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初年的燕京大都,忽必烈在朝会上将九斿白纛授予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时,满殿蒙古贵族面色凝重——这位即将统帅二十万南征大军的统帅,竟是出身河北田舍的汉人史天泽。
金朝泰和七年的永清县郊,史家三子天泽降生时,其父史秉直正为清乐社的数千壮丁分发兵器。这个靠挖出地下黄金暴富的家族,在蒙古铁骑南下时做出了惊人抉择:当金国官吏纷纷西逃时,史秉直带着十里八乡的百姓,箪食壶浆迎降木华黎。这份果断不仅保全了宗族,更让史氏兄弟获得了蒙古贵族的初步信任。
正大五年的真定城头,三十岁的史天泽接过染血的家传佩剑。其兄天倪被叛将武仙刺杀后,这个本可继承万顷良田的豪族公子,带着私兵连夜奔袭三百里。在滹沱河畔的生死决战中,史家军以耕牛尾绑松明的疑兵之计大破武仙,此战不仅为兄长复仇,更让窝阔台注意到汉地竟有如此善战的统帅。
中统元年的开平府,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关键时刻,史天泽亲率五万汉军截断漠北粮道。这份从龙之功,让他成为大元首位汉人右丞相。朝野哗然之际,这位老将用改制漕运、平定李璮叛乱等政绩,证明了忽必烈的知人之明。当江南士大夫还在吟诵"胡虏无百年之运"时,史天泽已在政事堂与伯颜共商南征方略。
至元十一年的长江北岸,七十四岁的史天泽在病榻上留下"慎勿杀掠"的临终谏言。三日后,伯颜大军踏着他设计的浮桥南渡,临安城头降幡初竖。这个打破元朝种族壁垒的河北豪强,最终以"太尉忠武"的谥号,在蒙元史册上刻下了独特的汉人印记——其家族五代十二人封侯的传奇,至今仍在永清县志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