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傅作义病逝当晚,邓颖超连夜叮嘱其妻刘芸生:不要搬家

小筱文史 2025-01-22 15:55:51

1974年7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逝世了。

傅作义的妻子刘芸生,年纪已经很大了。在给傅作义整理遗容的时候,她就已经盘算着要怎么离开北京,回自己老家去生活了。

周总理知道这个消息后,急忙派邓颖超女士过来,劝她留下。

多亏了组织的帮忙,刘芸生这才最后拿定主意在北京生活。要是没有组织的帮助,傅作义去世之后,刘芸生的生活,恐怕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 毅然而作,民族大义】

傅作义生于1895年,他年轻时受到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毫不犹豫地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浪潮之中。

傅作义年轻时就既勇敢又机警,在军队里很早就有了些名望。南征北战之后,他的级别不断提高,到了抗日时期,就已经战功卓著成为将军了。

傅作义当初参加革命时,进的是国民革命军。这样一来,在国共十年对峙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他也跟咱们党的部队有过交战。

可是,就和国军里的许多仁人志士相同,当他们发觉只有共产党才代表着中国人民最广大的利益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弃暗投明。

1948年的时候,国共内战已经快结束了,共产党就像有着压倒性的力量一样占据着优势,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上空弥漫着战火硝烟。

国民党的军队在华北的防线一个劲儿地往后退,北平也到了历史的岔路口。要么,就像以前改朝换代似的,再被战火蹂躏一遍;要么就顺着历史的大势,跳出这种朝代更替的循环。

我们对群众史观和人民史观坚信不疑,非常笃定地相信,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不过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个人的抉择也许能给历史的滚滚洪流开辟出一条近路,这样时代的车轮不用碾死太多人,就能驶向光明的那一头。

傅作义在国民党阵营里,那可是地位高、权力大。当时,他是北平守军的将领,就在这儿驻守着。

他心里满是矛盾与挣扎。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着忠于国家的使命感。可他也是个中国人,就忍不住琢磨,国家到底是什么,国民党能代表国家吗?

他心里明白,得赶紧做决定了,解放军都已经准备好要行动了,北平可不能再等了。

傅作义让邓宝珊代表他和我党代表聂荣臻、罗荣桓等人进行谈判。

经过好一番艰难的谈判,两边最后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傅作义就在协议上把自己名字给签了,这么着就成功避免成为“历史的罪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城门慢慢开启,解放军的队伍毫无阻碍地进了城。

傅作义手底下的国军,按照事先说好的,在25日就全都撤出市区,去接受解放军的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可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时刻!平津战役就这么没打起来、没硝烟地结束了,这可避免了好多人遭殃,也算是成就了民族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为了褒奖傅作义的民族大义,奖励他保护人民群众所做的贡献,专门任命他为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部长。

从那以后,他就把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水利建设事业,为新中国的繁荣发展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1974年之前,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上交家产】

傅作义建国后当上了水利部长,他可没有就这么享清福,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新的时代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57年的时候,新中国在建设方面还有好多不完善之处,国计民生相关的水利工程那可更得谨慎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就在这个时候,傅作义到山西去视察工作了。

傅作义常年征战,身体落下了病根。在这次视察途中,他突然胸口一紧,然后就倒下了。

傅作义心脏病发作了,周围的人哪敢耽搁,赶忙把他送去山西的医院。

这事儿传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就知晓了。总理特别焦急,山西那边的医疗资源有限,傅作义的状况又很紧急,可不能耽搁了。

赶忙就吩咐赶快派北京的医生,坐飞机去山西。简单处理了一下后,医生觉得情况不妙,得马上回北京治疗。

傅作义这次到山西视察工作,那可是命悬一线,不过好在有北京方面的支援,最后有惊无险。

傅作义在这件事之后就回北京疗养了,因为医务人员说,他不能再坚持高强度工作和劳累了。

周总理到疗养院探望傅作义,还跟他说,好好疗养就行,工作上的事儿不用操心。

不过,傅作义在后面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还说,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不轻易说要退休,自己又怎么能去享清福?

傅作义有着这样光辉的形象,这让他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起来,可同时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傅作义这人精神特别好,这很值得称赞。不过,他成年累月地工作,身体实在吃不消了。1972年的时候,他的心脏毛病已经非常严重了,到了这个地步,傅作义想坚持也坚持不了,只能因为生病而辞去职务。

傅作义退休了,周总理也松了口气,这位不辞辛劳的老同志终于能踏实休息了。哪知道,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收到了一封信,信的署名明晃晃地写着三个大字——傅作义。

有一封信,可把国家总理给感动坏了。信里傅作义说,他想把自己的财产全都交出来,还希望总理能代表国家收下。

周总理眼睛湿润了,他心里清楚,人不会平白无故做出这样的交代。自己能看到这封信,实际上也就表明,傅作义自己已经察觉到死期快到了。

周总理一方面为这位用自身行动保卫了北平的老同志即将离开而难过,另一方面也对他生出了不少敬佩之情。为啥?因为不久前傅作义就已经把自己在北京的一处宅子交上去了。

周恩来总理答复说,傅作义的财产,愿意接收,将其归入国库。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就算是十个水利部长的财产,那也不算啥大数目。可这里头的每一分钱,那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情谊换来的。

周总理的预感没错,1974年的时候,傅作义的病情那是一个劲儿地恶化,根本没法治了。到了7月,傅作义就去世了。

傅作义的身后事由他的妻子刘芸生来负责处理。

简单的葬礼结束后,刘芸生回了家,偷偷地开始收拾行李,把房子里的东西全清空了。她不是不想待在这个和丈夫相伴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而是这是丈夫生前“最后的叮嘱”……

傅作义在弥留之际,交代说要让刘芸生在他去世后搬离北京。这是为啥?傅作义为啥会留下这么奇怪的话?北京难道有啥待不得的地方吗?

【 周总理的保护】

周总理很快就听到刘芸生在收拾东西的消息了。

总理把邓颖超找了来,一同商量这件事。

总理明白刘芸生的后顾之忧。

那时候正是国家内乱、动荡不安的时候,国家机关没法正常运转,公职人员和他们家属的人身安全都没保障。

傅作义就是怕这个,所以才让妻子刘芸生在自己离世后从北京搬走。

周总理觉得傅作义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对这样深明大义的人,咱们就得负责保护好他的家属,绝不能让别人乱来。邓颖超也特别赞成这一点,马上就坐车去傅作义的宅院里了。

刘芸生正盘算着啥时候走,是走陆路还是水路,这时候,传来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哟,是邓颖超。

邓颖超真诚地表示,希望刘芸生能留在北京。

刘芸生满脸都是愁容,邓颖超一看就明白,总理猜的,多半是对的。

她把总理的话拿了出来,安慰着说:“刘芸生同志,周总理让我过来,给你保证,组织肯定会全力以赴保证你能正常生活,不会有人来打扰你的。”

听到周总理的名字,又有组织给的保证,刘芸生心里舒坦了一些。

当时,傅作义给周总理写了封信,之后总理就派人把他的所有财产都收归国库了。刘芸生年纪大了,干不了生产劳动的活儿了。周总理和他的夫人邓颖超就把这个事儿向有关方面反映了。

周总理一开始就给刘芸生争取到了每个月48元的补贴。

后来,邓颖超女士去探访的时候,知道了刘芸生的家庭状况还有生活压力。然后她就跟有关部门商量了一下,把补贴的钱提高到每个月100元。之前那几个月的补贴也一块儿给补上了。

多亏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再加上组织上的帮忙,刘芸生才得以在北京继续生活下去。

动乱过去后,中国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可刘芸生,就在北京的那间小平房里,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

2016年,这是咱们都很熟悉的年份。6月3日那天,刘芸生老奶奶迎来了自己的106岁生日。好多水利部的老战友都来给她祝寿,水利部老干局局长凌先有也在其中。

说是大寿,可实际上没什么排场。原本有关部门想借着给傅作义部长开纪念会的由头,一块儿给刘芸生贺寿,可一直保持朴素习惯的刘芸生给拒绝了。

刘芸生老奶奶面对着众多前来祝寿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别老记着我的生日,得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

2016年8月10日,刘芸生老奶奶逝世了,她活了106岁。

0 阅读:27
小筱文史

小筱文史

小筱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