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古钱币开元通宝造假案

丽旭聊文化 2023-10-04 04:34:00

古董伪造的现象自古有之,真品与赝品的争议一直存在。到了清末民初,各种巧妙而离奇的欺诈手段层出不穷。

在民国时期,有一桩与古钱币有关的案件被著名收藏家赵汝珍记录在《古玩指南》中。尽管此案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具体信息并未明确,但它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案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造假行为,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其深层含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此案又被称为开元通宝案。开元通宝是唐代的古钱币,开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照西汉五铢钱的形式铸造。这种铜钱的正面刻有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题字“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铜钱的标准样式,此后的历代都以此为参照,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不过,由于“开元通宝”铜钱的铸造量大且广泛流传至今,因此在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昂。古钱币爱好者们通常只购买两三枚以供赏玩,而非视为稀世珍品。市面上的“开元通宝”大部分都是真品,因为伪造此类钱币的利润微薄,不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去伪造,所以很少有人会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价格低廉并不意味着没有可利用的空间。事实上,确实有人凭借独特的思维,找到了一种通过“开元通宝”来获取财富的方法。

此人姓名、来历,均无法考证,现暂时以“某甲”来称呼。在某甲案件的初始阶段,他模仿古代的铸钱方法,一次性铸造了数千枚开元通宝。这些伪造的钱币与真品在外观上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某甲故意使假币上的“元”字短去一钩。

铸得假钱之后,他将一部分假钱运到陕西某地,赵汝珍并未具体说明,但应该是西安,然后把假钱混在真钱里低价出售。没过几天,这种缺“钩”的开元通宝便悄无声息地流传到了市面上,无人觉察有异常。

不久后,某甲西装革履奔赴西安,自称是上海某洋行亲任代表,所到之处尽显奢华,租用豪车,包下茶馆,打赏名伶,住豪华套房,总之是大张声势,派头十足。数日后,当地人都听说从上海来了一位与洋人称兄道弟的豪商,心中无不凛然。

气势做足,某甲在当地登报,并四处张贴告示,表明他此次携带大量资金,专门用于寻求开元通宝,并愿意支付高价进行购买。他在告示中特别强调,他所寻求的开元通宝并非普通版,而是所谓的“错钱”。这种钱币在铸造过程中,由于工匠操作失误,导致“元”字缺钩,因此被称为“错钱”。

大量告示发布后,当地人全都坐不住了,各自回家寻找是否有这种错币,还有人在市集四处打探,意图购买。结果,许多人发现前一段时间购买的古钱币竟然是缺钩的开元通宝,于是兴高采烈地送到某甲所住宾馆。某甲毫不犹豫地支付了全部费用,表现出极大的慷慨。有人问为何专要这种钱币时,某甲含糊其辞,只说是收藏之用,并未透露实情。

他的这一态度,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怀疑。虽然错版钱确实珍贵,但即使是开元通宝的错版,其价值也不会超过一定范围。他愿意花费巨大的资金进行收购,这显然不是真正收藏家的行为,必定另有其他目的。

于是有人精心设宴款待某甲,试图拉近关系。在酒意渐浓之际,让美妓套问某甲。某甲故意泄露信息,称德国有一位大发明家在这种缺钩的开元通宝中发现了一种特别金属,非常适合铸造炮筒,但目前无法找到这种金属,只能委托在华的德国洋行高价收购。某甲还说自己的能力有限,收购数量不多。他建议如果有人能斥巨资大量购入并卖到德国,所得利益将非常可观。

某甲特别强调说,这是一项商业机密,需要保密。听者毫无疑问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自古以来,凡是“不可向他人透露”的秘密,总是传播得最快。某甲的这番用心良苦,一传十,十传百,最终成为了全城皆知的秘密。

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担忧的是“利益”这个词。当得知这个秘密时,每个人都心动不已,不再将缺了钩的开元通宝卖给某甲,而是四处搜寻、囤积货物。更有人到处借贷或集资,期待获得巨大的利润。大家都在打如意算盘,为何不直接将钱币卖给德国呢?因此,某甲的旅馆前门庭冷落,再无人前来献宝。

某甲见时机成熟,秘密地将剩余的假钱在市面上一气抛出,但其售价比过去高出数倍。由于巨大的利润诱惑,购买者被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地大量购买,无论真假,有多少买多少。几天之内,这些假钱就全部售罄,某甲因此赚的盆满钵满。

在假钱全部出售之后,某甲声称其资金已经耗尽,不得不返回上海筹集资金。在离开之前,他留下了一则告示和一些定金,要求旅馆继续代为收购,以免引起他人注意。

经过数十日的等待,某甲早已消失无踪。那些囤积大量假钱的人开始坐立不安,于是带着这些假钱前往上海。他们在上海的德国洋行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震惊不已。然而,当他们开始报警时,某甲已经不知所踪。

此局看似简单,但受害者众多,比单纯赝品骗人波及更广。其原因无非贪字当头。时至今日,古钱币造假手法日新月异,其中的心理学道理却始终不变,令人感叹。

1 阅读:7

丽旭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