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前5天,69岁的蒋女士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隐痛,伴左后背部不适,每次持续约10~20分钟不等,而且发作时还伴有左上肢无力,反酸、烧心不适,无咽部紧缩感。起初她并未就诊,只是在家自行服用硝酸甘油片后缓解,可在就诊当日凌晨其病情出现加重,为寻求进一步诊疗,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时,医生为其进行系列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室率77bpm,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Ⅲ、avF导联q波,V-V6导联呈q波;肌钙蛋白(TNT)检查结果示:268ng/L;proBNP检查结果示:2295pg/mL,结合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建议入院治疗。
医生提醒,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或憋闷感,好发生于清晨,部分患者也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若症状较为剧烈,可先自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并拨打急救电话。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对患者的危害极大。
当心梗发作时,心脏供血被中断,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血供,就会损伤心肌细胞,还可能引发心脏的电生理紊乱,导致室颤,危及生命。
而且心梗发作往往只在一瞬间,抢救时间非常宝贵,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1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因此,识别心梗的早期征兆至关重要,睡觉时若出现这4种异常,或是心梗来临的信号!
01
胸闷不适
胸闷不适是心梗来临前的常见症状之一,当心脏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胸闷、憋气的感觉。
这种症状在睡觉时尤为明显,因为睡觉时身体的代谢率降低,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心脏的负担加重。
02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也是心梗发作前较为典型的信号,在没有明显活动的时候会感觉呼吸困难,需要用力呼吸,还可能伴有胸部不适,平躺时症状更为明显。
因为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灌注,从而影响气体交换,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如果在睡觉中,患者出现这种症状,应及时就医。
03
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有很多心梗患者在休息时或夜间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剧烈、持续的压迫感、憋闷感或疼痛感。
这种疼痛常被形容为压榨性、紧缩性或烧灼感,且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一般超过20分钟,甚至可达数小时之久。
疼痛还可能放射至左臂、颈部、下颌或背部,形成放射痛,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
胸痛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心肌缺血的严重性,是心肌梗死的直接表现。
04
大量出汗
明明环境中的温度不高,但睡觉时却异常出汗,如莫名大汗淋漓、出冷汗等,就需要提高警惕,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因为当心脏内的血液输出量大幅度减少的时候,就容易导致大量出汗。
除了上述症状外,部分患者在心梗发作前,还可能出现手脚冰凉、明显的疲劳和无力感等症状。
心梗发生如何急救?
1. 立即停止活动:心梗发作时,患者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以减少心脏负担和心肌耗氧量,千万不要自行搬动患者,以免猝死。
2. 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确保患者周围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有利于患者呼吸和情绪稳定。
3. 紧急联系医疗救援: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的症状和当前状况,以便他们做好救治准备。
4. 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遵医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
但需注意,如果患者的血压过低或心率过快,则不宜使用。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遵医嘱给予患者嚼服阿司匹林片,以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5. 给予吸氧:如果条件允许,应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状况。
6. 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等严重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7. 及时就医:在急救过程中,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血管开通治疗,挽救存活心肌。
日常预防心梗,这些事情要做好!
1. 合理饮食
减少高油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比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保持饮食均衡。
控制每餐食量,避免暴饮暴食,防止体重超标。
2. 适度运动
坚持规律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
3.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梗风险,应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大量饮酒。
4. 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引发心梗,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建议我国男性把腰围控制在2.8尺以下,女性则应控制在2.6尺以下。
5. 保证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调节情绪、降低应激反应,降低心梗发生几率。
6. 注意防寒保暖
秋冬季节是心梗的高发期,这个季节一定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增减衣物,尤其护好颈部、手脚、肚脐及关节处等,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最好室内能保持18~25℃,室内常通风。
7.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学会放松和减压,保持心情舒畅。
8.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心梗病史者更应加强监测。
9.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确保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识,有健康,享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