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臣朱买臣,落魄时被妻子抛弃,做了太守后为何接前妻享福?

史海文澜客 2025-02-15 15:53:16

我国古代戏剧里存在一出戏,其名为《马前泼水》,另外它还有个名字叫《朱买臣休妻》。

在汉代,有一位名叫朱买臣的大臣。他年轻之时,一直郁郁不得志,即便到了四十多岁,仍旧只是埋头死读书,没干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没什么大的作为。也正因如此,后来他的妻子一怒之下,干脆就和他解除了婚姻关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的时间,朱买臣便获朝廷赏识,自此官运顺遂,当上了当地的太守。之后,朱买臣荣归故里,而他的前妻在这时竟跑了过来,恳请朱买臣能够饶恕自己以往的过错。

随后,朱买臣拎了一桶水,径直倒在了前妻跟前。以此表明他俩的关系就如同这泼出去的水,再也无法挽回了。不过念及曾经的夫妻情谊,朱买臣还是把前妻以及她后来所嫁的丈夫,都接到了太守府,想让他们过上享福的日子。可没料到,仅仅过了一个月,这位前妻竟因羞愧至极,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极为有名,像京剧、豫剧、评剧等几个较大的剧种都有演绎这出戏的版本。正因如此,不少人对这个故事颇为熟悉,朱买臣的名字也广为人知,很多人都曾听闻过呢。

然而,戏剧也好,小说也罢,总归是存在艺术加工的情况。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的确是真实发生过的,只是正史上的该故事,和戏剧所演绎的相比,或多或少会存在些差异。最为重要的是,似乎不论哪一版的戏剧,都未曾提及前妻离世后,朱买臣最终的结局究竟怎样……

事实上,朱买臣最后的结局并不算好。他因卷入了一些政治斗争当中,结果遭到汉武帝下令处死,如此下场着实凄惨。

说起朱买臣相关的事情,那得从他和他前妻这儿开始讲起呢。

汉朝初期诞生了朱买臣,其具体出生时间史书并未详载。后世史学家经推测认为,他大概率出生于汉文帝当政之时。缘由在于《汉书》里有相关记载,显示他发迹之际,差不多已年近五十了,而那时汉朝正在营建朔方城,卫青也已成功收复河套草原。

如此推算的话,朱买臣诞生之际,大约恰是汉文帝才登基不久之时呢。

朱买臣在少年及青年时期的状况,与戏文中所描述的并无二致。他出身于贫寒之家,家境始终困苦不堪。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朱买臣却对读书有着极为浓厚的热爱之情,心中始终怀揣着凭借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

然而与此同时,朱买臣将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了读书这件事上。如此一来,他自然就腾不出时间去挣钱来供养家人,也没办法给家中置办任何产业了。在他年满四十岁之际,依旧极为落魄,家中空空如也,穷得叮当响,每天只能靠着上山去打柴,再用打来的柴去换取粮食,以此维持生活。

然而,有趣的是,即便朱买臣家境极为贫寒,可他还是娶了妻子!

这事儿可真挺有意思的。想当年,刘邦也曾一贫如洗呢,都四十多岁了,虽说好歹挂着个亭长的名头,可居然还是没能娶上媳妇。再看朱买臣,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以砍柴为生的人罢了,同样是四十多岁了也没啥建树,然而他却已经娶了媳妇呢。

仔细琢磨这件事的话,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可供深入挖掘之处。就好比朱买臣,他那么穷,可他媳妇当初为何愿意跟着他呢?他究竟具备怎样的过人之处呢?这都是值得去探究思考的。

难道说在他年轻之际,实际情况并不像史书所记载的那般穷困潦倒吗?又或者朱买臣的妻子,压根就并非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是个十足嫌贫爱富之人呢?

并且,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在朱买臣的妻子选择离开他之前,就已经跟他清清楚楚地讲过,自己和朱买臣一同熬过了长达二十年的穷苦日子。试想一下,要是她真的是那种嫌贫爱富的人,又怎么能够忍受整整二十年这般困苦的生活呢?

因而,在不少后人看来,朱买臣的妻子或许只是个寻常女子罢了。她虽说多少存在些嫌贫爱富的心思,可这心思并非那般浓烈,苦日子也是能够熬过去的。而致使她最终离开朱买臣的,实则是另外的一件事情。

确切来讲,希望是不存在的。可以说,眼前是一片渺茫,看不到任何能称之为希望的曙光,完完全全就是处于一种毫无希望的状态,实实在在就是这般情况,真的是不存在什么希望了。

朱买臣多年来一直刻苦读书,要是从后世的眼光去看,这个阶段他理应去参加考试,凭借考试得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呢。不过呢,要是考虑到时间方面的情况,此时大概是汉景帝当政之时,亦或是汉武帝才刚刚登上皇位那会儿。

在汉朝那个时期,察举制都尚未推行开来呢。这就意味着,即便朱买臣拼命地努力读书,可实际上依旧不存在能让他向上晋升的途径。不管他在读书这件事上付出多少努力,终究还是没办法凭借此去担任官职的。

倘若读书无法给生活带来改善,那读书的意义究竟何在呢?或许有人会讲,读书就只是为了读书本身,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可这样的答案,对于没怎么读过书的朱买臣的妻子而言,想必是很难去接受的。

站在朱买臣妻子的立场而言,朱买臣读书瞧着没啥奔头的话,那就该实实在在地过日子。他并非不能读书,只是读书可不能干扰到正常生活。多数时候,还是得把精力放在努力干活、挣钱维持家计上,他有义务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舒坦些呢。

甚至在许多人开始围过来观看以后,朱买臣不但没有就此停下,相反,他还越发大声地朗读起来。就这样,到最后整个市场里的人都被吸引过来,纷纷围着他,把他当成了一个颇为奇特的人看待。

这件事,站在不同立场去看,得出的结果差别可大了。要是从劝学这个角度来讲呢,朱买臣无疑是读书的绝佳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可要是从婚姻关系层面去考量的话,估计没有哪个女人能受得了他那样的行为。

因此,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朱买臣的妻子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要与朱买臣解除婚姻关系,正式向朱买臣提出了离婚的要求。

需注意,朱买臣之妻,的确存在嫌贫爱富的可能。她的确是因朱买臣家境贫寒,而选择离开了他。不过在离开前,她可是陪着朱买臣熬过了长达二十年的苦日子,每日都与朱买臣一同上山去打柴呢。并且,那时朱买臣已年过四十,还一味死读书,全然看不到任何能出人头地的希望。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他自身压根就不希望有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

从现代视角去看,朱买臣和他妻子其实都谈不上有错。他妻子选择离开,这未必就全然不可理解,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而朱买臣同样没错,他一心想凭借读书来改变自身阶层与命运,始终在不懈努力着,若不是读书痴迷到近乎疯魔的程度,日后哪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呢。

就这样,历经二十年的苦日子后,夫妻二人到底还是走到了分道扬镳这一步。在离婚前夕,朱买臣也曾苦苦相求,盼着妻子不要离他而去。朱买臣坚信,只需再给他几年光阴,他定然能够出人头地,从而让妻子过上美满的好日子。

然而,朱买臣所说的那些话,他的妻子早已经听过了不知多少回。对他的种种承诺之类的话语,她已然彻底丧失了信心,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于是,到了最后,她终究还是做出了抉择,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朱买臣,并且另外寻觅了一位新的丈夫。

相较朱买臣而言,那新的丈夫无疑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其经济状况可比朱买臣强得多啦。朱买臣的妻子在和这新丈夫成婚之后,虽说没过上极为富贵的日子,可生活确实比以往好过了许多呢。起码,她能每顿都吃上饱饭了。

更有趣的是,朱买臣在离婚之后,生活愈发清苦,没多久就陷入了吃不上饭的困境。后来有一回,他的前妻与新丈夫偶然碰到了朱买臣。见他饿着肚子的模样,前妻和其新丈夫心生怜悯,还给他饭吃,对朱买臣施以了接济。

像这样的前妻,若直接说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那明显是不太恰当的。

倘若之后朱买臣并未飞黄腾达,那众人再看这个故事时,想必会认为他的前妻着实明智。可关键在于,他俩离婚没过多久,朱买臣便开始平步青云、运势腾飞起来了。

两人刚离婚没几年,汉武帝便登基了。朱买臣在汉武帝登基后,经朋友相助,于当地谋得一个差役之职。后来,当地有派人前往京城汇报的任务,朱买臣便承担起押车的工作,就此一同去往了京城。

朱买臣来到京城后,机缘巧合之下碰到了老乡严助。彼时严助在京城已然混得风生水起,并且拥有面见汉武帝的资格。两人一番交谈过后,严助迅速察觉到,朱买臣恰似那被泥土掩盖的金子,其本身实则极具才华。

此后,严助向汉武帝举荐了朱买臣。在严助的引荐下,汉武帝后来召见了朱买臣。经过这一次的会面,朱买臣凭借自身的学识,成功获得了汉武帝的高度认可。

就这样,朱买臣迎来了人生的腾飞时刻。他开启了一段迅猛发展的历程,仿佛如同展翅高飞的鸟儿一般,向着更高处进发,从此踏上了那让其命运发生重大转变,得以快速上升的道路,自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篇章。

然而,在真正一飞冲天之前,朱买臣终究还得再经历一次挫折。他获提拔后没多久,因对京城状况不够了解,不慎犯了些差错,结果就被暂时免去了职务。遭免职后的朱买臣,无奈又落魄地返回故乡,只能默默承受他人的嘲讽,继续在困苦中煎熬度日。

倘若朱买臣就因这挫折而一蹶不振,那这个故事的结局,依旧会是其前妻的胜利,毕竟这恰恰能证明前妻当初离开朱买臣是正确之举呢。不过呢,在这次摔倒过后没多久,正巧赶上当时汉朝的属国东越发生叛乱,而朝中的文武官员们,对东越那一带的情况都不是很了解。

朱买臣的家乡所处之地,刚好就在东越的近旁呢。也正因如此,他对东越那一片区域相对来说是比较熟悉的。

在那之后,京城有几位同乡对朱买臣进行了举荐,经此一番,汉武帝又记起了他。于是,朱买臣得以官复原职,被重新召回,再度踏入官场,继续他此前的仕途之路。

此次归来后,朱买臣凭借自身对东越的熟悉程度,向汉武帝呈献了一整套用于消灭东越的完备计划。

就这般情形下,朱买臣将这个计划给提了出来,而自这之后,朱买臣便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一下子彻底腾飞起来啦,开启了他新的发展之路,从此在其人生道路上迎来了重大的转折与新的机遇。

在提出相关计划后,由于朱买臣乃是此计划的提出之人,汉武帝便将其任命为会稽郡太守,令其参与攻灭东越之事。会稽郡既是朱买臣的故乡,又与他渊源颇深。于是乎,随后朱买臣便得以荣耀地返回故乡,实现了衣锦还乡之举。

朱买臣回到会稽郡后,可让那些昔日瞧不上他的人狠狠丢了脸。彼时朱买臣负责攻打东越事宜,为此下令先修一条路。巧的是,朱买臣的前妻及其新找的丈夫,恰好就被征召去服徭役,干的正是修路这份差事。

就在修路之际,朱买臣又一次碰到了自己的前妻,还有前妻改嫁后的那位新丈夫。

想必在此次相见之际,夫妻二人的心情皆是格外复杂的吧。

在此额外提一句,在正史上压根就不存在所谓马前泼水的情节。要知道,即便朱买臣的前妻见到了他,可当时这位前妻既未曾主动提出要和朱买臣复合的想法,也不曾向朱买臣请求为她去改善生活状况。

起码,在正规的史籍记载当中,确实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可以说,从正史所涵盖的内容范围来看,并没有与之相符的相关记录存在呢。总之,就目前正史上所呈现的信息而言,是找不到这样的记载的。

倒是朱买臣,或许是念着前妻曾接济过自己的那份情,又或者心里对前妻依旧存有感情吧。在此之后,朱买臣居然主动把前妻以及她的丈夫,一并接到了太守府之中,让他们去一同享受那所谓的荣华富贵呢。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位前妻在进入太守府之后,仅仅才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径直选择了上吊自杀这条路,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戏文中,朱买臣的前妻有两种结局情况。一种是她因对自己当初离开朱买臣之事深感羞愧,最终选择了自尽。另一种则是在朱买臣拒绝与她复合之后,她便径直离开了,不再有后续纠葛。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中,朱买臣的前妻在进入太守府仅仅一个月之后,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选择自尽的方式离世,至于她究竟为何会如此,具体的死因到现在也并不明确。

她究竟是否是出于羞愧后悔的缘故才选择自尽,说实话,这还真的很难讲得清楚明白呢。

此故事因太过传奇且经不断演绎,故而广为人知。可实际上在汉朝历史中,它压根算不得什么,连个小波浪都谈不上。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乃是朱买臣后来灭掉东越这件事。

朱买臣前往会稽郡上任一年后,汉朝正式开启了对东越的灭国之战。彼时,朱买臣身为汉军的重要统帅之一,亲身投入到攻灭东越的这场战争当中。最终,在这场战事里,朱买臣贡献颇大,助力汉军彻底将东越覆灭。

历史上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当属灭亡东越一事。自那之后,东南沿海地区便完全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掌控范围之中。相较而言,朱买臣家中的那些琐事,远不及这场战争所衍生出的故事丰富呢。

对朱买臣而言,攻灭东越无疑是一份大功。在那场战争结束后,朱买臣便径直升任主爵都尉一职,就此跻身九卿之列,其凭借此次战功,在仕途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迎来了自身政治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

发展到这样的情形下,朱买臣实际上已然能够算作是达到了位极人臣的程度。

随后,朱买臣得以跻身汉朝高层,然而,等待他的并非顺遂之路。那汹涌澎湃的政治斗争漩涡,转瞬间便将他全然吞噬。虽说他此前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华丽逆转,完成了阶层的跃升,可谁能想到,跃升之后的境遇,实则凄惨无比。

这故事说来有些复杂,简要来讲,朱买臣起初得以升迁之际,心中并无过多私欲,一心只想当个好官。然而之后,朱买臣那位最先举荐他的好友严助,却被卷入了一场谋反案件当中。实际上严助并未参与谋反,真正谋反的乃是汉朝的一位诸侯王,即淮南王刘安。

可问题在于,严助以往和那位淮南王的私交甚是不错。在淮南王谋反事发后,汉武帝下达了大肆株连的命令。这般情形下,严助显然就被彻底牵扯其中了。而彼时负责依照命令大肆株连,最终将严助也拉下水的人,正是汉朝另一位声名远扬的酷吏——张汤。

就这样,因为对好友心怀同情,朱买臣便与张汤站到了对立面,和其对上了。事情的起因便是这份对好友的同情,促使朱买臣开启了与张汤的这场对峙局面。

另外,在那之后,朱买臣进入了丞相府任职,担任起丞相府之下的长史一职。至于张汤呢,他在后来成功升任为御史大夫。

丞相与御史大夫皆属三公高官之列,不过丞相的地位相较御史大夫略高些许。张汤在升任御史大夫后,内心期盼着能更进一步,渴望出任丞相一职。然而汉武帝心里明白,张汤为人过于严酷狠辣,并不适合担任丞相,于是便擢升了庄青翟来担任这一要职。

就因着这件事,张汤与庄青翟在政治上站到了对立面,成了彼此的敌人。张汤一心想当上丞相,那便得设法扳倒庄青翟才行。而朱买臣呢,恰恰是站在庄青翟这边的。之后,张汤还借着一个案子,将矛头径直对准庄青翟,妄图就此把这位汉朝丞相给拉下马。

在这样的情形下,庄青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没过多久,他便展开了反击行动。其具体的做法是,安排朱买臣以及丞相府的另外两名官员,去对张汤进行诬告,声称张汤此前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权力,欺骗了汉武帝呢。

在当时的情形下,就朱买臣而言,不管是从私人角度,还是从公事层面来讲,都存在着去陷害张汤的缘由。从私人方面来说,他一心想要为严助报仇雪恨。而站在公事的角度看,他得为庄青翟去对付张汤才行。

接下来的情况是这样,朱买臣与另外两名大臣联合起来写了举报信,以此对张汤进行诬告。在遭受这一诬告后,张汤觉得这是汉武帝有意要将自己铲除,于是便径直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在这个故事里,张汤乍看像是个反面人物。可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明白,张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他不过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利刃罢了。虽说张汤确实属于酷吏,但其行事的酷烈,核心是在帮汉武帝稳固统治呢,之前那些大肆株连的举动,实则也是汉武帝的旨意。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张汤其自身实际上是一位清官呐,并且确确实实是个好人。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缘由,在朱买臣等人进行诬告的情形下,张汤心里便觉得,这恐怕是汉武帝打算鸟尽弓藏了,于是最终选择了自尽。而待张汤自尽完毕后,汉武帝内心对此也是极为不悦的,毕竟他不甘心就这般失去一把极为锋利的利刃,所以便着手展开全面彻查。

这一番彻查下来,朱买臣等人便进入了调查视野,最终查得明明白白,原来是朱买臣对张汤进行了诬告。

最终,汉武帝径直下达命令,把朱买臣等人处以斩首之刑,并且将他们的首级示众,以此来彻底了结他们的性命,让其得到了最为严厉的惩处,再无生机可言。

设想一下,倘若朱买臣的那位前妻始终未与他解除婚姻关系。那么即便日后存在能够享受荣华富贵的契机,可到了最后,大概率还是难以逃脱和朱买臣一同被押赴刑场的命运呢。

因此,就这个故事而言,究竟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呢?说实话,还真的很难去判定。

在朱买臣的故事里,我们能够察觉到这样一个情况:这其中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坏人。不论是朱买臣的妻子,还是张汤,又或者朱买臣他自己,他们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并非是品性恶劣之人呢。

朱买臣之妻,所求不过是能吃饱饭罢了,并非贪图荣华富贵。再说张汤,他不过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利刃,株连严助也并非其本心所愿。朱买臣呢,本是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平凡之人,原是个很励志的形象。可到后来,他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政治斗争,最终落得个被当街处斩的下场,结局着实凄惨。

因而,在这个故事当中,确实不存在所谓的坏人。只不过呢,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各不相同罢了,正是因为立场的差异,才让大家有着不同的行为和选择,但这并不能简单地就给某个人贴上坏人的标签呢。

当然,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在后世的戏剧里,朱买臣的前妻被刻画成嫌贫爱富的形象,这主要归因于艺术加工。要知道,后世创作戏文的人,大多是些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

在他们看来,自是期望自家妻子能够对自己始终不离不弃的。即便自己一直碌碌无为,始终无法出人头地,也盼着妻子能一直跟着自己一同吃苦,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样的妻子才称得上是守妇道。

而从古代封建社会的角度来看,把朱买臣的妻子,变成反面角色,也是有意义的。毕竟,如果大家都像这些前妻一样,因为自己丈夫没出息,就抛弃丈夫而去。那么对于社会的稳定性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并且,倘若真出现那样的情形,往后那些未能飞黄腾达的读书人,恐怕是完全没办法娶到媳妇了,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将会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割裂态势呢。

实际上,就真实的历史来讲,朱买臣也好,他的前妻也罢,都算不上是坏人。也许前妻确实存在嫌贫爱富的情况,又或许朱买臣真的卷入了诬告之事。但不管怎样,这些状况说到底也不过是人性的种种表现罢了。

人性这东西,向来是经不住考验的。要是换成别的人来充当这个故事里的主角,说不定到最后其表现会越发显得荒诞无稽呢。

0 阅读:0
史海文澜客

史海文澜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