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农业史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后于二百多年农业史的美国?

闲蛋黄 2024-05-19 08:48:3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大国。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里对农业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意思是:达到大治在于任用贤才,兴旺国家在于尽力发展农业。农业的兴旺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农业自古以来都是个隐藏的高科技行业,只是你不太熟悉而已。只是在现代经济中,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占比过低,已由1952年的50.5%,下降到2018年的7.2%。基于农村人口计算的人均农业增加值,2017年中国是1576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973美元,法国是3028美元,美国是3061美元,韩国是3153美元,日本是5383美元。美国的粮食产量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中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年产值3000亿美元农产品,近90%用于出口。而中国农业成为被嫌弃的行业、落后的代名词,玉米、稻谷、小麦、大豆和棉花的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

农业都用到哪些高科技产品呢?第一,是天时,在古代就是历法,我们是农历,现代是天气预报系统,数学算法、气象卫星和超级计算机。第二,是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包括灌溉、大棚和机械,全球目前是约翰迪尔JohnDeere、凯斯纽荷兰CNH、爱科AGCO、克拉斯CLAAS、久保田五大农机巨头。第三是化肥和育种,“拜耳-孟山都”、“中化-先正达”、“陶氏-杜邦”是农化市场的三巨头。第四,配套产业,包括食品加工、冷链物流、零售、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等等。

中国农业发展的若干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刀耕火种时代

中国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农具和牛耕。而这恰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第二个阶段,大航海时代

欧洲的探险家们在美洲发现了玉米、土豆、番薯、奶牛,这些农作物解决了欧洲农作物生产低下的问题,解决了大部分欧洲人的温饱,也解放了欧洲人的人口,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带来了足够的物质基础。

明朝时期,商人陈振龙从西班牙殖民地吕宋岛(现菲律宾)花费了大量钱财学会了番薯(又叫红薯、甘薯、朱薯)的种植技术,又偷偷将番薯的枝条藏进自己的随身行李里带回福建。彼时,正值闽地旱饥,陈振龙受福建巡抚金学曾命令试种红薯。在陈氏父子的精心照管下,红薯历时数月而丰收——“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且生熟煨者均随其便。”自此,红薯在闽地扎根扯蔓,救民于饥馑之中。以后,陈氏后辈不遗余力地推广红薯种植。他们的生意做到哪里,就将红薯种苗带到哪里。17世纪初,科学家徐光启派人于闽地引得薯种,在上海等地试种成功,并撰写《甘薯疏》,系统归纳总结红薯种植技术。有了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清朝的劳动力更加充足,生产力也有了质的飞跃。陈振龙因其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

第三个阶段,大革命时代

从1789年法国革命开始,资产阶级终于爬上了政治的舞台,从第一台播种机械的出现,到生物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化学肥料和杀虫剂出现了。欧洲农业在这个时代飞速发展,中国农业技术开始落后了。

第四个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从1870年至1914年,出现了第一台冷冻车和冷柜,肉类罐头的出现解决了农产品不能长期储存的问题,更不用说神器拖拉机的出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进一步减少,人口向城市聚集,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越来越少。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美国农业在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等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均达到了很高水平,种植业和畜牧业等逐渐实现了全面机械化。

5000年的积累,说白了多在理论和经验上:历法、良种和时令,很容易就让人学了去;近代的化肥、农药和杂交育种理论,我们也很快学会、吸收,在这方面并没有代差,最大短板在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方面。

由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思维作怪,小农经济在中国根深蒂固。最初,因为对现代管理思想的不了解,对农业生产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强推“农业合作社”,极大地损害了农村经济。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回归“小农经济”,触底的农业获得了一次大爆发;但“剪刀差”政策收割农村经济,又把广大农村地区限制在赤贫线附近——穷不死,活不成。

小农经济本可以通过工业进程同步发展,自然转变到机械化/集约农业体系上来,但“剪刀差”收割变成了“单方面压榨农业”。加入WTO,才通过服装、机械等劳动密集产业以及新兴的信息相关产业养肥了工商业。农业反倒是因为国外低成本的农产品大量进入,价格被压得无法动弹。种地不赚钱,社会资本还会冒着风险大笔砸钱投入吗?

最近一则热点,内蒙古开鲁县20户村民承包了5000亩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自2004年3月20日至2034年3月20日。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当地村民委员会要求承包户每亩地多缴200元,5000亩地也就是100万元。承包户一时凑不齐100万元的巨款,当地村委会副主任便带人阻止承包户耕种,扬言:上边让我敛财我就敛财,明天我就带200人阻挠你,要不我这村主任白选了。

自1954年起,土地就不属于农民自己,而是收归集体。直到现在,所有农民耕种的土地,不管是大块还是小块,都是向集体(行政村)承包来的,也就是说,土地的主人,是行政村,是国家。作为行政村的管理人,因为有这样的土地政策,所以才敢发飙:“(承包合同)我们也可以解除的,土地是我们的!”

究根溯源,当年村里与承包户签订的并不是耕地承包合同,而是草地合同。后来承包户感觉开垦草地种庄稼收益比保留草地划算,就逐渐把草地改为农田了。一二十年的投入,农田变成了良田。土地纠纷绕不开一个词“土地三调”,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对于原来草地荒滩变成了农田,加收承包费,这是“三调”文件中的要求,也是开鲁县的明文规定。部分村民交了这个钱,部分村民没交这个钱,交过的村民就感觉不公平,于是执法队伍为了公平,也为了大笔的征收补缴承包费,日夜执守,不让没交钱的农民耕地种地。

不补交承包费,政府就不让你耕地;如果不耕地,就会误了农时。人误地一春,地误人一年。农民们买了上百万元的种子化肥,你不让种,他们不心急如焚才怪呢!荒地无人耕,一耕有人争。没有法理上的依据,就没可操作的、真正具备法律效力的保障。如果保证不了承包者的利益,他怎么敢砸钱进去呢?

美国农业现代化后,转型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转基因、农业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的大豆产量增长了100倍、小麦增长了10倍、玉米增长了4倍。按照粮食产量计算,而上世纪60年代,一个农民仅能养活26人,目前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155个人。但国外私有制的经验中国也没法借鉴,基本国情不一样,因为中国土地还承载着“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一旦动了,如果弄出数以亿计的失业大军就得不偿失了。

或许,从一开始不要过分压制农村,允许乡镇企业发展,使得村镇自然城市化、使得农民自然转化为乡镇企业的职工——那么,不仅现在无需操心“海量低收入者”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过去的生育高峰问题,也会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降低、摊平。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也就没法假设。土地不调整,人总有生老病死,只靠土地过活的一大家子怎么过活?只剩一口人的鳏寡孤独老人怎么种得了地?每若干年后,随着农村人口降低,中国农村政策将迎来调整的窗口期!

0 阅读:12

闲蛋黄

简介:奇闻异事名人传记,传播正能量,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