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四年(783年)的清水会盟,本为唐德宗稳定西部边疆的关键布局。当长安城东渭桥畔的盟书墨迹未干,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却撕碎了短暂的平静。泾原士卒哗变的马蹄声踏破宫阙,叛将朱泚在长安称帝,将仓皇出逃的唐德宗逼入奉天孤城。
兴元元年(784年),吐蕃大相尚结赞的使节踏入奉天行营。面对朱泚叛军对奉天的合围,唐廷不得不向宿敌吐蕃求援。唐德宗许下重诺:只要吐蕃助剿叛军,便将北庭、伊西两镇拱手相让。两万吐蕃铁骑随即南下,在武功之战中击溃叛军主力,却因疫病折返高原。这场看似顺利的合作,已为日后祸端埋下伏笔。
叛乱平息后,吐蕃使者携盟约索要土地时,长安的朝堂却陷入争执。宰相李泌以“割地资敌”力谏,终使唐德宗背弃前诺。尚结赞在逻些城中怒斥:“武功大捷乃吐蕃之功,唐廷食言,此恨必报!”贞元二年(786年),吐蕃铁骑突袭泾、陇诸州,唐蕃边境再起烽烟。
尚结赞深谙长安政局,将矛头指向李晟、浑瑊、马燧三位唐将。他一面陈兵边境,一面频频遣使求和。唐德宗果然中计:先夺李晟兵权,再命浑瑊赴平凉会盟。贞元三年(787年)五月,浑瑊率四百亲卫步入会盟坛场,却不知吐蕃三万伏兵已藏身帷帐之后。
当盟誓的号角响起,吐蕃骑兵突然合围。唐军猝不及防,六十余名官员遭俘,千人被掳,唯有浑瑊夺马突围。这场震惊朝野的劫盟事件,彻底斩断了唐蕃之间脆弱的信任。此后三十年间,双方在河西走廊反复拉锯,直到长庆会盟才重启和谈。
历史的镜鉴在此显现:平凉之祸不止是吐蕃的阴谋得逞,更是唐廷失信付出的惨痛代价。当国家信誉在权谋算计中消磨殆尽,再坚固的盟约也终将成为沙盘上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