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了马王堆汉墓,看不懂T形帛画,看这篇就够了

冰点历史吖 2025-02-08 17:07:37

一直以来,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的大量文物而闻名遐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那幅色彩斑斓的T形帛画。自从1972年该帛画被发现,就令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为之着迷。帛画出土于辛追夫人的棺椁之中,专家们因此将其称为“非衣”,并赋予其“裴衣”的发音。究竟这幅T形帛画描绘了什么?为什么会在古代葬礼上被使用?

辛追夫人墓中的非衣帛画长度为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分为天界、人界、地界三部分。顶端有一根竹竿,用于悬挂,这便是古人在举行葬礼时使用的招魂幡。招魂幡不仅构图独特,还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的高超。首先,帛画整体使用了朱砂、藤黄、石青等华丽色彩,线条优美,色泽艳丽,宛如一件彩墨作品。

帛画最上层为天界,中央绘有人首蛇身的女神,被认为是女娲或大神烛龙。两侧分别有五只神鸟仰头鸣叫,右上方是红日和金乌,左侧是弯月与玉兔,象征东升西落与和谐统一。在女娲之下,绘有两条巨龙、两骑神怪等,散发着神秘气息。

人界部分描绘了一位拄拐老妇人的侧面像,着锦衣,身后有三名侍女,前面有两名戴着鹊尾冠的小吏跪迎。这位老妇人正是墓主人辛追夫人。通过对辛追夫人遗骸的检查,专家证实她生前患有腰脱,需要依靠拐杖行走。该段画面中还有一厅设有壶、鼎、钫及酒食用具,似乎在设置送别宴席。

地界部分主要描绘了一位大力士,他双手高擎象征大地的白色物体,双脚踩在交缠的水族动物身上,周围有神怪、大龟、鸱鸮等。

T形帛画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汉代丧葬文化的诸多细节。从帛画的用途来看,它主要用作出殡时的引导工具,帮助灵魂归位和安息。古人认为,魂魄离散会变成野鬼,所以通过招魂幡引导魂魄归附尸体。出殡时,把幡竖在灵柩前,经过引导、祭祀、告别等仪式,最后将幡平放在棺材上,确保魂魄都能安息于墓内。

这种丧葬制度不仅显示了行巫术的信仰,还承袭了周礼文化的影响。在《礼记》有记载,出殡时举魂幡的人被称为“复者”,他所举幡引导死者升天。到汉代,招魂幡的内容更加丰富,形状也更为多样化,但基本功能不变,只是将魂魄引入新的住地—墓室。

从艺术层面上来看,这幅帛画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奔放的风格,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令人叹为观止。其分层构图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让人领略到古人的天马行空和心灵世界。在这样的画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美学上的成就,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传承。

总结以上,马王堆汉墓中的T形帛画,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命、死亡、来世的理解和追求。这幅帛画跨越了千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后来者,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远古时代的璀璨文明。

如此看来,马王堆汉墓的T形帛画不仅仅是一件陪葬品,更是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展示了古人对生命不息的追求和对祖先礼仪的传承。从现代角度出发,这幅古老的帛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与艺术的双重传承。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恰如它那绚丽多彩的颜色,浓缩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

0 阅读:5
冰点历史吖

冰点历史吖

文以载道,德济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