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021·浙江卷)阅读《麦子》,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答案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主人公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例2(2019·新课标3卷)《到梨花屯去》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二、知识点链接
1、小说环境描写作用4角度:
环境本身: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点明题目;②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人物塑造:③引导人物出场,交代人物身份;④揭示人物心境,烘托人物心情;表现、暗示人物性格、心理或命运;
情节方面:⑤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⑥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
主旨方面:⑦奠定全文情感基调;⑧揭示、深化主题;
2、答题参照格式:
自然环境作用:
模板一:①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板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渲染)了一种……气氛;定下(创设)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作用:
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深化(揭示、暗示)……主旨。
总结答题思路为:环境本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旨
三、回扣教材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举例:
1、《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时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听觉),从篷隙向外一望(视觉),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感觉)起来了。”(环境本身的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环境,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2、《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 。” 与人物关系的作用
人物方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胆小怕事的性格。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情节作用:暗示情节,推动情节发展。风大雪猛,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
4、《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与主题的关系
主题作用:渲染有钱人家“祝福”的热闹和谐氛围,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对比,揭露旧社会杀人本质,深化了文章主旨。
四、学以致用:阅读阿来《狩猎》,回答问题。
1、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
解析 题干中的“多次写到”要特别注意,说明不同地方的景物描写有不同的作用。如第2段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同时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最后两处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表现人物人性的善良,有利于表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