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我国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歼-5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机参照前苏联米格-17战斗机研制,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全金属结构。歼-5战斗机至1959年5月停产,各型号生产数量为:基本型767架,歼教5教练机1087架,歼侦5侦察校射机16架。
歼-5战斗机性能参数:乘员1人,机长11.36米,高度3.8米,翼展9.6米,前后轮距3.37米,空重3939千克,最大起飞重量6000千克;动力系统为一台涡喷-5型加力发动机,加力推力33.15千牛,最大时速1145公里,爬升率每秒75.8米,实用升限16000米。
内载燃油航程1020公里,带副油箱1560公里,作战半径6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590米,着陆滑跑距离835米;武器为机头左下方2门HP-23毫米机炮,机头右下方1门37毫米机炮,机翼下可挂100-250千克炸弹。
从上述参数可以看出,歼-5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火力猛等特点,在当年是一款不错的战斗机。歼-5首次实战发生在1958年2月18日,当时海军航空兵4师2架歼-5,击落国民党空军窜犯山东半岛的1架RB-57A高空侦察机,初战告捷。此后歼-5多次击落入侵的敌机,为保卫领空做出了贡献。后来还向朝鲜、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苏丹、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10余国援助、出口歼-5各型战斗机。
歼-5甲战斗机是歼-5的主要改进型,总共生产了124架。歼-5甲是在歼-5基础上改进而来,那么与原型机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来探究一下。自从歼-5服役之后,凭借优秀的性能成为人民空军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的主力战斗机,但是,歼-5在使用中暴露出最大的缺点是只能白天执行任务,没有能力对付夜间入侵的敌机,针对这个缺陷,军工部门经过努力,研制出歼-5甲夜间战斗机。
歼-5甲与歼-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机身头部外形改变,内部加装了航电设备。歼-5甲将前机身加粗,机头上端有突出进气口前缘313毫米的鲨鱼嘴状雷达罩,进气口内加装了半球形天线中锥,这两个部位都采用硬度较小的非金属材料制造,涂蓝色油漆,装有简单的RD型搜索瞄准雷达,这让歼-5甲获得了比原型机强大的夜战能力。
1959年5月29日,空军第18师的歼-5甲战斗机在夜间击落入侵的美制B-17G轰炸机后,军工部门改进了RD雷达,将向下视野由14度改为7度,上仰视野不变,从而屏蔽了歼-5甲尾追低空飞行的B-17G时,雷达收到的地面反射杂波。
歼-5甲改进机头安装雷达后,拥有了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如武器系统全部改成了3门23毫米HP-23航空机炮,备弹300发,比歼-5基本型火力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