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弥留之际,曾喃喃自语:“我一生中曾对不起过三个男人……”
虽然据笔者多方考证,未能找到任何可靠的记录能够印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但根据台湾省公开的部分档案和一些美国传记作家的零星记载,基本能够拼凑出那个“对不起名单”。
宋美龄
宋美龄自小皈依基督教,“忏悔”这一行为本就是教义倡导的修行内容之一,而她晚年确实也常常提起一些年轻时的遗憾事,从这个角度上看过去,宋美龄其实算得上整个后半生都在对这几个她对不起的男人念念不忘。
那么他们究竟都是谁呢?
初恋挚爱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宋美龄唯一的丈夫是蒋介石,却鲜有人知,宋美龄在美国上学时期,就有过一位初恋——荷兰建筑师范·艾维。
2004年,美国方面第一次公布了一些宋美龄的书信资料,其中就有她在少女时期与美国好友米尔斯的通讯原文。
宋美龄
在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宋美龄,一生都以“端庄女王”的姿态示人,以精湛的交涉技巧和政治手腕闻名世界的她,在那些书信中的模样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多达25处直接诉说自己沉溺于爱情的文字,“头昏”、“等不及想见他”、“离不开那个男人”等甜蜜的叙述比比皆是,那种纯粹的青春少女之情,与她后来对待丈夫蒋介石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
宋美龄与范·艾维的爱情起源于1917年一次轮船上的邂逅,她在书信中对好友米尔斯形容看到那个男人的第一眼让她第一次想抛弃一切去追寻自我。
宋美龄(右)
这股一见钟情的冲动得到了范·艾维的回应,彼时还是一个追求理想的文艺青年的他在与少女宋美龄接触后也迅速萌生了感情,甚至用那双画惯了工图的手,试着为女友作肖像。
但是这段感情最终由于家长的阻挠无疾而终,宋家虽表面进步,骨子里还是相当守旧的,靠着外国人吃饭的同时,还保留着“华夷之辩”的想法,无法接受一个“红毛鬼”娶走宋家小姐这种事。
范·艾维曾一路追到上海去寻找她,想当面向她的家人表示诚意,但是宋家人对此毫不留情,除了严词拒绝范·艾维,还严防死守杜绝两人见面。
宋美龄
宋美龄因此很痛苦,不断写信给好友米尔斯倾诉,1918年时她不无绝望地说:“家里人知道这件事简直气疯了,因为他是外国人而瞧不起他,好像他是个野蛮人。”
最终这段感情彻底断绝后,依旧是在与米尔斯的书信上,宋美龄立下誓言:“我要是结婚,绝对不会为了爱情结婚。”
在《宋美龄台湾生活私密录:1949—1975》这一书中提到,宋美龄在晚年与“孔二小姐”谈及这段往事,似乎是觉得自己当年若是能“勇敢一点”,就能免于这段遗憾,以此为例鼓励“孔二小姐”勇敢追求爱情,也想多少疏解一点心中挥之不去的歉意。
宋美龄
密友少帅1925年,已经26岁的宋美龄依然没有婚嫁,虽然当时蒋介石已经展开了对她的全面攻势,但一方面她意兴阑珊,另一方面宋家还在考量政治利益。
就在这一年,奉系军阀的势力达到鼎盛,一度触及长江流域,随着张宗昌进驻上海,奉系军阀短暂地实现了所谓的“南北一统”。
6月,张学良来到上海,并与宋美龄相识于一次名流酒会。
当时张学良24岁,风流倜傥,政治场上炙手可热,且他和宋美龄一样都受过西式教育,在一定程度有着不少的共同语言,两人一度出双入对,就连宋家人也十分看好他们。
张学良
多年后,垂垂老矣的张学良在口述回忆录中的描述,“初见即惊为天人”,又说那时“不知道蒋先生也在追她,而且追得很凶”,似也颇为遗憾。
但从目前解密的档案来看,不论是出于奉系退出南方导致张学良离开,还是宋美龄自己的原因,总之两人并未形成实际的恋人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始终是非常交心的亲密好友。
日后蒋介石依靠奉系的支持赢得中原大战实现名义上的国府统一,其中除了利益交换外,也少不了宋美龄与张学良的书信往来与关系照拂。
但是这一切都在1936年发生了质变。
张学良与杨虎城(右)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与杨虎城挟持软禁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通电抗日,事后宋美龄亲自出面斡旋、谈判,换回了蒋介石,当时她信誓旦旦保证绝不为难张学良。
但是一转头,蒋介石不留情面地将自己这位结拜小友软禁了起来,宋美龄却对此毫无表示,或许有人会说,张学良没有像杨虎城一样被暗杀是宋美龄从中求情,但这一说法显然缺乏证据支撑,可张学良被软禁可是实打实的。
1975年4月11日,蒋介石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只剩半口气了都要喊蒋经国记牢,必须看住张学良。直到最后连蒋经国都被熬死了,张学良才得以释放。
晚年的张学良
一般无期徒刑也只有二十余年,张学良则从37岁一直被软禁到91岁,54年软禁直到行将就木才勉强获得自由,算得上是彻底被毁了一生。
而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表示只是零星的会面慰问,和144封或祝福或道歉的信,她往日的许诺不说是严格践行,至少也是弃之脑后。
现在看来,如果当初宋美龄早点出马,为张与蒋之间做缓冲,可能西安事变根本就不会发生。
《西安事变忏悔录》里,张学良曾亲口表示,若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在西安,自己不一定会把兵谏作为首选方案。
张学良
而当时西安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宋美龄敢直接拍胸脯保证只要她去和张学良当面谈,话一说开,能有什么矛盾全都可以解开,一定能让张学良迷途知返,靠的就是两人过往友谊带来的底气。
两人心知肚明彼此的友谊深厚,也正因这份感情深,所以伤得重。
这不仅是宋美龄政治人格上的言而无信,也是她私人友情上的背信弃义,理亏至此,也难怪她日后对此一再表示愧疚。
当然,当时已经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宋美龄,到底有多少是真愧疚,有多少是安抚怀柔的政治手段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
张学良晚年
但无论如何,被拘禁一生的少帅也曾感叹“一生中有两位女性对我恩同再造,一是赵一荻,一是宋美龄”。
这份歉意至少也是切切实实地传达到了。
长兄不再宋美龄比哥哥宋子文小三岁,自幼宋美龄便喜欢粘着哥哥,后来一同到美国留学多年,生活上和感情上都极其依赖他。
1913年,宋庆龄毕业回国,没了姐姐照顾的宋美龄直接转学到了哈佛附近,只为离哥哥再近一点,甚至于后来再回到中国前,她在美国学校填家庭关系表时,在监护人一栏始终填的是宋子文的名字。
宋子文
一些公布的上世纪早期的宋美龄写给哥哥的信件里,常有不少温暖的问候和撒娇,流露出的兄妹情颇为令人感慨。
在给闺蜜的信中,错失爱情的宋美龄常常哀叹这世上一个好男人都没有,但一般都会笔锋一转,对朋友夸起她那“天底下最好的哥哥”。
但两人的关系,在走上“巅峰”后,嫌隙日渐加深。
坐在“国母”的位子上,宋美龄常常难以调和兄长和丈夫之间的矛盾,毕竟这二者非是“亲戚”实是“君臣”,在孔宋争权时,她又得充当和稀泥的角色,这对他和宋子文的关系影响相当地大。
宋子文和宋美龄
到了1944年,两人的兄妹之情可以几乎可以说是分毫不剩了,宋子文就连私下的书信,都要称呼宋美龄为“蒋夫人”、“总统太太”云云,全然不见往日对小妹的关心。
甚至宋子文曾公开大骂美龄对他是“必欲摧残而后快”,对友人诉苦哪有什么妹妹妹夫,只有想要他命的吸血鬼,无不表露出彻底的寒心与敌视。
而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揪心于党内派系林立,他大权分散,也为了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于是将“党国败亡之根本”归结于“勋戚贵族”,开始了他的清洗计划,首当其冲的就是宋子文、孔祥熙与陈立夫。
1945年宋子文于美国三藩市
为了躲避这一清算,宋子文自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时就直接飞去了美国,而未前往台湾,并屡次拒绝蒋介石的召唤,但他的逃避策略解决不了宋家在国民党权力层日薄西山的问题。
最终“四大家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彻底失势,宋子文本人被撤销党籍,权钱皆失的他对宋美龄“不帮助”的选择有多愤怒可想而知。
当然,现在的我们通过蒋介石日记和台湾省方面公开的部分档案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宋美龄在那段时期一直在极力为宋子文开脱,试图劝蒋介石手下留情,为哥哥保留一些体面,但最终她的美言没有派上任何用场。
宋美龄和蒋介石
对于兄长的遭遇,宋美龄非常痛心,非常愧疚,但也无能为力。
1953年,宋美龄劝说蒋介石,提出让她去斡旋宋家内部,让宋家彻底退出核心权力层,求蒋介石不要“赶尽杀绝”。
除此之外,她还找了很多角度试图说服蒋介石,包括“不能中了共产党的离间计”、“太过着急清算过去的功臣会寒了别人的心”等等。
可蒋介石决心已定,泰山不易,她的一切努力终究徒劳,这让宋美龄至死都耿耿于怀,也深觉对不起宋子文。
宋子文
这对兄妹的关系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缓和,宋美龄不断去信与宋子文述说血浓于水,亲情不变,想修复彼此的感情,宋子文也渐渐缓和了态度。
但蒋介石却不怎么解风情,1963年宋子文终于放下了一些往事,应邀前往了台湾,但蒋介石却并没有给他多好的脸色,按他对自己的美国友人的说法,蒋介石依然痛恨他,只是觉得他和美国关系匪浅,想通过他试探美国态度。
这种冰冷的态度让宋子文余生依旧拒绝正面与蒋介石夫妇或与妹妹单独和解,直到多年后他的女儿宋琼颐回到中国,说出父亲晚年其实原谅了宋美龄,时常念叨着小妹,宋美龄才知道哥哥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
宋琼颐
桑田沧海本文并未重点谈及蒋介石,但是处处都有蒋介石的影子。
如前文所言,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是纯正的政治婚姻,如宋美龄当初的誓言那般“绝不会为了爱情结婚”,就连宋庆龄都在好几次采访中直言,妹妹的婚姻主要是出于政治利益。
但这并不代表蒋宋二人就没有真感情,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像是政治盟友般在相互依靠,但在最艰难的时期宋美龄都在为丈夫的事业奔走,若说毫无感情就太过偏颇了。
宋美龄和蒋介石
有人觉得宋美龄会因为没能与蒋介石生下孩子会觉得对不起他,说实话,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宋美龄的一生,很难想象这个堪称蒋介石最大政治后盾的女人,这个在美国一度叱咤风云的女人会因为这种事耿耿于怀。
对蒋介石,她已经做到了极致,极致地支持丈夫的事业,若这还要说声对不起,怕是一生都没多少信用和节操的蒋委员长在下面都得喊两声“使不得”!
最终,在2003年,告别了所有故人,106岁的宋美龄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在那最后几天里,她曾不顾劝阻,执意要人推她去纽约的芬克里夫墓地看看。
宋美龄
那里埋葬着她的亲人,许多的亲人。
最终她抚摸宋子文的墓碑,据仆人回忆她面容极其憔悴悲苦,喃喃自语着什么,感叹曾盛极一时的宋家最终纷纷客死他乡,欲哭却无泪。
或许在这时,她回望过去,反而不会再被往日恩怨,为特定的几个人,几个遗憾所牵绊,真情流露的,是对自己一生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