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一天,李卓然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于是将家人都叫到病床旁,留下最后的遗言。其中有一句引起家人的注意:“毛主席北上没有叫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错过和毛主席一起长征的机会
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毛主席就是湖南人,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都来自湖南。湖南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李卓然也来自湖南湘乡,湘江大地见证了他的成长之路。
1920年,一心要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李卓然,和周恩来、蔡和森等同学一起到巴黎勤工俭学。后来在他们两个的影响下,李卓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党奋斗一生的革命道路。
李卓然在法国留学将近10年,1929年他满载着知识和革命信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30年,李卓然被党组织派往苏区,那里的空气都散发着民主和自由的气息。
来到苏区的李卓然在红军司令部担任总书记,在这里他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听说李卓然在法国留学数年,有丰富的留学经验,就经常和他一起讨论革命经验。不久后,李卓然担任毛主席办公室主任,协助毛主席处理工作。
不知有多少个深夜,毛主席的房间里还亮着灯,他正在和李卓然一起愉快地交谈。他们是同志,也是老乡,更是无话不谈的挚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李卓然做到了专心、细心和耐心。
当毛主席的身体不适的时候,李卓然会为他精心调配饮食;毛主席通宵写作的时候,他也会在一旁学习,认真阅读毛主席的文章。他对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和军事理论非常认同,始终追随着毛主席的步伐。
当红军领导做出长征的决定后,苏区本地的战士们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对党中央的转移政策不理解。在这个时候,李卓然会开导和鼓励战士们:“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党,要相信领导们的决定。”
李卓然用优秀的工作经验,给党组织交上了一份最完美的答卷。李卓然发挥自己的作用,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支持。毛主席对李卓然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毛主席长征没有喊李卓然
1934年,李卓然担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当时红军的兵力不够强大,战备物资匮乏,和国民党的交战中常常需要转移。红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当红军开始长征时,由于李卓然没有接到命令,因此错失了和毛主席一起长征的机会。等李卓然终于接到命令的时候,毛主席已跟随队伍出发多时。
长征期间,李卓然率领红五军团拖住敌人,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保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国民党军队出动大批飞机和大炮在后面追赶,尽管红五军的阻击任务艰巨,但他们没有被敌军的飞机和大炮吓倒,反而顽强地阻击敌人。
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军,在圆满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后,他们按照中央的指示,率领部队向西前进。长征的路途是异常艰苦的,红军缺衣少药,粮食紧缺,到最后树皮和草根都成了充饥的食物。
党中央原本想让西路军迷惑敌军,给主力红军的转移创造机会。但西路军还面临西北地区天气恶劣的困难,有漫天遍野的狂风和飞沙。很多地方寸草不生,想吃树皮和草根都成为一种奢望。再加上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红军战士大部分都是汉族,语言不通,难以交流,不利于民族政策的开展。
在前进途中,红军在高台县遭遇了西北的马家军,双方展开激烈的血战,红军伤亡惨重,军长董振堂在此次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
毛主席安慰:中央要照顾大家意见
回到延安的李卓然,瘦的皮包骨头一样。他的心情十分低落,他就整夜睡不着觉。李卓然向党中央和毛主席详细汇报了西路军的行军情况,对西路军一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作了分析。
中央对西路军的遭遇十分惋惜,西路军这2万多人,有多少战士是入伍多年,经历了战斗的考验成长起来的老同志。他们都是党最宝贵的财富,最后却陨落在西北。
事后,李卓然从一个兵团政委直接降到干部科科长。毛主席怕李卓然有心里负担,专门找他谈心:“中央的处分你别在意,中央要照顾大家意见。”谁曾想他却说:
“主席,我都知道的,您也知道我李卓然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不会就此颓废的,我认同中央的决定。”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李卓然依旧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坚定地跟着党走,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