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的选择,像一盘棋,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步都深藏玄机。
他没有将兵权交给蜀汉军中威望最高的赵云,而是给了李严。
很多人不解,赵云跟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忠心耿耿,而李严不过是后来才加入的“外来户”。
更讽刺的是,赵云就在刘备身边,刘备却仿佛视而不见。
这究竟是老刘糊涂了,还是另有深意?一年后,诸葛亮的决策给出了答案。
时间回到223年,刘备正驻扎在永安。
那年的刘备已经63岁,经历了人生最惨痛的失败——夷陵之战。
为了替关羽报仇,他不顾劝阻发兵伐吴,结果却以全军覆没收场。
败退到永安后,刘备身心俱疲,士气低落。
按理说,赵云率军赶来接应,陆逊也已退兵,刘备完全可以回成都好好休养。
他却一反常态,坚持留在永安这个前线山城,既不撤退,也不妥协。

为什么刘备不肯走?一方面,他没有颜面回成都。
毕竟,这一仗是他力排众议发起的,结果丢了几十年的积累,让原本就弱小的蜀汉雪上加霜。
倘若回到成都,满朝文武非议声四起,他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刘备也知道,东吴根本没放弃吞并蜀汉的计划。
陆逊退兵只是权宜之计,孙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此时退回成都,等于示弱。
为了守住蜀汉这最后的根基,他只能硬撑在永安,把态度摆明:这仗还没完,我刘备虽败犹存。

但刘备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
夷陵战败后,他每天熬夜处理军务,靠着一股意志力硬撑。
到了永安,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咳嗽不止,面容憔悴。
刘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紧急召诸葛亮、李严等人前来托孤。
而这一托孤,成为蜀汉历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

托孤的安排令人意外。
刘备将蜀汉的“军政大权”一分为二:军事交给李严,政治交给诸葛亮。
这个安排让不少人疑惑不解。
试想,赵云当时就在永安,关羽、张飞已去世后,他无疑是军中最具威望的人物。
按常理,这兵权交给赵云岂不是更稳妥?但刘备偏偏选择了李严,一个“半路出家”的大将。
赵云呢?不仅没得到兵权,还被安排随诸葛亮回成都。
这个决定背后,绝非表面这么简单。

赵云的位置比拿兵权还重要。
刘备死后,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京师和皇宫的安全。
这可不是简单的保镖职位,而是掌控禁军、选拔武官的要职。
换句话说,蜀汉的军队体系,赵云拥有最终的话语权。
虽然他没有直接领兵打仗,但所有带兵的将领升迁调动,都要经过赵云的审核。
这一安排,实际上是让赵云成为诸葛亮的“护法”,专门负责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臣子。

李严的兵权只是暂时性的。
刘备安排他镇守永安,主要是为了稳住东吴的局势。
毕竟,夷陵之战刚结束,孙权随时可能反扑。
如果赵云坐镇永安,势必会传递出“蜀汉不惜一战”的信号,务战而非和谈的态度会让局势更加紧张。
而换成李严,情况就不一样了。
李严虽然能力不弱,但威望远不及赵云,对东吴的威慑力也有限。
这种低调的安排,恰恰为蜀汉争取到了喘息的时间。

再者,刘备的最终目的,是让蜀汉平稳过渡到刘禅当家。
而赵云则是这个过渡中的重要一环。
刘备早就看清刘禅的能力有限,想让他独当一面几乎不可能。
他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赵云的任务则是配合诸葛亮,确保过渡的顺利进行。
赵云的忠诚和威望,是蜀汉内部稳定的定海神针。
一旦出现反对诸葛亮或刘禅的声音,赵云的存在就是最有力的震慑。

果不其然,在刘备去世一年后,诸葛亮启动了与东吴和解的外交计划,成功恢复了孙刘联盟。
这个决定看似与刘备当年的强硬态度背道而驰,但实际上却是刘备早已预设的战略。
夷陵之战后,刘备拒绝和孙权谈和,是为了避免蜀汉陷入被动。
而如今,局势缓和,蜀汉与东吴再次结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有人说,刘备的安排是让诸葛亮和赵云“一唱一和”。
诸葛亮负责用智慧稳住朝局,而赵云则用武力震慑潜在威胁。
这种搭配,既保证了刘禅的安全,也确保了蜀汉不会因内部矛盾而崩溃。
而李严的存在,则是一颗“缓冲棋子”,让东吴和曹魏的注意力暂时集中在他身上,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刘备的深谋远虑。
赵云不是被无视,而是被放在了最关键的位置。
有人说,刘备的安排是蜀汉能熬过最危险时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