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走祁山道同样不靠谱。出祁山的目的是攻略陇西。但在成功攻略陇西之前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付关东魏军主力部队的反攻。诸葛亮的解决方案是让马谡守街亭打阻击,阻隔张郃援军与上珪兵团会师。等歼灭上珪兵团后会合马谡与张郃兵团决战。但,阻击挡不住怎么办?上珪打不下怎么办?比魏延出子午谷之策高不到哪里
东魏有六七十万军队,而西魏只有五六万,玉璧之战关乎西魏生死存亡,西魏投入兵力只有三万,东魏集中全国兵力整整五十万大军!东西魏国力差距和魏蜀国力对比差距还更大!蜀国再力,还能集中十万军队北伐!魏延子午谷奇谋成功,潼关就是第一个玉璧!潼关守住了形势就会发生逆转,蜀国统一的曙光就出现了!正兵,硬对硬,搞兑子,蜀国拿什么跟魏国比?而且五千精兵,蜀国损耗还能承受得起!成了形势太好,败了也不伤筋动骨!
但其实高欢十万大军围攻玉璧韦孝宽三万,没有你说地那么大差距。高欢虽然接收尔朱荣遗产较多,但西魏经过宇文泰改革国力已经很接近了。玉璧后,西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东魏。尔朱荣全胜时期也没有六七十万大军。当然,这时期的史书写的夸张。按史书,陈庆之消灭北魏近百万军队, 尔朱荣一腾出手来陈庆之立马凉凉。
其实蜀汉不但国土狭小,而且内部派系林立,矛盾丛生,想靠被动防御是守不住的。与其抱头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总比让敌人打进来划算。
北伐是诸葛亮最后的旗帜和口号,能最大限度地强化蜀汉立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将所有人都调动团结起来。
蜀汉真正能用来北伐的兵力大概只有八万。这八万人,就是诸葛亮手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筹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对他来说太冒险,就这五千人他也损失不起啊。
而且即使魏延赌成了,长安拿下了,那又怎么样呢?这意味着诸葛亮将不得不带着蜀汉最后的八万主力,在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上迎击曹魏的主力兵团,胜算基本上无限趋近于零。
如果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失败了,赔的是魏延的五千精兵;成功了,赔的是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这笔稳赔不赚的买卖,是个人都不会同意啊。如果我们梳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路线就会发现,他几乎总是往西边走,以夺取陇右高原为首要目标,就是想利用陇右高原的地形优势,最大限度地抵消曹魏的兵力优势。
先保证自己“不败”,然后再去考虑“获胜”的问题。
强者可以犯错,而弱者却没有选择。这才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原因,也是弱者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