9亿美元领投Mobileye,一年后该公司被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净赚4倍。

这笔交易被视为“点石成金”的范本,却暗藏风险——Mobileye的核心技术被以色列军方用于无人侦察车,而维港投资参股的网络安全公司NSO Group,更因向专制政权出售间谍软件陷入丑闻。

“李先生常说生意要‘不沾政治’,但在中东,水和芯片都是武器。”特拉维夫大学地缘经济学者多隆·埃拉姆指出。

这种矛盾在2021年5月加沙冲突中彻底爆发:Watergen计划为巴勒斯坦社区部署的50台空气制水设备,因以军封锁无法入境,周凯旋不得不在财报会上承认“人道主义项目需要更长的投资周期”。

2022年,维港投资以2.5亿美元注资AI医疗公司Nanox,后者开发的便携式CT仪被誉为“医疗界特斯拉”;同年,他联手以色列首富伊丹·奥弗收购海法港控股权,计划投资17亿美元扩建国际码头。

“他把海法港看作‘数字丝绸之路’枢纽。”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徐岩分析,“通过这个港口,以色列的芯片、中国的硬件、欧洲的市场能串联成新供应链。”

然而现实远比蓝图残酷:2023年1月,以色列司法改革引发大规模罢工,海法港连续两周瘫痪;4月,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火箭弹落入港口30公里范围,19家国际航运公司宣布绕道。

“超人以为买下的是技术,其实买下的是火药桶。”彭博社专栏作家夏尔马在2023年6月的评论一针见血。

随着冲突升级,李嘉诚陷入两面夹击:以色列《国土报》指责其“利用战乱压价收购”,香港社交媒体则疯传“李家资产输血以色列军工复合体”。

最具杀伤力的指控来自国际特赦组织2023年9月的报告:维港投资参与的NSO Group间谍软件,被用于监控巴勒斯坦活动人士。

尽管长江实业紧急声明“早已退出该投资”,但李氏商业版图与地缘冲突的纠缠,已如墨汁滴入清水般难以剥离。

2023年10月7日,当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南部的消息传来时,李嘉诚正在深水湾豪宅翻阅海法港第三季度财报。

三小时内,以色列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全球资本市场应声震动: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股价暴跌7.3%,创200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Watergen在特拉维夫证交所的市值蒸发65%;而寄托着“医疗革命”梦想的Nanox,因工厂所在城市阿什凯隆遭火箭弹袭击,生产线全面停摆。

“会议室里的空气比防空掩体还压抑。”一位参会者回忆10月9日的长江高层紧急会议。

据透露,李嘉诚全程未发一言,直到看见海法港卫星图——距冲突前线仅80公里的码头堆满滞留集装箱,价值4.3亿美元的自动化吊机在警报声中静默——他突然用粤语喃喃道:“点解啲数(为什么账目)永远计唔清战争成本?”

10月12日,维港投资悄悄删除官网所有以色列项目介绍;三天后,周凯旋现身新加坡淡马锡总部,被外界解读为“寻找接盘侠”。

但真正的重拳来自10月20日:长江实业宣布将海法港24%股权折价转让给阿联酋阿布扎比港口集团,接盘价较年初估值缩水31%。

“这相当于承认战略失误。”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詹姆斯·王在报告中写道,“更致命的是动摇市场对其‘穿越周期能力’的信仰。”证据来自资本市场:交易公布当日,李嘉诚旗下英国电网运营商UK Power Networks的债券收益率飙升89个基点,投资者担忧“以色列亏损需要其他资产输血”。

在社交平台上,这场危机被解构成两个极端:内地网民翻出2013年李嘉诚“撤资中国”旧账,将以色列困局称作“商业版的因果报应”;香港出租车司机则对着镜头调侃:“李生买港口就像我买马票,不过佢(他)赌的是火箭弹同无人机啫!”

最具戏剧性的场景出现在10月25日。当抗议者在长江中心楼下高举“科技无国界,但资本有原罪”标语时,一名巴勒斯坦留学生突然向大楼深鞠躬:“感谢李先生的Watergen设备,去年我家帐篷日供水量从3升涨到20升。”

“他低估了科技企业的地缘属性。”伦敦政经学院教授戴维·史蒂文森拿出两组数据:李嘉诚在以色列投资的79家企业中,48家直接或间接承接国防订单。

而2023年前三季度,这些企业62%的营收来自政府补贴和军事采购。“当战争来临,它们首先被征用为战争机器,而不是商业资产。”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投资逻辑的错位。李嘉诚经典的“逆周期操作”建立在基础设施刚性需求上——无论是英国电网还是加拿大石油,炮火反而可能推高能源价格。

但科技投资截然不同:Mobileye的工程师被征召入伍,Waze被迫向军方开放实时数据,Watergen的技术专利在战时被定义为“战略资源”限制出口。正如《经济学人》所嘲:“他用买码头的方式买硅谷,结果买回一堆定时炸弹。”

11月1日,彭博社曝出震撼消息: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正与李嘉诚洽谈收购其剩余以色列资产,但要求对Watergen技术进行“伊斯兰合规改造”——移除所有以色列工程师编写的源代码。

尽管长江集团否认传闻,但知情人透露,10月下旬周凯旋团队已向瑞士仲裁法庭提交17份合同纠纷预案。

“现在不是谈价格的时机,而是谈止损的艺术。”前以色列央行行长雅尼夫·加西亚坦言。就在11月5日,曾获维港投资注资的网络安全公司Cato Networks宣布将总部从特拉维夫迁至纽约,这被视作科技企业“去以色列化”的开端。

而李嘉诚的应对之策耐人寻味:11月8日,他突然现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东南亚最大水务公司凯发集团高层共进午餐——或许,这位94岁的商业巨擘正在寻找下一个“避风港”。

回望这场横跨地中海的商业豪赌,像全球化黄金时代的黄昏。当李嘉诚将海法港股权折价抛售时,他抛掉的不仅是集装箱码头,更是“商业永动机”神话。

“资本可以买下技术专利,但买不到和平。”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埃尔韦·勒布雷顿的点评,或许为这场风波写下最佳注脚。

而深水湾书房里的李嘉诚,或许正用放大镜审视着东南亚地图,就像六十年前在塑料花厂车间寻找第一桶金那样。

在一平台上有人问:“如果水和芯片都成了武器,我们该相信谁?”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图片及数据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0 阅读:1
昌宇说商业

昌宇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