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来讲去,最终的落脚点就在“无为”二字上,什么叫“无为”?我看了前边不少人的理解都偏向于宗教炼养,本人不反对,那是信仰者的信仰,我只讲老子本义。
简言之,老子的“无为”即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你以为,这是拿伟人的话硬往老子身上套吗?非也。这本来就是老子的思想,只是一直以来,老子被玄学化解读,被当作修身文化解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错觉。
老子的“无为”就是“不做”、“不为”。但不是朱熹们曲解的“全无事实”,而是圣人“不做”“不为”有损于百姓利益的事情,权力不欺诈百姓、不侵夺百姓利益,这是无为的核心思想。
凡是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是一部“可行性报告”和“不可行报告”的全面分析论证文案。
老子的“无为”思想贯穿于整个《道德经》,包含“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两个方面。
老子的“可行性”报告指的是客观事实,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客观认知老子论道通常是先客观描述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然后推导出万物的共同归属,及其属性特点,但最终都要落实在圣人的“无为之治”上,即“道法自然”在圣人与百姓之间关系的体现。
如果只“论道”而不能落实到国家社会治理上,这样的“道论”只能沦为玄学家的“清谈”,而丧失社会实践意义。“圣人之治”的“可行性”内容很多,比如: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可行性内容的共性,就是对基本事实不加主观意愿的客观描述,比如“天长地久”。有的看似不是客观事实,但却是从客观现象提炼出来的事物属性。
老子的“不可行报告”指的是整个道德经涉及到的一切否定式表达,这是《道德经》的主旨所在比如:“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请注意,老子的不尚贤,不等于否定“任人唯贤”,而是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要以百姓愿不愿意、答不答应为标准来确定贤能,而不是自作主张定义“贤德”。
因为一旦权力者绕开百姓意愿而自行定义贤能,那就意味着权力操控人性,愚弄百姓。
“以百姓为刍狗”——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一视同仁。这句话是暗语式否定,否定的是宗法等级制度,这是万物平等的重要思想。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民心乃“天下神器”,圣人须为天下苍生服务,因此不可有“心”:个人服从天下,不得有个人利欲。这既是“情为民所系”;
“行不言之教,居无为之事”——不能“天下多忌讳”,“法物滋起”,让百姓无所适从,要做“无为”之事,就是要做不伤害百姓权益的事,这就是权为民所用;
以其智多,这个“其”不是民,而是君王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利益面前要“外其身,后其身”,不与民争,这就是利为民所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身为官长,帮助百姓创造财富而不依仗权力据为己有,更不可滥用权力玩权谋术以操控百姓;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心志强盛则会伤害百姓;
“不以兵强于天下”——圣人不会以暴力统治天下……
“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圣人能辅助百姓自由发展的意愿而不以主人的名义操纵和主宰百姓。圣人与百姓的关系是“辅”,是顺应,是配角,是百姓的公仆,百姓才是“主”。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不可行”的共同特征是圣人之治“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护百姓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不做任何有违百姓意愿和切身利益的事。因此,“不可行”就是“无为”。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无比重要的细节,那就是:《道德经》几乎每一章都会涉及到“无”“不”“毋”“勿”“弗”等否定性句式,比如“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不以兵强于天下”等等。读懂了老子的否定式表达,也就明白了“无为”的真义。
所谓“无为就是没有起心动念”,那不是老子的“无为”,那是道教和佛教的“飞升”与“涅槃”,那只是嫁接式理解;所谓“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妄作非为“,更是不知所云的模棱两可——自然规律离道十万八千里。且谁来定义“妄作”?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下面我们看看老子的“无为”,是不是在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子的“无为”其实质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不能以权谋私老子论道的落脚点在于圣人的“无为之治”,大道对于万物是“道法万物之自然”,她对万物的作用是间接的、柔弱的、顺应的。因此,圣人为道,就理所当然地以慈柔待民,不敢与民争。
老子说:“我恒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圣人对待百姓的情感态度,“俭”是圣人自己的生活要求,“不敢为天下先”是在利益面前“外其身”“后其身”,不敢与百姓争先。
不能把“不敢为天下先”理解为“枪打出头鸟”式的修身文化、说教文化,老子是“自然主义者”,他没有那样的思想。
“三宝”思想就是“慈”字当头不敢片刻忘怀;俭以克己,不敢奢侈带来民害;只顺应人民意愿,做人民公仆而不敢与民争利。
老子又说:“以道莅天下”的圣人,对待百姓当然要“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
其中的一个“辅”字,一个“弗”字,就是对有道权力的职责属性描述,“辅”字,意味着权力者只能做百姓的“辅助”工作,不可越俎代庖取代民意;“弗”字,则是对权力的约束,即能够顺应百姓的自由发展意愿而“弗能为”,不能在百姓自由发展上“有为”,干涉百姓的自我选择,主宰百姓的民生命运。
这就意味着,圣人柔弱待民,只服务民众的自由发展意愿,而不凌驾于百姓之上巧取豪夺,作福作威,这就是现实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要认为这是牵强附会。伟人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取精用弘,无需引述文字,请看上图。
老子的“无为”都是关于圣人“爱民治国”的论述,为什么圣人以“慈俭让”为三宝,为什么圣人视私利为大患,为什么圣人如此刻薄自己?
因为圣人是大道的化身,他“以百姓之心为心”,没有自己的私欲私利。所以能“执大象天下往”,赢得天下人的归附。
老子告诫君王:“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一旦权力者有私欲(身),大祸患就随之而来:“取食税之多”、“其上有以为”、“其求生之厚”,导致“人之饥,百姓之不治,民之轻死”的严重后果。
当人民生不如死“不畏威”“不畏死”的时候,“以杀惧之”也不能阻止民众的反叛,于是,“则大威将至矣”。
这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深刻之处:“以无事取天下”——无为无事服务民众、不生事端招惹民怨,才能赢得天下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也。
这标题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