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茶友留言,曝光了茶圈背后让人瞠目结舌的现状,太有意义了

小陈茶事 2024-09-16 23:18:2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今天原本是想赖床的。

昨晚在店里,跟五六年没见过面的老同事聚了聚,聊了一晚上天。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过去就是,她约我做项目的时候我没空,而当年做那个项目的人都赚到了飞机轮船还有绿卡。

未来就是,她打算洗手做羹汤,回家带娃,躺平几年等行情好些再出来再战江湖。

听得我满心羡慕。

不是眼红那些飞机轮船,而是眼红她可以有退路。

结婚的好处就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家吃闲饭,不必承担事业失败的名声。

这一点,男人就不如女人。

男人在家不干活吃老本,短时间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就会被扣上江郎才尽的帽子;而女人回归家庭,老一辈都会表扬一番,说,把孩子培养好比什么都重要,然后拿出退休工资卡,解决家用的后顾之忧。

而村姑陈,虽然身为可以随时躺平的女人,但基于尚未找到长期饭票,所以,不管外界如何沧海桑田,我,只能一直在路上。

平时,坐在电脑前写茶、坐在茶桌前试茶挑茶,到了茶季,去茶山种茶采茶制茶。

没有退路,只能勇往值钱。

揣着满怀豪情回家,第二天自然早早就起了,被梦想叫醒。

随手翻到一篇文章,写茶行业现状的,显示有三个好友读过,于是点开看了一眼。

有点无病呻吟。

再看底下的留言,竟然大多数不是茶行业的——有的ID显示是别的行业,有的留言一看就是不懂茶的。

所以,这是大量的外行在点评茶行业么?有点胆大。

看完感觉,有点不吐不快。

就不评价文章了,很客观,总体没有写错,只想把底下有几条具有鲜明特征的留言,摘出来,做一做点评。

在现在的形势之下,这种留言其实并不利于茶行业的良性发展。

村姑陈出来驳一驳,希望能还给认真做茶的茶人们,一片纯净的可以坚持下去的空间。

也希望善良的消费者们,不要被一些眼光狭窄的留言给带偏。

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醒来不知是人在梦中,还是蝶在梦中。

留言一:

茶又不是刚需,现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意不好做很正常!

这句话其实暴露出了留言者的身份,是一位游离于茶行业之外的人。

故此,他的留言总共三句,却有两句是完全不对的。

第一句,他说茶不是刚需。第二句他说茶生意不好做很正常。

这明显就不是爱喝茶的人,也明显不是南方茶区这一带的人。

老祖宗说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真正爱喝茶的人,天天都离不开茶,一天不喝就心痒难受,茶对真爱粉而言,怎么不是刚需?妥妥的刚需。

真正爱茶的人也必定知道,茶行业从来都不会真正意义上的生意不好。

在大宋,茶税可是国之命脉。就算在近现代,大茶商们,仍旧是可以拥有坚船,可以控制东南亚国家茶价的厉害人。

茶只是对他而言不是刚需,但他却推己及人,把所有人都想象成跟他一样,这种喜欢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并不值得推广。

一个不把茶叶当刚需的人,一个没有深度了解过茶行业的人,能点评茶行业的当下与未来么?

当然不行。

就像一个厨师去点评花匠种的牡丹花日照时间太短一样,透着好为人师的难闻气味。

茶行业不是生意不好,只是那些觉得生意不好的人,不懂得如何打造产品,如何销售产品罢了。

这种唯我独尊风格的留言,列位看官,不看也罢。

留言二:

直播间花个几十块就能喝点茶,为啥要去店里买?

这种心态,其实是大多数底层喝茶群众的普遍心态。

跟消费降不降级,跟经济上行还是下行,没有关系。

这种不愿意在喝茶这件事情上面花钱的消费观念,形于成从前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

大多数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每月凭粮票布票肉票吃饭、节衣缩食度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岁月的人,都会从根子上,生出一种积粮防荒的思想,有钱只想存起来,放着明天花,后天花,大后天花,给儿子花,给孙子花,给重孙子花....

就是舍不得给自己花。

至于喝茶,也是如此,这个坚持了几十年的爱好,从来不舍得多花钱去实现它。

永远只买最便宜,最好不要钱白送。

如果用金字塔来表示在茶叶中的消费水平排序的话,消费金额高的,居于塔顶。消费金额低的,则位于塔底。

塔顶的人数少,但单人单次购买金额高;底层的人数极多,但单人单次的购买金额,极低极低。

而金字塔底层的这部分群体,因为人数众多,如今竟也成为了互联网上处处皆在、发声极为踊跃、随处可见的那一类键盘侠。

他们借着自媒体时代的东风,疯狂地输出着自己节省的金钱观——省钱。

“喝茶就得省钱,喝茶不要花太多钱,茶就是树叶,能值几个钱?”

看看,为了喝茶不花钱,为了买茶只花小钱,他们都尽可能地去贬低茶的价值了。

茶确实是树叶,但米难道不是植物的种子么?就算是树叶,那树叶就可以不用花钱买的吗?

茶树需要种植,需要平时的管理与养护,需要施肥浇水,需要人工除草,需要修整护坡,需要坏死补种....这些都不要花钱的么?这些钱不花,那树叶会自己长出来,长得养分丰富且香气多姿?

到了茶季,茶叶需要采摘,需要运输,需要加工,需要挑捡,需要烘干,需要焙火,需要送检,需要储存......这些都不要花钱的么?这些钱不花,那树上的树叶会自己掉下来,自己变成成品茶,自己飘到茶桌上,自己泡成茶汤给人喝下去?

这种不想花买钱,就贬低茶的行为,真真是令人耻冷,令全国茶区广大认真种茶做茶的茶农们,寒心。

希望这位茶友能回到农耕时代,自耕自织,自种自收,自养自宰,穿麻衣吃粗粮,肉蛋菜米茶,都不用花一分钱买。

这才叫真的省钱。

可以去豆瓣开班授课了。

小组名字就叫:教你回归原始社会,不花钱能活上一辈子。

留言三:

卖个茶叶搞得高大尚一样,发展太畸形。

这条留言如果是在小陈茶事的文章下面,村姑陈大抵是直接把这位读者拉黑的。

这种留言无法回复,也回复不了。

你能跟只能活在夏天的虫子说冬天很冷,还会下雪结冻么?说了也不会信你。就像跟井里的青蛙说了几千年的井外天空阔大,它仍旧只愿意被温水煮死,却不愿意相信你的苦口婆心。

茶,从发现它一直到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无数个朝代里它金光闪闪的亮过相,也成为历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交流中极为重要的物品存在过,它,当然高大上。

毛爷爷送美国总统二两武夷岩茶大红袍。茶叶被做为国礼赠送外宾,它高不高大上?

周总理喜欢喝龙井茶,连没文化的满人皇帝乾隆,也在杭州西湖的狮峰种下了十八株龙井茶,这算不算高大上?

大宋的时候,国税的一半来自茶叶,这算不算高大上?

宋朝的手工艺人把国画的山水画技法运用到茶汤表面,画出了无数雄壮秀美的画作于茶汤上,这能不能称高大上?

杠精可以仍旧蜗牛地闭目塞听,狂喊:不算不算不算。

所以,这只是你一只小蜗牛认为的不算,不是大众认为的不算,也不是广大真正爱茶的茶友认为的不算。

那它就不能成其为“不算”。

茶,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传承,是华夏几千年历史与文明的浓缩。

做好茶,宣传好茶文化,是当下茶圈的列位同行们,必须进行,且需要大张旗鼓去进行的事情。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觉得把茶与文化结合在一起,便是畸形发展,这种观念,本身就很畸形。

【后记】

昨晚的茶会结束,朋友开着她拉风的敞篷送我回家。

从城南到城北,招摇过市。

引来注目礼无数。

朋友司空见惯,我则有点害羞——后视镜里,照出一张忙于工作来不及化妆就出门的,疲惫的脸。

印象里,坐在跑车副驾驶的不都是明艳靓丽的长发大红唇尤物么?

埋头试茶半个月不事打扮的村姑陈,拉低了这辆跑车的颜值。

于是更加沮丧。

在家里用喝剩下的白毫银针水敷面膜的李麻花安慰我说,没事,你那身材还是不要打扮成烈焰红唇的效果比较好,要不然,谁还相信你是村姑陈?

从来提供不了情绪价值的李麻花,这一回居然误打误撞解开了我的心结。

人生行到此处,已经不必再为了谁的眼光而活。

就蓬头垢面坐跑车了,怎么了?

靠自己的双手赚回真金白银,想买什么样的车,想浓妆还是素颜出门,都可以率性而为。

何必内耗自己。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36

小陈茶事

简介:小陈姑娘陪你一起分享好茶!分享喝茶带来的种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