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大地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曾经辉煌一时的西晋王朝,此时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在北方,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崛起,他们趁西晋内部 “八王之乱”,国力大损之际,举兵南下,意图瓜分这片广袤的土地。

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这场灾难如同一场噩梦,笼罩着西晋的每一寸土地。然而,西晋并未就此灭亡,秦王司马邺在众人的拥立下,于长安继承大统,是为晋愍帝。此时的长安,成为了西晋王朝最后的希望之光,承载着延续晋室血脉的重任。
初登皇位的晋愍帝,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长安城内,经过连年战乱,早已破败不堪,宫殿残缺不全,百姓流离失所,粮食匮乏,物资短缺。城外,匈奴汉国的军队如狼似虎,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给予西晋王朝致命一击。

汉国皇帝刘聪,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彻底灭掉西晋,统一中原。他派遣麾下大将刘曜,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拉开了长安保卫战的序幕。
刘曜,此人勇猛善战,智谋过人,在汉国军队中威望极高。他率领着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长安城下。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陷入了恐慌之中。晋愍帝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想不出什么良策。

关键时刻,晋军将领曲允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担负起了保卫长安的重任。曲允,为人忠诚勇敢,富有谋略,在军中素有威望。他深知长安的重要性,一旦长安失守,西晋将再无立足之地。于是,他带领着城中仅有的兵力,日夜坚守在城墙上,与汉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面对汉军的猛烈进攻,曲允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他组织士兵们用弓箭、石块等武器,奋力击退汉军的一次次冲锋。在战斗的间隙,他还不断地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让他们坚信,只要坚守下去,就一定能够等到援军的到来。

然而,战争的形势对晋军越来越不利。汉军的兵力源源不断地增加,而长安城内的物资却越来越匮乏。士兵们每天只能吃到很少的食物,很多人都饿得面黄肌瘦,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守着阵地。
为了打破僵局,晋愍帝多次向各地发出诏书,请求援军前来救援。然而,此时的西晋各地,也是战火纷飞,自顾不暇。许多地方的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对晋愍帝的诏书置之不理。只有少数几支军队,在接到诏书后,勉强派出了一些兵力前来救援,但这些援军,在途中又遭到了汉军的截击,大多损失惨重,无法及时赶到长安。

尽管处境艰难,但长安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与汉军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的士兵,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依然不肯下火线,继续与敌人拼杀;有的百姓,主动将自己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送给守城的士兵;还有的人,甚至拿起武器,加入到了保卫长安的队伍中来。
时光荏苒,转眼间,长安已经被围困了数月之久。城内的情况越来越危急,粮食已经见底,士兵们的体力也几乎耗尽。而汉军的进攻,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公元 316 年,刘曜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一次,汉军动用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对长安城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城墙上的晋军,虽然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防线逐渐被汉军突破。
看到长安即将沦陷,晋愍帝心中悲痛万分。他知道,西晋王朝的末日已经来临。为了避免城中百姓遭受更大的灾难,晋愍帝决定出城投降。

十一月的一天,长安城门缓缓打开,晋愍帝身着素服,乘坐着羊车,口中衔着玉璧,身后跟着一群大臣,出城向刘曜投降。这一刻,长安城内哭声震天,百姓们纷纷跪地,目送着他们的皇帝走向敌人的阵营。
西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在经历了短暂的统一之后,终于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走向了灭亡。长安的沦陷,标志着西晋历史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时期 ——“五胡十六国” 时代的序幕。

长安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展现了西晋末年长安军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这段历史,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当一个王朝失去了民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时,它的灭亡也就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