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先生,42岁,近几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症状,每日饮水量明显增多,约4000ml左右,尿量与之相当,尤其是夜尿频多,平均4~5次/晚左右,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门诊检查结果提示,空腹血糖11.51mmol/l,总蛋白50.2mmol/l,白蛋白30.3 mmol/l,餐后血糖7.87 mmol/l,随机血糖21.5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
医生提醒,2型糖尿病是指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或体重减轻等,一旦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且呈年轻化趋势。
据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4 亿糖尿病患者,但是其中51.7%的人,也就是7283万中国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
01
晚上睡觉出现这5个症状,可能代表血糖高了
1.夜尿增多
一般尿频和高血糖的程度有一定关系,如果是比较轻的糖尿病,血糖指数并不是太高,此时患者小便次数与正常人相似,但如果血糖超过10mmol/L,可以出现尿频的情况。
患者会出现小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尿增多,正常人群白天小便次数大概在4~6次,夜间小便次数大概在0~2次,但患糖尿病后,尤其是血糖较高时,小便次数会出现明显增多,甚至可能会1~2小时排尿1次,尿量可能会在3000~5000mL。
另外,血糖升高会导致渗透压发生改变,而出现渗透性利尿,当葡萄糖从肾脏内排出的同时会从体内带出大量水分,继而引起尿频的症状。
2.口干舌燥
如果半夜醒来总觉得嘴巴干,迫不及待地想喝水,甚至有时候睡到一半都要爬起来灌几杯水,这可能说明体内血糖水平已经超标了。
血糖高的患者可出现嘴干口渴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机体缺水导致口腔内唾液减少所致。
当机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时,会导致血糖升高,此时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大量停留在血液循环中,如果超过肾糖阈,则会从尿中排出,而排糖过程会带走大量水分,使机体缺水,进而使患者出现口渴、口干的症状。
另外,当血糖在短期内明显升高,可能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加,可刺激神经中枢,产生嘴干口渴的感觉。
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基本达标,其口干舌燥的症状可得到缓解。
3.皮肤瘙痒
皮肤痒不一定是血糖高,但是血糖高可以引起皮肤瘙痒。
如果患者晚上睡觉时,经常感到皮肤瘙痒,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很可能与体内血糖升高有关系。
当体内血糖升高时,可能会对末梢神经产生损伤,随着身体的糖分增多,可能会对末梢神经产生刺激,从而引起皮肤表面出现瘙痒的症状。
另外,对于血糖高的患者,其皮肤上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感染,皮肤感染后也容易反复出现瘙痒。
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要注意下皮肤本身的健康问题外,还需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及时调理预防。
4.手足麻木
如果晚上睡觉时不时感觉到腿脚麻木、疼痛,甚至抽筋,可能是血糖控制不当引发的末梢神经损伤,要引起重视。
如果患者的血糖持续性增高,容易影响神经的营养供应,导致神经病变,出现手脚麻木的情况,类似于电击样的感觉。
此外,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还可能会在睡眠中经历梦魇,梦境紧张、恐怖,且醒后往往难以平复。
5.夜间出汗心慌
随着血糖水平的进一步升高,患者可能在睡眠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出汗,并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感。
当患者的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容易导致神经功能病变,其中自主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汗液分泌增加,造成夜间睡觉时出汗增多。
当血糖“超标”时,患者睡觉时还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冷汗等表现,这可能是夜间低血糖的表现。
尤其是冬天,人体为了保暖,会消耗更多血糖来供能,所以更容易出现血糖偏低的情况。
02
如何保持血糖健康?
1. 调整饮食
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和高热量的食物。
少吃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导致血糖急剧上升。
保持三餐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漏餐或暴饮暴食。
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如花椰菜、黄瓜、胡萝卜等,有助于防止血糖水平激增。
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豆类、豆制品、蛋类、奶类等,以及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类。
谷物选择上,可以考虑全麦面包搭配蔬菜和煮鸡蛋,或在煮粥时加入燕麦、玉米或糙米等。
2. 坚持运动
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体内糖分的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
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至高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间:有研究表明,下午和晚上运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
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明显升高>16.7mmol/L,需暂缓运动,而血糖<16.7mmol/L的患者要加强运动锻炼。
3.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减少压力,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饮酒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强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预防牙周疾病。
4. 定期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必要时还需监测睡前和凌晨的血糖。
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监测频率,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并据此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剂量。
5. 药物降糖
如果饮食无法控制血糖下降时,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降低血糖,如二甲双胍类、磺脲类的药物,也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在注射胰岛素时,一定要注意根据医生的嘱咐来注射胰岛素,控制好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剂量过小等。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