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756)五月二十九日,郭子仪、李光弼于嘉山大破史思明:
“斩首四万级,捕虏千余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安禄山丧师失地,遭遇叛变以来最严峻的形势。面对这个形势,他有什么招吗?没招。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把高尚、严庄两个高参喊来,臭训一顿:你们当初打包票,说造反一定能成,现在弄了这么一个烂摊子,成在哪里?赶紧给我消失,不要再让我看见!
两个智多星为啥灰溜溜跑了?因为确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唯一能想到的招,是继续给安禄山打气:
“田乾真自关下来,为尚、庄说禄山曰:‘自古帝王经营大业,皆有胜败,岂能一举而成!今四方军垒虽多,皆新募乌合之众,未更行阵,岂能敌我蓟北劲锐之兵,何足深忧!尚、庄皆佐命元勋,陛下一旦绝之,使诸将闻之,谁不内惧!若上下离心,臣窃为陛下危之!’禄山喜曰:‘阿浩,汝能豁我心事。’即召尚、庄,置酒酣宴,待之如初。阿浩,乾真小字也。”
找了安禄山亲信将领田乾真当说客,一番话下来,安禄山转怒为喜,几个人和好如初。
但仔细想想,田乾真这几句话,并没有什么新花样,无非坚持就是胜利,一些老生常谈,为啥能说动安禄山?还表扬田乾真:‘只有你小子才能开导我!’
因为安禄山心里明白,造反没有回头路,形势再困难,只能一条道走到黑。骂归骂,气话讲完就算了,还能真的跟高尚他们翻脸?田乾真的作用,只不过给领导一个台阶下。
虽然没什么好招,但这帮人退路还是想了一个:
“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关于这件事,《旧唐书》在记载田乾真的劝说时,另有一段,可以作个补充:
“纵事不成,收取数万众,横行天下,为一盗跖,亦十年五岁矣,岂有人能制我耶!”
盗跖(zhí)是春秋时一个人物,本名柳下跖,哥哥是著名的道德模范柳下惠,那为什么叫他‘盗’呢?因为这家伙搞了一个武装抢劫团伙:‘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田乾真的意思:盗跖才九千人,横行天下谁也奈何不了他,有这个榜样在,咱们还怕啥?
他的话透露两个信息:一是兵力,还剩几万人。靠这点兵,又要守洛阳,又要打潼关,大概率是挤不出人去增援史思明了;二是的确有放弃洛阳打游击的想法。
叛军这边,形势相当不妙,是不是官军那边,就一定形势大好?
恰恰相反。
朝廷内部,酝酿着一个极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将相不和。而且这个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
问题出在潼关方向。
潼关主帅是哥舒翰,他之前和杨国忠是同盟关系,因为有共同的对手:安禄山。这次起用哥舒翰,应该也和杨国忠商量过,没听说有什么反对意见,说明起码到哥舒翰上任,两个人之间关系正常。
事情怎么起的变化?按史书说法:有人挑拨。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王思礼是哥舒翰手下第一大将,也是他最信任的人,怎么会出这种馊主意?
这段记载,前提是对的,杨国忠确实对叛乱负有重要责任,恨他的人也很多。但后面两个人的交流,王思礼全是错的,哥舒翰讲的没错。
杨国忠的背后是皇上,动他就是威胁皇上,这是个简单的事实,所以上报告杀杨国忠,哥舒翰不同意,至于派特种兵小队抓捕,那更是笑话,卫戍区干什么吃的?
王思礼又不傻,为啥提这种建议?
必定背后有人。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