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西部,有一座城市,被称为“三燕古都”。早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第一鲜朵花在这里盛开、第一只鸟在这里起飞。它就是有着“龙城”别称的朝阳市。
朝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笔者搜集到了一些老照片,反映的是上世纪30年代朝阳的城市和人文风貌,有些图片连当地人都没见过。黑白照片模糊,进行了上色处理。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30年代,朝阳南城门前的景象。据清代《塔子沟纪略》:筑土为城,高六丈,周长14里。有四座城门:长乐(东)、阜财(南)、聚德(西)、太平(北)。另外,还有7个便门。南城门高8米,下为拱券式门洞,上有城楼。城内不远处有一座古塔。
南城门前有护城河,河上石桥叫“龙安桥”,数次被水冲毁后重建。1949年,大凌河发大水,南门被彻底冲毁。1950年,南城门前建“胜利桥”。后来桥上铺柏油,与周边道路融为一体。很多老朝阳人仍习惯称这里为“胜利桥”。
30年代,朝阳南大街到北大街上,矗立有两座木牌楼。牌楼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南牌楼上匾额是“帝德广运”,北牌楼上匾额是“凤鸣朝阳”。
照片中就是北牌楼,高大的三间四柱牌楼横跨在街道上。牌楼匾额上“凤鸣朝阳”四个立体木雕字非常醒目。几名当地人正在从牌楼下经过,画面很有年代感。
历史上,朝阳原来有三座古塔,分别位于旧城的南、北、东三方个方向。现存南北二塔,两者相距300米,相互辉映。可以说是朝阳的地标性建筑。
照片中就是南塔,位于今朝阳慕容街南端。该塔始建于辽代,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砖砌十三级密檐式塔,高45米。塔身南面有券门,其他三面是假门,镶嵌有石碑。
这就是北塔,与南塔遥相对峙。该塔始建于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古塔。砖筑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古塔,高约45米。
塔身四面各雕有一尊坐佛,端坐于莲花座之上。北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片中,一名男子赶着马车从北塔下的小胡同里经过。
这是30年代北塔的局部图。塔身南面有券门,可通塔心室。其他三面,各设有一个假门。塔身四面共有八塔八碑十二佛。北塔对研究佛教艺术和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1935年,朝阳城内一条街上的景象。路旁的建筑结合楼阁,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庙。从照片中寺庙的外观和位置,你知道是哪座寺庙吗?
街道很宽阔,有马车驶过。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近处,有人将驴背上驮的货物卸下来休息。远处,青山在薄雾之中时隐时现。
这张照片,拍摄于30年代的朝阳建平县。在一条街道上,两个男孩到县城赶集,他们骑在一头小毛驴身上,手紧紧拉着缰绳。一看就是骑驴的高手。
1914年,建平县属热河特别区。30年代,建平县隶属朝阳六县指挥署。1934年,六县指挥署撤销,建平县仍属热河省。
这条大河,就是位于朝阳的大凌河。河道宽阔,水量丰沛,河两岸山峦起伏,蔚为壮观。大凌河是朝阳最大的河流,贯穿辽西,最终在东南方向汇入渤海。
如今,大凌河风景区,是朝阳风景最美的一个地方。千百年来,大凌河静静流淌,记录着朝阳人的日常生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朝阳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1934年,建平县黑水镇上热闹的露天集市。在镇子一处宽敞的街道上,各种小贩在摆地摊,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
寒冷的冬季,阳光煦暖。人们摩肩擦踵,都在街上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在过去的朝阳,像这样大规模的集市,经常能看到。赶大集场面富有生活气息。
照片中这条街道,是30年代朝阳的南大街。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两侧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
远处的古塔,高耸入云,是朝阳的地标性建筑。整座城市,给人以古朴又清新的感觉。从古塔的造型和位置看,你觉得它是南塔还是北塔呢?
30年代,朝阳市城内一个胡同里,一名年轻女子站在家门口。她学着男子的样子,手拿一根长烟袋锅,摆出一副吸烟的动作,真是太形象了。
如此滑稽的情形,让人忍俊不禁。一名站在她身后的老者,脸上更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摄影师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张非常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
照片中这座城门,是30年代凌源的东城门——迎春门。在土地局楼西边,当时的凌源已被日军占领,十几名日军坐在城门口的石头上。城外百姓赶着马车进城,都要接受检查。
过去的凌源城,有四座雄伟的城门。分别是:迎春门(东)、阜财门(南)、承恩门(西)、镇远门(北)。
1934年,早朝阳一个农家院内,一名当地人正在磨谷物。一头小毛驴蒙着眼睛,围着圆形的碾盘转圈,碾盘上的石磙将谷物碾压成面粉。
在碾盘的旁边,还有一台圆形的木制的脱粒机。这种传统的磨面工具,在当时非常常见。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还能看到。现在已经很难能看到了。
一场大雪,笼罩了凌源城,到处银装素裹。照片中,路旁这处建筑群,就是位于东门里东街上的关帝庙。关帝庙也叫老爷庙,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农历五月十三是庙会。
以前的关帝庙,墙上有壁画,正殿东西两墙上有各有四个神像。解放后,因为这里要作为针织厂的厂房,于是用白灰把壁画盖上了。80年代末,墙皮脱落,墙上的壁画重见天日。
这座白塔,位于佑顺寺内。该寺是一座“喇嘛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新华路东段北侧。康熙皇帝赐名“佑顺寺”,并赐檀香佛像一尊。
佑顺寺内主要建有: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七间殿等。寺院建筑结构严谨、阶直柱挺,装饰古朴典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位于凌源县的万祥寺。该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是凌源县最大的喇嘛庙。寺庙坐北朝南,依山势修建。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钟鼓楼等。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寺庙遭到毁坏。从1988起,万祥寺逐渐得到修缮,寺院壮观,香火兴旺。该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凌源县北郊热水汤。人们站在一个用石头围起来的水池前。池水不断向外冒着热气,这就是当时位于凌源县的一处露天温泉。
地质资源热水汤温泉,声名在外。清朝康熙出访到此地,就曾经洗浴温泉澡,顿觉浑身舒爽,疲惫全无。于是龙颜大悦,赐联“宝地灵泉热水汤”。
这张照片,拍摄于30年代的凌源县西门里面。房屋和道路被大雪覆盖,两条车辙伸向远处的西城门。照片中,大树后面被遮挡的古建筑,是当时凌源县的城隍庙所在地。
在过去,凌源西门里有城隍庙,而西门外,有一座西梁庙(原饲料公司的位置),再往西有座铜鼎庙(原日杂用品总公司库房的位置),铜鼎庙是座喇嘛庙。原西门外现在叫铁西。
1934年,朝阳郊区一个镇子上,一群人正在表演高脚戏。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人们穿着不同样式的服饰,随着鼓乐表演,这和中原地区的踩高跷很相似。
人们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人站在上面边走边表演节目。这虽然是一门传统艺术,但是需要表演者有高超的平衡技术。脚踩在高跷上,方能如履平地。
这是30年代,位于黑水镇西边的喇嘛寺庙西院寺。黑水镇,位于建平县西北部。寺庙建在山顶上,山门、围墙和白塔清晰可见。山脚下,也是一座寺庙,院子里竖起高大的旗杆。
远处的山上,光秃秃的。近处,有几块田地,四周用矮墙围起来,一侧还留有豁口。
1935年,朝阳城外景象。一条干涸的河沟,常年的人车行走,成为了一条大路。路两侧有民居建筑,以及庄稼地。远处,一座座大山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画面处处透露着田园气息。
结束语:有“龙城”之称的朝阳市,30年代的城市和人文风貌让人印象深刻。80多年过去了,“三燕古都”朝阳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更有着“东方佛都”的称号。我们可以相信,朝阳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朝气蓬勃,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