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99年的时候,汉朝存在一位名叫李陵的将领。他曾带领着汉朝的大批军队去攻打匈奴。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致使其在作战过程中被匈奴死死围困住,最终无奈之下,李陵只得做出了投降的选择。
在史书当中,有这样一件事,它被称作李陵投降事件。
在人们的认知里,将军的职责在于保家卫国,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倘若一位将军选择了投降,这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着实是件颇为可耻的行径。毕竟,将军哪怕深陷绝境,也理应坚守阵地,战斗直至最后一刻,投降之举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难称光彩。
有趣的是,千百年间不少人都为李陵辩护呢。许多人觉得,李陵当初的投降之举,实是情有可原的。就连身处那个时代的司马迁,也因替李陵辩解,最终落得个被判处宫刑的下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当我们认真梳理李陵投降的完整经过后便会知晓,此次投降事件背后的缘由颇为复杂。恰恰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存在,使得李陵的投降之举,看上去似乎存在着一些可以被理解、体谅之处。
鉴于这件事背后的缘由极为复杂,故而若要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阐述明晰,那便得从李陵的家族着手说起才行。
李陵来自陇西,其家族历史颇为悠久。他的祖上乃是秦朝大名鼎鼎的大将李信,而他的祖父呢,便是汉朝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在秦朝灭亡后,李家就一直定居于陇西一带。待汉朝开国,李家摇身一变成为汉朝的臣子。陇西位于北方边境,匈奴时常前来袭扰。于是自汉朝建立起,李家陆续有人投身汉朝边军,为抵御匈奴的入侵贡献力量。
想当年,李陵的祖父李广最初就是以这样的身份投身军旅的。彼时的他凭借着超群的武艺,在边境之地与匈奴人交战,斩获颇多。就这样,他从一名最普通的底层士兵开始,凭借自身的功绩一步一步地获得晋升,最终成为了汉朝声名赫赫的大将。
李广的运气着实欠佳,后续因诸多因素,始终未能封侯。有趣的是,李广自身虽未获封,可老李家的其他一些人,他们跟着李广一同征战,到最后反倒被封了侯。也正因如此,陇西李氏便渐渐发展起来,走向崛起之路了。
李广育有三子,分别是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以及老三李敢。李陵的父亲正是这三子中的老大李当户。在李广的三个儿子里,老大李当户与次子李椒离世都较早,均先于李广而去。待李广故去之时,唯有老三李敢尚在人世。
后来,到了汉朝与匈奴展开漠北之战时,李广身为汉军里的老将,同样率领着一路汉军参与其中。然而在战事进行期间,李广所率军队竟在草原上迷失了方向,致使汉军错失了擒获单于的良机。战后,李广为了不使他人受到牵连,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
然而,李广自杀一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在李广自尽之际,李家的老大与老二均已离世。唯有老三李敢,彼时仍旧在世,并且还参与了这一场战役。
在漠北展开决战之时,李广是隶属于卫青所率的部队之中带兵作战的,而李敢呢,他当时则是在霍去病那一方效力做事。
战争结束后,李敢猛地得知,自己的父亲已然离世。原来李广是自杀而亡的,卫青考虑到要维护李广的声誉,便未曾将此事对外公布,以至于李敢一直都不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
堂堂的大将军居然被人打了,这无疑是一桩极为重大的丑闻。卫青倒是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可还有个人却就此记恨上了,此人便是霍去病。自打那件事发生后,霍去病心里就一直憋着股恨意。过了一年,他借着打猎的契机,直接一箭就把李敢给射死了。
这下子,事情变得越发严重了,闹得动静比之前更大了。
在霍去病将李敢射死之后,汉武帝为护着霍去病,始终对外宣称李敢是在打猎过程中被鹿角给撞死的。但即便汉武帝有意隐瞒,这消息也没能被完全压住。并且,令人诧异的是,就在李敢离世仅仅一年后,霍去病竟也离奇地暴毙身亡,其死因至今不明。
鉴于上述种种复杂的历史情况,霍去病之死自此便沦为了千古谜团,怎么也说不清楚。甚至不少人还做出猜测,认为霍去病的离世,说不定就是李家暗中使了手段。毕竟汉武帝无意出面主持公道,如此一来,李家便自行采取行动了。
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反正经过此次事件,李家与卫家已然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怨。并且,李广及其三个儿子都已离世,无一存活。至此情形下,在李广的后人当中,论年龄最长者,便当属身为长子长孙的李陵了。
诚然,李家可不单单只有李广这一脉厉害,其家族其他旁系分支同样颇具实力。陇西李氏本就是个大家族,除了李广所在的这一脉,其余分支发展得也挺不错呢。就像后来出任丞相一职的李蔡,他便是李广的堂弟。
靠着这些来自其他分支的李家人给予支撑,李家倒也不会一下子就衰败下去,好歹还能维持着一定的态势,不至于即刻便呈现出那种迅速衰落的凄惨景象。
就在这样的一种背景环境之中,李陵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帷幕,正式开启了它的篇章。
史书并未明确记载李陵的出生年份。不过很明显,在李广与李敢死之时,身为李家嫡长孙的李陵,年纪必然不大。据史学家推算,李陵的父亲大约是在汉武帝登基后不久离世的,如此一来,李敢被害之际,李陵至多也就十六七岁的模样。
在李家的长辈全部离世后,汉武帝许是抱着弥补李家的想法,把李陵擢升为侍中,使其担任起自己的私人秘书一职。在此还得额外提及一点:虽说那时汉武帝对卫家极为宠幸信赖,可这并不代表卫家就能权势滔天、只手遮天。并且,对于卫家以外的其他人,汉武帝其实也是颇为喜爱的。
就拿李家来说吧。
倘若未曾与卫家产生冲突,李广家族着实堪称汉武帝最为青睐的家族之一。李广可是为汉朝征战了一生,虽说运气欠佳,始终未能得以封侯,然而其对汉朝的忠心那是确凿无疑的。
此外,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广的长子,早年曾担任汉武帝的贴身郎官一职。汉武帝对这位李家长子极为喜爱,这在史书上都有着确切的记载呢。倘若不是李当户过早离世,汉武帝想必是会对他予以重用的,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卫家极为宠信,这一点确凿无疑。然而,这却并不影响汉武帝对李家的喜爱,也不妨碍他对李陵予以重用。
就这样,李陵在汉武帝身旁待了一阵子后,其心中对卫家的那份仇恨,好歹暂时减轻了些许。而后,随着李陵逐渐长大成人,汉武帝便又将他派回了前线,让他负责统领八百名精锐的骑兵。
不得不承认,李陵着实继承了李家的天赋,其打仗的能力那绝对是与生俱来的。抵达前线后,李陵仅率领着手下的这几百人,便毅然深入草原足足两千里地,去详尽探查匈奴的情况。虽说并未遭遇匈奴的主力部队,可带回来的情报数量却着实不少呢。
李陵的作战方式与霍去病颇为相似呢。他俩皆是年少无畏,且颇具谋略。倘若李陵能早出生几年,没准儿也能如霍去病那般大放异彩。只可惜,等他被派往北方之时,匈奴已然退回漠北了,如此一来,最终也只能是空手而归,未建寸功啦。
即便如此,李陵的表现依旧让汉武帝另眼相看。随后,汉武帝给李陵升了官职,安排他驻守在张掖至酒泉这一区域。而李陵确实没辜负汉武帝的期望,抵达河西走廊之后,他便积极展开训练工作,悉心教导手下士兵的骑射技艺。
就在李陵驻守河西走廊期间,大概是某一日吧,李陵得知了一个消息。
卫青与世长辞了。
卫青的离世,在整个汉朝历史的进程中,无疑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自他之后,西汉便再也未曾涌现出与之同等级别的超级战神了。不仅如此,卫青的故去,还为十余年后发生的巫蛊之祸悄然埋下了伏笔呢。
李陵在刚得知这个消息之际,肯定是没考虑那么多的。
在李陵眼中,卫青与李家之间的关系着实透着几分怪异。要知道,卫青的缘故致使他爷爷自尽,而霍去病还射杀了他三叔。虽说这事儿的起因怪不得卫家,可双方就此结下的仇怨,那肯定是没办法化解开了。
另外,卫青身为军中极为有名的将领,其在军队里的影响力大得惊人,说是恐怖也不为过。只要卫青还在,李陵这一辈子都绝无可能真正迎来出头之日。因而,卫青的离世,对李陵来讲,实则就像是头上那座沉甸甸的大山被搬走了一般。
然而李陵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卫青已然离世,可随后登上高位的那一人,竟比卫青还要厉害得多,厉害到足以致命的程度。并且,恰恰就是这个人,最终将会以间接的方式,致使他全家都惨遭厄运,丢了性命。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是李广利。
卫青离世后,汉武帝琢磨着要再擢升一人来填补卫青所留下的空缺之位。鉴于卫青此前的卓越功绩仿若珠玉般摆在那儿,汉武帝这会儿便打算从外戚当中挑选合适人选。正巧那时汉武帝对妃子李夫人极为宠爱,于是乎,汉武帝随后就将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给提拔起来了。
李广利与李陵虽都姓李,可实际上双方好像压根不存在什么血缘关联。李陵来自陇西李氏,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族。反观李广利一家,却是地地道道从底层出身的,一家人都是靠着唱歌跳舞来维持生计呢。
李广利崭露头角后,汉武帝交给他的首项任务便是远征大宛。大宛地处西域,距汉朝本土着实遥远。但彼时汉武帝给予李广利的资源颇为丰厚。要是换作卫青、霍去病,哪怕是他们麾下之人来打这场仗,其实都能打得相对轻松些。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那场针对大宛展开的远征之战,硬是被李广利给打得一败涂地,完全不成样子,局面可谓是被弄得极其糟糕,根本没达到预期的成效,就这么在李广利的主导下以一种极为难堪的状况收场了。
当然了,即便打得极为惨烈,几近稀碎的程度,但在汉朝那强大国力的绝对碾压态势下,李广利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而此次远征大宛的获胜,致使汉武帝进一步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李广利当真能够取代卫青,成为汉朝新一任的战神。
后续的历史发展表明,汉武帝所做出的这一判断并不正确。并且,恰恰是这一错误的判定,全然左右了李陵此后的命运走向,让其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李广利展开远征大宛的那段时日里,李陵始终统领着士兵在河西走廊一带进行镇守。要知道,远征军若要奔赴西域,那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因而在此期间,李陵着实为远征军贡献颇多。并且,当李广利率领部队归来之际,正是李陵带着人前去接应的。
就这样,李陵与卫家结下的仇怨,再结合这段日子他和李广利的往来情况,已然变成了一种很明显的暗示。所有人都觉得李陵就是站在李广利那一方的。即便李陵本人拒不承认,可似乎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李陵对此着实有些难以信服。要知道李陵可是真真切切懂打仗的人,在他眼中,李广利那本事实在是平平无奇。要是同样的资源,交由他来进行指挥的话,想必最终所取得的结果会比李广利要好上许多呢。
接下来,汉武帝重用李广利,让其全权负责与匈奴作战之事,这时候李陵心里就不太服气了。要是由卫青来指挥作战,哪怕李陵和卫青之间存在仇怨,大概率也会听从指挥的。可换成是李广利的话,李陵还真是打心底里有些不服气呢。
就这样,在战争开启之后,李陵接到了负责运输补给的任务。对此,李陵心里是极为不满的,并且态度坚决。他还特意直接去面见汉武帝,明确地表达出自己不想承担运输补给这项工作,满心期待的是能够成为主攻部队中的一员。
对此,汉武帝也颇感无奈。身为皇帝,见麾下将领纷纷踊跃请战,这本该是值得欣喜之事。可作为一军统帅而言,手下必然得有各类不同分工的角色。要是人人都如同李陵这般,全都主动请战,那负责后勤补给的又该让谁来担当呢?
果不其然,李陵请战之后,其余将领也都按捺不住了。要知道,从事运输补给这类活儿,顶多就是没功劳也没过错罢了。即便前线取得了胜利,靠干这个也是没办法被封侯的。
因此,在李陵主动请战过后,汉武帝打算安排一位名叫路博德的将军去承担补给方面的工作。然而,路博德却明确表态,他并不乐意负责补给事宜,反而是希望能够成为主攻部队中的一员去参与作战。
这下可把汉武帝给惹恼了,他的火气一下子就冒了起来,心中满是愤怒。
需明白,汉武帝考虑事情向来是从整体大局着眼的!试想一下,要是底下的将领个个都如同李陵这般行事,那汉朝还怎么去和匈奴作战呢?恐怕早就陷入内部争斗的混乱局面啦,哪还顾得上抵御外敌!
然而,临阵更换将领向来是兵家大忌,要是让将领满心委屈地奔赴战场打仗,这显然也不是妥善之举。所以到了最后,汉武帝在发了一通怒火之后,还是选择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准许李陵主动率领兵马,去对匈奴发起进攻。并且,原本承担补给任务的路博德呢,也能够带兵去担当主攻之责。
以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大体上便是李陵在出征被俘之前所面临的历史大环境了。乍一听,感觉是挺繁杂的,即便我们试着用较为简洁的话语去讲述,或许大伙还是会觉着有点迷糊、绕圈子。但归纳起来讲,核心其实就一个:李陵在出征之前,已然把周围所有人都彻底给得罪完啦!
李家与卫家存有仇怨,如此一来,卫家的那些旧部又怎会拼上性命去救他呢?再者,他对李广利并不服气,在这种情况下,李广利所统领的军队自然也会对他冷眼旁观,选择袖手不管。而且,由于他主动请战的举动惹得汉武帝满心不悦,其他友军对此也颇有很大的意见。
最为关键的是,经他这么一番折腾,汉朝的后勤补给工作竟无人负责了!要知道,后勤这块按常理本应由李陵负责。可李陵却执意要主动领兵奔赴前线去承担主攻任务。这般一来,那负责接应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就变得极为空虚、无人操持了。
于是乎,李陵率领着部队出发以后,局势一下子就变得极为棘手起来啦。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在史书里有着极为详尽的记载,甚至都显得有些冗长繁杂了。不过呢,其大致的情形,大体上应该是如下这般的。
李陵率领着他麾下的部队朝着北方进发,起初,行军过程颇为顺利,可谓一路畅行无阻。然而没过多久,随着李陵领兵不断向更北方深入推进,他所带领的这支军队便不慎犯下了孤军深入这样极为严重的兵家大忌。
最为棘手的情况是,李陵当时所统领的军队,主体构成乃是步兵。在汉朝前期,其实原本拥有不少马匹,然而历经卫青、霍去病的频繁调用,再加上此前李广利远征大宛的消耗,所留存下来的战马数量已然不多了。并且这为数不多的战马,彼时大部分还掌控在李广利手中。哪怕是汉武帝,也没办法给李陵提供多少战马。
李陵麾下因无战马,其步兵军团的行军速度势必极为缓慢。身处草原,这支孤立无援的步兵军团深入其中,周边并无其他军队可作策应。如此情形下,一旦遭遇匈奴主力,根本无路可逃,那后续将会面临何种状况,显然是不难想象的了。
就这样,李陵带兵向北进发,三十天后,在如今阿尔泰山的中部地带,与匈奴的主力部队碰了个正着。彼时李陵所率之军,仅有五千步兵而已。反观匈奴一方,在察觉到情况后,当即派出了三万主力骑兵,迅速对李陵展开围攻之势。
必须得承认,李陵在这一战当中,实实在在地打出了汉朝的铮铮骨气。仅以五千兵力去对抗匈奴的三万人马,李陵却稳稳守住了,把匈奴人逼得毫无办法。之后,匈奴方面也动了真格,匈奴单于心里很清楚,要是连这五千汉军都拿不下,往后汉军再深入草原之时,势必会越发无所顾忌。
于是在这之后,匈奴单于便将那时处在草原深处的全部主力几乎都调集了过来,硬是凑出了八万的精锐之师,然后对李陵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围攻。
五千步兵,不仅要面对八万之敌,而且是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更为艰难的是,其粮草补给已经彻底断绝,这等处境,着实艰难万分,要以如此微弱的兵力去应对这般严峻的局面,形势可谓万分危急。
作战期间,李陵心里明白,局势颇为严峻。匈奴刚开始围攻,李陵便即刻带兵朝南撤退。在他眼中,尽管此次是孤军深入,可由于所率皆是步兵,距汉朝边境实际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能撤到离汉朝边境更近之处,等汉朝主力骑兵赶来救援,那他便仍存有返回的希望。
然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李陵把一件事给忽略了,即所有有可能性来搭救他的人,都已经被他给彻底得罪完了。
最终的情况是,哪怕李陵已然撤到了距汉朝边境两百里之处,可汉朝的援军却依旧未曾出现。
到最后,李陵已然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此时他所率领的军队人数剩下还不到一半。在这般情形下,李陵只好选择逃跑。可即便他带着几十人趁着夜色骑马往汉朝方向奔逃,最终还是未能成功。结果是,李陵手下的军队差不多被匈奴全部消灭了,五千汉军里能逃回汉朝的仅仅不到四百人,李陵自己也沦为了匈奴的阶下囚。
显然,这是一场惨败。
到此,这场仗实则已然告终。倘若李陵当时就被击毙,那这场战争于汉朝而言便只是个耻辱罢了,不过汉朝后续大可出兵回击匈奴,只要能取胜,自然就能够将这耻辱洗刷干净。
可关键在于,李陵并未死去。
李陵在经历战败后,被匈奴生擒。匈奴将李陵擒获之后,不但未对其加以折辱,相反,还对他极为敬重推崇。彼时匈奴的单于,居然动了直接封李陵为王的念头,并且还打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他呢。
即便处在那样的境况下,李陵起初压根就没动过真投降的念头。那时的他不过是打算先假意投降匈奴,等瞅准时机,便设法逃离,重回汉朝。其实,类似这般情况此前也有过。就像曾出使西域的张骞,也曾投降于匈奴,且在匈奴一待就是十年,最后才寻得机会脱身离开。
由此可见,李陵这般行事,实际上并非毫无参照的先例可循。
然而问题恰恰在于,后续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全然将李陵的退路给彻底截断了,让他再无后退的可能,陷入到了极为艰难的境地之中。
李陵的军队全军覆没之初,汉武帝也曾表露遗憾之情,还将李陵的家人召来,有意给予悉心照料。然而,待之后获悉李陵投降的讯息时,汉武帝顿时怒不可遏。
最为关键的是,在那之后,汉朝出现了另一位投降的将军,此人名叫李绪。相较于李陵而言,李绪那可真是实打实投降了匈奴。并且在投降之后,他还帮着匈奴人训练军队呢,把诸多汉朝训练军队的法子,全都传授给了匈奴一方。
更为严重的是,在汉朝这边,到了后来竟认为李陵是真的投降了匈奴。并且觉得正是由于他的投降,从而导致训练军队的相关方法被泄露出去了,这无疑给汉朝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最终,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干脆将李陵的全家都给杀了。要知道,全家都被诛杀之后,这种情况之下,哪怕李陵起初是假意投降,到了这会儿,那也只能被迫真的投降了,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了。
就这样,李陵最终还是投降了匈奴。此后,他不仅被匈奴单于封王,还成为了单于的女婿。在投降匈奴后的二十多年里,李陵便一直在那边生活着,直至因病离世,而终其一生,李陵都没能再有机会回到汉朝故土。
倘若仅仅是一位将军因贪生怕死而选择投降,那我们理所应当地可以对其加以鄙视。然而就李陵投降这一事件而言,其间却出现了诸多的偶然情况。像当时汉军的其他部队未能及时给予李陵支援,致使李陵战败进而被擒获。并且最后也是由于汉武帝误信情报,先行诛杀了李陵全家,这才使得李陵无奈之下被迫真正投降了。
由于存在诸多复杂因素,致使后来众人对于李陵投降一事,始终争论个不停。投降这一行为,本就无人支持,然而谈及李陵此人,大家却都怀有同情之意。
李陵这个人啊,真的是倒霉透顶了。要是从一定程度上去看的话,和他爷爷李广比起来,他甚至要更加倒霉呢,这着实让人忍不住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