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已经退休好几年了,平时和邻里街坊来往较多,经常一起去跳广场舞。一天晚上,中场休息的刘阿姨和王阿姨坐在一旁聊天。
“最近我这个牙齿不太好啊,总是觉得牙疼。”刘阿姨说。
“人老咯,牙齿也不好啦!”王阿姨接着说,“不过你要不要去医院检查看看啊?”
“不去,不去,废这个钱干什么?”刘阿姨摇摇头。
“哎呀,你今年都60岁啦,有什么不舒服就应该去医院看看。”王阿姨继续劝道,“而且我听别人说,人的寿命长短是与牙齿有关的,你牙疼就更应该去医院看看,别到时候有什么大毛病。”
几天后,刘阿姨牙疼得更厉害了,于是选择前往医院就诊。刘阿姨告诉医生,这段时间她经常牙齿疼痛、牙龈出血,有时还会咀嚼困难。医生对刘阿姨的口腔进行检查后,结合她的描述,发现刘阿姨的牙齿状况并不是很好,处于健康状态的牙齿只有十二颗,有多颗牙齿处于严重龋坏;此外,刘阿姨牙周炎也比较严重,导致牙齿脱落的风险增加。
医生告诉刘阿姨,牙齿健康与整体健康息息相关,牙周炎、牙齿龋坏等疾病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系统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因此,维护牙齿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刘阿姨在医生诊断下选择了治疗方案,并配合用药才缓解牙疼等症状。
牙齿健康,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问题,生活中像刘阿姨一样患有牙齿疾病的人群也不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牙齿健康越来越被人们关注,那么牙齿健康是否与人的寿命相关呢?像刘阿姨一样60岁的人群,拥有多少颗牙齿才算正常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研究表明:牙齿数量与寿命有关系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共有32颗牙齿,包括8颗切牙、4颗尖牙、8颗前磨牙和12颗后磨牙。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可能会因为龋齿、牙周病等原因而逐渐减少;但牙齿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寿命长短。
尽管牙齿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即牙齿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但牙齿的数量真的和人的寿命长短毫无关系吗?
在文献《Tooth loss as a predictor of shortened longevity: exploring the hypothesis》中发现,百岁老人在65至74岁时的无牙率要低于其他同龄人,老年人的牙齿数量会影响寿命和预期寿命,且牙齿脱落也预示着寿命缩短。另一项基于3099名65岁以上的意大利老年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保留牙齿与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相关。
因此,尽管目前关于牙齿数量与寿命长短之间的支撑研究并不是很完善,但可以明确的是,牙齿数量与寿命长短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长,牙齿的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已经步入老年人的60岁人群,正常情况下应剩多少颗牙齿呢?
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牙科联盟(FDI)建立的全球口腔健康目标中提到,35-44岁人群中应有75%的人保留有20颗功能牙,而65岁的人群,应有50%的人保留有20颗功能牙。不难推断,在 60岁人群中,保留有20颗功能牙的人数占比应该超过50%;也就是说,对于60岁的人,平均应该至少剩20颗牙齿。
文献《Tooth retention predicts goo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中表示有研究表明,拥有至少 20 颗牙齿的人几乎可以吃任何种类的食物,这是因为咬合牙齿对的数量与食物咀嚼效果的增强显著相关,而咀嚼单位数量较少又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不完全咀嚼或快速吞咽食物都可能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因此可以推测,至少 20 颗牙齿组成的缩短的牙弓可以保证功能性和持久的咬合稳定性,进而可以改善营养吸收、改善身体机能,从而减少牙周炎并改善总体健康。
不过,这个数据并不能作为衡量个体牙齿数量的绝对标准,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牙齿状况都是不同的;并且,在中国开展的第一项关于虚弱与口腔健康的研究中,以大于20颗牙齿为对照,进行身体虚弱与牙齿数量关联性研究发现,无牙齿人群的OR值为2.07且95%CI值下限为1.53;牙齿数量在1-10齿人群的OR值为1.77且95%CI值下限为1.31;而牙齿数量在11-20齿人群OR值为1.30且95%CI值下限为0.93。
在统计学中,OR值大于1且95%CI值下限大于1的才是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根据上述数据可以推测,牙齿数量小于10颗的人群更容易身体虚弱,拥有 11 - 20 颗牙齿的老年人可能与拥有 20 颗或更多牙齿的老年人身体虚弱的可能性相当,即老年人身体虚弱的牙齿数量分界点可能在11到20颗牙齿之间。
更何况,在实际生活中,60岁的人剩下的牙齿数量可能会受到遗传、生活饮食习惯、口腔卫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60岁的人剩下多少颗牙齿算正常,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无论牙齿的数量如何,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定期到牙医那里进行检查和清洁,坚持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刷牙、使用牙线和使用漱口水,可以帮助保持牙齿的健康。如果有牙齿缺失,可以考虑使用义齿或种植牙等方法来恢复咀嚼功能和口腔外观。
二、牙齿健康状态的不良影响因素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牙齿健康状态,从而可能会导致牙齿脱落,而牙齿脱落后,牙齿缺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其不仅会影响正常饮食,还可能会影响咀嚼功能,从而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若长期如此,可能会引起消化疾病或因营养吸收不充足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那么就会影响整体的健康状态。
除了外伤等不可控因素外,牙齿健康状态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不利于牙齿健康,如不正确的刷牙技巧、不使用牙线或牙线棒进行清洁,以及不漱口等会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的积累,而这些细菌和沉积物的积累则可能会引发牙龈炎和牙周疾病,从而导致牙齿松动和掉落。
此外,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会使牙齿健康状态变差,如经常性高糖饮食、频繁摄入碳酸饮料可能会导致牙齿外层的保护釉质被腐蚀,增加患龋齿或牙齿脱落的风险;而经常吸烟和酗酒则会降低口腔的抗菌能力,增加口腔感染风险,从而导致牙齿脱落。
综上所述,牙齿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若要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则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牙齿健康状态?良好的牙齿健康状态对个人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还影响我们的发音、自信心和外貌;同时,良好的牙齿健康可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并降低患全身性疾病的风险。当牙齿健康状态不好时,不仅可能会患上牙齿疾病,还会增加牙齿脱落的风险,从而对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良好的牙齿健康状态不仅可以帮助预防牙齿疾病,还可能会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保护牙齿健康。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保持良好牙齿健康状态的日常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做好牙齿清洁卫生。比如,每天尽量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持续3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线棒进行牙缝清洁,确保牙齿周围的区域得到充分清洁,无食物碎渣残留、使用含氟的口腔漱口水清洁口腔中的细菌,减少口腔异味等。
其次,均衡的饮食习惯对保持牙齿健康也至关重要。减少糖分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富含钙质的食物的摄入,并摄入适量的脂肪和蛋白质等都对牙齿和牙龈的健康有益。
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避免不良习惯,如咬指甲、咬硬物或使用牙齿打开物品等,这样可以避免造成牙齿磨损或牙龈受损。另外,定期去医院到牙科进行口腔检查和牙齿清洁,可以帮助监测牙齿健康状态和预防口腔问题,如果牙齿出现健康问题,能够及时尽早地进行治疗。
上面提到的刘阿姨的牙齿健康状态较差,除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重对牙齿的养护,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将牙齿状态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总的来说,牙齿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但牙齿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保持良好的牙齿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使牙齿保持一定数量;
对于60岁的人而言,尽管平均上应有20颗牙齿,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故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明确剩下多少颗牙齿才算正常。无论剩下多少颗牙齿,都需要大家注重保持良好的牙齿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维持一个良好的牙齿健康状态和口腔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2000年全球口腔卫生保健目标[J].中华护理杂志,1994(07):427.
[2].Friedman PK, Lamster IB. Tooth loss as a predictor of shortened longevity: exploring the hypothesis. Periodontol 2000. 2016 Oct;72(1):142-52. doi: 10.1111/prd.12128. PMID: 27501497.
[3].Musacchio E, Binotto P, Perissinotto E, Sergi G, Zambon S, Corti MC, Frigo AC, Sartori L. Tooth retention predicts goo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PLoS One. 2021 Sep 20;16(9):e0255741. doi: 10.1371/journal.pone.0255741. PMID: 34543320; PMCID: PMC8452009.
[4].Gu Y, Wu W, Bai J, Chen X, Chen X, Yu L, Zhang Q, Zou Z, Luo X, Pei X, Liu X, Tan X.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teeth and frailty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 2019 Oct 22;9(10):e029929. doi: 10.1136/bmjopen-2019-029929. PMID: 31640996; PMCID: PMC68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