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的理论,一般认为出自董仲舒(由他进行理论论证)。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下诏征召人才。40来岁的董仲舒响应号召,给汉武帝呈上《天人三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
《天人三策》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理论论述:
第一是“天命”,即所谓的王朝合法性。
董仲舒在论述中表示:谁当皇帝统治天下,是由老天爷说的算。皇帝干得好,老天爷就会让王朝延续。干得差,老天就会降下各种灾害,予以警告。如果皇帝不听警告,任意妄为,老天就会找别的人做皇帝。
第二是有关汉帝国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即选择哪种学说作为治国理念的基础。
当时,汉帝国内部较为主流的是儒家、道家(黄老、阴阳)和法家三种学说。而董仲舒认为应该选择儒学,但还要注意吸收法家、黄老、阴阳家的长处优点,融汇成所谓的“新儒学”。
第三是教育与选举,即如何吸收体制外的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僚集团。董仲舒对现行的三种官员选拔机制表达了不满:第一种是“郎选”(皇帝的近卫、侍臣只要满了任期就可以升迁为官),第二种是“任子”(高级官员有资格推荐自己的子弟为官),第三种是“资选”(花钱买官)。董仲舒认为,这三种办法选出来的官僚肯定有问题,所以他主张由地方每年推荐人才给朝廷,再由朝廷择优录取。
围绕以上的理论论述,董仲舒还提出了五条实质性的建议:
一是建立明堂,重塑礼制,以约束贵族(尤其是诸侯王)。
二是建立太学,培养官僚。同时从民间选取贤良,吸收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做官。
三是推行“天人感应”学说,让大家认为大汉是天选的政府。
四是限制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
五是以“新儒学”解释儒家经典,建立官方意识形态。
以上五条建议后来都在武帝时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不过,对于第三条“天人感应”学说,刘彻只喜欢其中的“君权天授”部分。至于董仲舒将民意等同于天意,声称天降灾异即意味着朝廷的统治违背了民意等内容,刘彻是没有兴趣的,甚至于觉得反感。毕竟皇帝还是不想受到太多的约束的。
正因如此,董仲舒最终未能获得刘彻的重用。
举例来说,有一次,祭祀刘邦的高帝庙发生了火灾,董仲舒立刻“借题发挥”,说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武帝用人不当,放任田蚡、刘安等权贵横行霸道。刘彻知道以后大怒,后来按妄言诽谤的罪名,把董仲舒扔进了监狱。
说白了,武帝刘彻最想要的只是君权天授这套理论,以证明刘家当皇帝是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武帝本人虽然嘴上盛赞孔孟儒学,但他内心里其实更喜欢用法家学说来掌控天下万民。
然而,君权天授的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然君权天授,那么“老天”(上天、苍天)就有权力“管束”和“压制”君权,因而既会降下祥瑞(赞许皇帝),也会降下灾异(警告皇帝)。
这一点,皇帝可能不喜欢,但朝野上下的知识分子却很喜欢,他们因此而具备了褒贬现实政治的权力,进而可以借用上天的权威来约束皇权。
“天人感应”的这种双刃效应在武帝刘彻死后迅速表现了出来。
据说,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各地出现了很多“异象”。比较突出的是:泰山之上有一块巨石莫名地立了起来,长安上林苑有一棵枯萎多年的老柳树竟然长出了新芽。
面对此新闻热搜,董仲舒的学生、符节令眭弘跑去跟汉昭帝说:“陛下不好!石头与柳树是草民的象征,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这是老天爷通告世人:将有其他人成为天子。所以,陛下应该昭告天下,寻找德行兼备的人,然后把帝位禅让给他。”
可想而知,汉昭帝听了眭弘的“耸人言论”,怒火会大到什么程度。
据说,眭弘的“阴谋”是想让汉昭帝把皇位让给流落民间的戾太子刘据(汉武帝的太子,死于巫蛊之祸)的后人。这当然是痴心妄想。
最终,眭弘被处死。然而,此类借用“天人感应”理论“干涉”皇权的胆大之人却越发增多。
到了汉宣帝时期,一位名儒盖宽饶看不惯皇帝尊崇法家理论,于是上奏说:“我们儒学明明非常科学合理,陛下您却非要信奉提倡苛政酷刑的法家学说。这是有悖天理的。您知道吗?《易传》里说过,皇朝更迭犹如四季运转,时候到了就要换季。有悖天理的人是不能强行占据帝位的。”
汉宣帝看到奏折,肯定很想掀桌子。所以,盖宽饶后来被逼自杀。
到了汉成帝时期,有个叫甘忠可的人,写了两本书——《天官历》和《包元太平经》。书的核心思想是宣扬汉帝国的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且,竟然还有不少人非常信奉甘忠可的这套说辞,其信徒不仅有老百姓,还有官员贵族。
汉成帝
结果毫不意外,甘忠可本人被下狱,在狱中病死。但其著作《包元太平经》却仍在民间流传,其信徒也不断增多。该书一直流传百余年,到东汉时期被修订增补成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书》,据说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受了该书的启发。
对于甘忠可之流宣扬的言论,西汉的皇帝没少下功夫去打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说的人多了,后来的皇帝竟也开始出现了自我怀疑,比如汉哀帝刘欣。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亡,没有留下子嗣。18岁的刘欣(汉成帝的侄子)被拥上帝位。
第二年,一个叫作夏贺良的人自称是甘忠可的弟子,他跑到长安对哀帝刘欣说:“汉朝气数已尽,你们刘家人要想继续做皇帝,就必须改纪元、换国号,才能逃过此劫。”
当时哀帝正赶上生病,且久病不愈,身子骨很虚。夏贺良就“借题发挥”,警告刘欣说:“你的上一任成帝不听劝,还杀害了我的老师(甘忠可),后来他就绝了后。如今,陛下年纪轻轻,一直疾病缠身,这正是上天对陛下的警告。只有更改纪年,重定国号,改朝换代,才能让陛下延年益寿,早育皇子。”
刘欣竟然被说服了。很快,他就下了一份诏书,公然宣布:
汉朝建国二百余年,气数已尽。可惜朕无德无能,为了响应上天的号召,现在宣布改元更号。
这是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破天荒地主动承认自己的王朝气数已尽,实属骇人。
然而,哀帝这么做以后,夏贺良承诺的“万事好转”却迟迟不见,民间各种天灾却更加频繁,刘欣本人的病情也不见好转。
对此,夏贺良赶紧推卸责任,说是朝廷的大臣也应该换一批,然后借机向刘欣推荐了几位自己的心腹,让他们接任丞相、御史大夫等要职。
刘欣回过神来,顿时生气,且因气而清醒,随后取消改元更号的诏书,然后把夏贺良处决。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刘欣忙着为自己听信谗言的愚蠢行径而做各种补救工作。他要把全国被废弃的700多座刘氏神祠重建起来(之前按夏贺良的要求干的)。为了求得先祖的原谅,他还要在这一年里,对着上苍和神祠祷告37000多次。
尽管皇帝在拼命“改正错误”,可朝野间关于“汉帝国天命已尽”的说法则被大大地普及了。 于是,之前遭刘欣放逐的外戚重臣王莽看到了机遇。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忽然出现了日食现象,亲王莽的政治势力借机掀起了一场为王莽鸣冤的运动。他们声称,按照天人感应理论,日食出现的原因正是哀帝放逐了王莽这样的“贤人”。压力之下,汉哀帝不得不以年迈的太皇太后王政君需要照顾为由,将王莽召回了朝堂。
王莽回归朝堂的第二年,刘欣去世。
在那不久,西汉帝国就走向了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