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道德經0453: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
妍春聊文化
2025-04-13 19:46:38
【前提示】
這裏的每一句話都是名言好像,人們特別習慣於把所有的事情都理解為人的道德情懷修養品行。這是華虞文明的一大特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大方無隅”本來是說道的空間特徵,可是人們直接拐彎就變成了心胸寬廣海納百川不藏著不匿著之類個人修養品德問題。
特別要注意理解“道的器物特徵”這個提法,不是說大道也會成為器物,而是說“物形之,器(勢)成之”。人們在尋求有形的可感知的形象特徵,來認識道。
這與道是不是器物沒有關係。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接下來的一句“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有一種存在,名大字道。那麽這裏的“大”,是道之名的“大“,還是形容詞大小多少的“大”?
大方,方,空間。如果理解為道的空間,就是道的空間沒有隅,域,閾。道的空間特徵是無邊無際,沒有邊界,沒有角落,沒有限度。
大,至大,極大,也可以理解。至大則無邊。
道的空間無邊無際。
至大空間沒有邊界。
你喜歡哪一種理解?
【不充说】
原本是一句一句地講的,這一節最知名的就應該是“大器晚成”或“大器免成”了。
晚同免。免,去掉,不需要,不可以。晚,應該是後來派生的字,太陽免去了,即落山了。傍晚,晚上。
道之器是不需要成的。本來就有何須再成?本來就是現成的,當然不需要什麼成與不成。
或曰,至大的器物,不需要人為打造,自然天成。如“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
道的空間特徵,無邊無際。
道的器物特徵,自然天成。
道的聲音特徵,天籟靜默。
道的形象特徵,無形無相。
還有“希聲”。希,老子是有明確定義的。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之曰希”。意思是說“人類無法聽到的聲音叫做希”。人類能夠聽到的聽力範圍。所謂“听力范围”一般來說20Hz~20000Hz。其中2000Hz到5000Hz之间最為敏感。
低于20Hz的被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被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类一般都无法听到。一些动物能够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或超声波,例如狗能听到高达45000Hz的声音,蝙蝠能听到高达120000Hz的声音。
所以,希,不是沒有,而是人類聽不到而已。還有“道希言,道自然”也是道的語言人類聽不見。
德與道同在,因為有很多相似性。看看,德是不是也具有上述道的特徵?我們說這三組,一講道二說德三言道德共同特徵。
道的空間特徵,無邊無際,德也應該是這樣吧。德是道在萬物的投影,德是道作用於萬事萬物的過程,所以。德的空間特徵應該和道是一樣的。
再看,道的器物特徵,自然天成,無需人工雕琢,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所謂“成與不成”的概念。德隨道行,形影不離,所以德也應該是這樣的。
還有,道的聲音特徵,天籟靜默。德的聲音特徵也應該如此。人類也是同樣聽不到德的聲音。至於道或者是德的聲音是次聲波還是超聲波,我尚且不知。
最後就是道的形象特徵了,無形無相或有象無形。是的,我們也是同樣從來沒有看到德的形象。
德是道的投影,德是無限接近於道的,人們可能會有一些想法,是不是可以通過德來觀察道的一些特徵,以便人們對道的有一個更直觀更形象的瞭解,這樣也許就能改變人們對道的態度?
看來這個想法不太可能。
這就是老子說的人們對道的態度之所以是這樣的不僅是因為人類自身認知能力的侷限性還因為道本身的一些特徵是人們不能一下子就完全真正的認知道信仰道。
【AI作文】
总的来说,这几句话体现了老子对于“道”的深邃理解,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往往超越了外在的形式和表象,倡导人们超越表面的现象去领悟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續上文,迴歸了內在本質與外在形象的關係,謬咦,大謬耶!)
#春日妙评生花#
#晒图笔记大赛#
#春日领花束#
#春日生活打卡季#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精准打击!中国反制瞄准这一领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