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火的必备方药

晨晰说健康 2024-02-08 14:09:16

小编导读

肝火过旺可能导致耳鸣、口苦、咽干等不适症状,高血压、失眠、胃炎乃至妇科疾病等都可能与肝火有关。对此,中医有解决之道,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肝火的起因和表现,以及临床最为常用的清肝泻火法的原理、适应症以及常用的治疗方药。

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日久可以化热、化火而形成肝火炽盛,表现出一派肝火炽盛的症状。

如《医醇賸义·卷二》:“肝胆火盛,胁痛耳聋,口苦筋痿,阴痛,或淋浊溺血……”又如《西溪书屋夜话录》云:“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肝胆内寄相火,火性炎热,上下攻窜,肝火游行,上下内外无处不到。所谓五志过动,皆令相火动燔。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积日久可化火,气火上逆,可致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火内郁证等。

《类证治裁》云:“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皆肝火冲激也。”火性炎上而攻窜头目,故见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若病在肝经则胁肋灼痛;口苦咽干为胆气上溢之象;冲逆无制可致发怒或狂越,或者迫血妄行;津液灼伤,则便秘尿赤。

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火邪内郁,则肝胆之气无以抒发;肝主藏血,若其被实火之邪所伤,阴血亦随之耗伤,治疗时清泻肝胆火之余亦需养血滋阴,使邪去而不伤及阴血,既可防其抑制肝胆之气,又可防止其生发之机中折。方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之类加减治疗。

肝火类型

肝火证应当分清实火、郁火、虚火、夹湿等不同类型。

肝经实火证,多见烦躁易怒、头痛头晕、耳鸣、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目眩、两肋胀痛、吐血、咯血、胸痛、疮疡肿毒、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治宜清肝泻火,方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之属。

肝经郁热,则热势不扬,症状表现不剧烈,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烦躁易怒、情志异常等症状明显,多兼胁胀、纳少、胸闷、嗳气等,多见于情志所伤和妇科疾患,治疗除应清肝泻热外,并须配合疏肝解郁之药,方如丹栀逍遥散。

肝经湿热者,多见黄疸,湿疮浸淫,小便黄赤,带下(以黄带为主),下肢红肿溃疡,淋证,男子睾丸炎、副睾炎、前列腺炎,女子盆腔炎、阴道炎、外阴炎症等。其治宜清肝泻火,配以清热渗湿之药,方如龙胆泻肝汤之类。

火性弥漫,往往不拘一经,各脏腑之间可相互影响,治疗当在清肝泻火的同时亦注意兼清他经之火,如兼清肺热用黄芩、桑白皮等,兼清胃热用生石膏、芦根等,兼清心火用莲子心、黄连、竹叶等,兼清肾火用知母、黄柏等。

釜底抽薪也为常法,如大承气汤、凉膈散之类。

清泻肝火虽以苦寒之品为主,但应注意配合甘寒的生石膏、寒水石、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芦根等药物,因苦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弊,对于肝喜柔润是不利的,苦寒与甘寒配合可相得益彰。

临床应用要点

在运用清肝泻火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肝热多由肝郁发展而来,故在清肝时常须配以疏肝。

二是肝热肝火有轻重程度的不同,用药时应注意分寸,肝热不可过用苦寒直折泻火,而应以凉肝清火为主。

三是泻肝多用苦寒之剂,应中病即止,不可过投,否则反会伐肝伤胃。

肝病临床治疗干货经验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肝病的知识?快来阅读《肝病临证辑要》,掌握更多关于肝病的实用治疗知识吧!

《肝病临证辑要》

本书总结历代先贤对肝脏的诸多论述,加之作者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对肝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病理、治法、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学肝脏和西医学肝脏的异同以及肝病饮食与调养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和发挥,能为临床医师和肝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从肝论治临床诸证的理论依据,实用性很强。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肝病临证辑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润东 陈曦 费秀昆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4 阅读:3538
评论列表
  • 2024-03-02 09:37

    中医博大精深[点赞]

晨晰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