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太祖郭威病危,不久崩逝。他一共在位三年,终年五十一岁。他执政期间,极力革除历朝弊政 ,行与民生息之策,精心治理国家,使后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经济并显露出民富国强的势头,为继承他事业的柴荣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从渺远的夏商时起,中国历史就开启了“ 家天下”的时代,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保证皇位在皇室血脉中世代传承,严格遵循父死子继的继承原则。也就是说,皇位一般都由老皇帝的嫡亲儿子继承,若老皇帝无嗣或无男孩,其亲兄弟、侄儿则排第二顺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太祖郭威患了重病,临终之前却将皇位传给了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内侄柴荣,这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特例。据记载,后汉第二代帝王刘承佑和权臣苏逢吉忌惮在军中声望很高的郭威 ,还怀疑郭威欲举兵造反,就将郭威留在都城的家人悉数捕杀,包括其义子( 内侄)柴荣的三个儿子也一并遇害。郭威本人因率军屯驻邺城而侥幸逃过一劫。
郭威的儿子也在这场塌天大祸中被苏逢吉、李业杀害。是不是因为后继无人,所以郭威才把皇位传给了与其并无血缘关系的妻侄柴荣呢?其实,从血缘关系上论,至少还有两个人比柴荣有优势,或更有资格——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
李重进的母亲是郭威的四姐福庆长公主,所以他是郭威的亲外甥。李重进早在后晋、后汉时期就随舅父郭威四处征战,立过不少战功。郭威称帝后,李重进先后被封为大内都检点兼马步军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等要职,负责节制禁军,颇有军事才能;他很清楚舅父儿子被杀后后继乏人,一直对皇位怀有觊觎之心,或心存幻想。郭威临终前颁布遗诏,特意让李重进对柴荣行跪拜大礼,即君臣之礼,定下了君臣名分,李重进这才死了心,彻底放弃了继位之想。
张永德和李重进不同,他和郭威毫无血缘关系,但被郭威招为驸马,将其唯一幸存的女儿寿安公主嫁给了他。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郭威戎马一生,最后仅剩这么一个女儿,因此对她格外宠溺,爱屋及乌,对女婿张永德也很照顾。郭威即位后,二十多岁的张永德和李重进一同在禁军中担任重要职务,后来,他和北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交往甚密,为著名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名将,历任殿前都检点、侍中、东京内外都巡检使等要职,侍奉过三个皇帝,在后周和北宋都受到重用,即使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终岳父郭威也没将皇冠戴到他头上。
郭威为何没有把皇位传给和自己更亲近的“家人,却传给了一位姓柴的的外人?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到郭威的发妻柴氏。据记载,郭威共有四任正室,柴氏是第一任,两人是货真价实的患难夫妻。
柴氏原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李存勖死后,被继位的明宗李嗣源逐出皇宫,发遣回原籍。回乡途中,柴氏偶遇穷困潦倒的落魄汉子郭威,不知何故,一眼就相中了他 。也有史书记载,柴氏被发遣回籍后进了娼门,偶然机缘遇到了郭威,二人一见倾心,后结为夫妻,彼时郭威二十四岁。婚后两人感情甚好,却一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于是便将柴氏兄长柴守礼之子柴荣收为养子,当时柴荣已有十几岁了。
当时郭威家境不宽裕,柴荣为帮补家用,常外出做些小买卖,他生性好学,空闲时喜欢读经史,还练习枪棒骑射,练就一身真本事。成人后,柴荣跟随养父郭威从军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技能、经验。
经过多年的观察、考验,郭威觉得柴荣劲气内敛、谨慎厚朴,且有胆有识,酷肖自己,且综合素质与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远在自己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之上,具备了一个帝王必须具备的潜质,以及治国理政所必须的军政才能。于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 ,郭威封柴荣为晋王兼开封府尹,等于将他当接班人培养。
后周显德元年(954)正月,太祖郭威已病入膏肓,临终前,他召集文武大臣,命内侍当众宣读自己的遗命:
“晋王(柴)荣可于(灵)柩前即位”......《旧五代史》
为了打消众人的疑惑,他还特意让亲外甥李重进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柴荣行君臣大礼。当日后周太祖郭威离世,柴荣继承皇位。由此可以看出,被誉为一代明君的郭威不仅雄才大略,还慧眼识才。因为从血里火里杀出来的他心里很清楚,在那个兵连祸结的乱世中,要靠真本事与能力威望才可治国安邦,如果任人唯亲,江山就坐不稳,失去的不仅是江山社稷,还有无量头颅无量血 ,所以他必须择贤而立,选择最有能力最具声望的贤者接自己的班。
除此之外,郭威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早年穷愁潦倒的他之所以能发迹,主要得益于柴氏慧眼识珠、以身相许 、倾囊相助,郭威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即使出于报恩之心,郭威也会考虑让柴氏的亲侄柴荣继位,何况还有他和柴荣父子情分。况且,他刚即位称帝没几天柴氏就撒手西去,同过患难却未同享富贵,这让郭威更加心生愧疚——柴氏为他舍弃了一切,他又有啥舍不得呢? 柴荣也非等闲之辈,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他非常优秀,确实是继承自己事业的不二之选.......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