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年七月,孟昶接过父亲孟知祥留下的皇位时,或许未曾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倚靠剑门天险的政权,会因一个牧童出身的宠臣走向覆灭。
同光三年(925年),洛阳大相国寺的知諲和尚带着一名眉目清秀的小童赴宴,这场为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饯行的聚会,意外改写了王昭远的命运。十二岁的孟昶一眼相中这个同龄少年,将其收为伴读。当孟氏在成都建国称帝时,王昭远已从书童蜕变为太子近臣。
广政初年(938年),孟昶为巩固皇权清洗旧臣。枢密使王处回罢官、宰相张业被诛,取而代之的是毫无军政经验的王昭远。这个凭借机敏言谈得宠的幸臣,竟同时执掌枢密院与山南节度使要职,甚至在后主奉为“吾之卧龙”。
乾德元年(963年),北宋吞并荆湖之地,后蜀门户洞开。当宰相李昊主张称臣纳贡时,王昭远力主联合北汉南北夹击。这个缺乏地缘考量的决策,因使节孙遇叛逃汴梁而彻底暴露。赵匡胤拿着缴获的蜡书冷笑道:“西讨有名矣!”
次年冬,王昭远手持铁如意,在成都郊外夸下“取中原如反掌”的海口。然而宋将王全斌仅用六十六天便突破天险:首战利州,蜀军溃退;再战葭萌关,主帅弃寨而逃;最终在剑州东禅寺,这位“当代孔明”蜷缩粮仓中被俘。随着成都城头降幡升起,立国三十二年的后蜀黯然落幕。
史书将王昭远列为“狂妄误国”的典型,但其悲剧根源实为孟昶的用人失衡。当君主将国运系于弄臣之身时,纵有剑阁之险,终究难挡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