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五代后晋开国皇帝,即后晋高祖。石敬瑭是沙陀人,其父名臬捩鸡。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其著述中说:
“(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
薛居正编纂的《旧五代史 》中则记载说石敬瑭是河东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西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裔。
石敬瑭到底是沙陀族还是汉族?在此不做讨论。按《旧五代史》的记载,他出生于太原汾阳里,在家中排行老二,自幼沉默寡言,喜读兵书,崇拜李牧、周亚夫等古代名将。
青年时代的石敬瑭投身军旅,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因其为人朴实稳重,不苟言笑,加上作战勇猛,甚得李嗣源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后李存勖听说石敬瑭能骑善射,便将他要来安置在自己左右。不久李嗣源又将爱婿索回,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骁骑“左射军”,即五代时著名的精锐铁骑兵 “三讨军”。
此后,石敬瑭跟随老泰山李嗣源征战四方,不仅骁勇善战,对李嗣源、李存勖也很忠心,成为二李的心腹将领。
史载,后梁贞明二年(916), 晋军与后梁军列阵交战时,后梁大将刘鄩挥军偷袭还未摆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势危殆异常;石敬瑭见状立刻率十余名“左射军”骑兵冲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搅乱了敌军阵型,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还趁敌军混乱掩护李存勖安全后撤。战后,李存勖对他的勇猛无畏、机智冷静赞不绝口,抚摸着他的脊背感叹说:
“大将门下出强将,这话不错啊” !《旧五代史》
随后赐给石敬瑭大量钱帛,还亲自给他送酥食(油炸面食)慰劳,以示殊荣,石敬瑭由此而声名鹊起。
除了在兵凶战危之际奋不顾身救出李存勖外,石敬瑭还多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史载,后梁贞明三年(917)李存勖、李嗣源哥俩率军与后梁大将刘鄩鏖战于莘城(今山东聊城莘城镇) ,梁将刘鄩也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宿将,他率军将李嗣源、石敬瑭部团团包围,使其陷于阵中,虽奋力反复冲杀,却始终无法溃围而出。石敬瑭见情况危急,又率亲兵队策骑奋死冲杀,来回辗转数十里,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终于击溃刘鄩统率的梁军,转败为胜。
后梁贞明四年(918),晋军后梁大将贺瑰指挥的梁军对峙于黄河边,晋军抢先攻取了杨柳镇(今山东东阿境内),混战中,李嗣源中了刘鄩的埋伏,将士死伤甚重,危急时刻,又是爱婿石敬瑭率“左射军”断后,且战且走,拼死掩护嗣源中军后撤,他才得以率部突出重围,全身而退。
没过多久,后梁和晋又在胡柳陂展开大战,由于李存勖在敌情不明的情形下冒险出战,使能征善战的大将周德威不幸被打死,关键时刻又是石敬瑭力挽狂澜,他率领嗣源亲卫队“左射军”冲锋陷阵,击退敌军后又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即将溃败的军队,随即发起反击,将后梁军队杀得片甲不留,几乎团灭。
后梁龙德二年(922),在葫芦套之战中,晋军不敌梁军,有崩溃迹象,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石敬瑭再次挺身而出,率部迎着敌军精锐,挥舞长剑,左砍右刺,杀开一条血路,用血肉之躯保护李嗣源撤退,敌军被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惊呆了,心胆俱裂,纷纷让道干望着浑身是血的他,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挡。
后梁龙德三年(923),石敬瑭遂岳父李嗣源到最前线观察后梁军设在杨村寨的阵地,所有人均未披挂衣甲,后梁军发现后,出其不意突然遮杀过来,因速度奇快,刀枪几乎要刺到李嗣源的后背, 石敬瑭处变不惊,手持大戟冲挡在前,奋力一挥,几个冲在最前面的敌兵被击落马下,后面的敌骑皆惊惧逃散,李嗣源这才幸免罹难。同年 , 李存勖在邺城即皇帝位,改年号同光 ,是为后唐庄宗。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后来的岁月里,石敬瑭这位勇猛善战的悍将仍统兵征战四方,多次为李家出生入死,血染征袍,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加官进爵也是少不了的。
或许后来石敬瑭的“蜕变”让他的老泰山李嗣源做梦都想不到,这个为李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狗”居然 借辽国势力举兵造反除掉后唐末帝李从珂,自己成了“儿皇帝” 。 他认比自己小二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称臣纳贡,裂土分邦,使中原失去了大片土地,使辽轻易地将势力范围拓展到长城一线的险要地区,使郭威、柴荣、赵匡胤一统天下之梦化为泡影。因为“认贼作父”,割让土地,浓眉大眼的石敬瑭一世英名也随之付诸东流,损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千夫所指、万众唾骂、遗臭万年的恶名。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