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李富春病逝,蔡畅坚决不许女儿送葬,聂帅出面劝说都没用

小筱文史 2025-01-22 16:01:10

“我真就跟个孤儿似的。”每次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李特特都会这么跟身边的人说。

李富春和蔡畅就只有李特特这么一个女儿。李特特小时候的经历和普通人家孩子可不一样,她爸妈老是忙着干革命的事儿,所以李特特打小就跟着外婆葛健豪生活。

在她心里,奶奶的分量可比她爸妈加起来都重。李特特和她妈妈关系就不咋好,后来发生了些事儿,这母女俩干脆就跟陌生人似的了。

1975年李富春去世了,李特特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想给父亲送丧,可她妈妈不同意。就连聂帅来劝,也没法改变蔡畅的想法。

蔡畅为啥要阻拦女儿来送丧?蔡畅是不是有啥难言之隐?

【聚少离多】

1924年,李特特在法国巴黎出生。她的名字是外婆葛健豪取的,叫“特特”,这名字正是源于她母亲蔡畅的法文名字。

提到这位外婆葛健豪,她的经历可不普通。1919年的时候,葛健豪都年过半百了,还跟子女一块儿到法国去留学。就这事儿,大家都管她叫二十世纪的“惊人妇人”。

葛健豪成长在封建年代,可她思想特别开明。在她的坚持下,子女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她自己更是在54岁时和儿女一起登上了去法国留学的邮轮。

毕竟在国外,李富春和蔡畅还有别的事要忙,这样一来,照顾李特特这个重担就落在外婆葛健豪身上。

没过多长时间,组织那边就下达了新指示,得从这批在法国的留学生里抽出一部分人去苏联学习。

听到这个消息后,葛健豪就对女婿李富春说:“特特留在这儿只会增添负担,不如我把她带回国。”

在李富春点头同意之后,才8个月大的李特特就跟着外婆走上了回家的路。

虽然父母没在身边陪着,但慈祥的外婆给了李特特超多的关爱。祖孙俩回国以后,葛健豪就老是把李特特带在身旁,俩人整天形影不离的。

葛健豪开办女子学校还当了校长,可她都没找人来照看李特特。李特特跟外婆一天天相处下来,从葛健豪身上学到了好多好品质。

李特特从外婆那儿得到的最宝贵财富,就是独立自主和坚强不屈。

直到1926年,在李特特出生的同年,她的父亲才姗姗来迟。借着给父亲祝寿的机会,李富春还抽空去拜访了自己的岳母葛健豪。

这是自法国分别之后,李富春头一回见到自家女儿。瞅着眼前的男人,李特特觉得又陌生又熟悉。

看到女儿的反应,李富春心里一阵酸楚,可他有非走不可的原因。为了弥补心里的愧疚,李富春专门带着女儿到公园玩,还拍了她的照片。

李富春跟岳母和女儿告别之后,就又走上革命的道路了。蔡畅,也从丈夫那儿知道了女儿的情况。

这家人聚少离多,马上就能团聚了,可这次团聚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形同路人】

李富春两口子成天为革命忙个不停,想找个机会歇一歇都难。

葛健豪心里很明白,所以回国后好长一段时间,她都没带着李特特去找爸爸妈妈。哪怕李特特哭着要找爸妈,葛健豪也总是把她搂在怀里,哄她平复情绪。

后来局势慢慢稳当些了,葛健豪就带着李特特到父母那儿去了。可蔡畅和李特特久别之后再见面,这母女俩的关系却有了隔阂。

蔡畅多年没见着女儿了,一看到,激动得一下子就冲了过去,紧紧抱住李特特。可李特特,被这么一抱,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喊着要找外婆。

晚上休息的时候,葛健豪专门把李特特留在父母的房里。不过这一举动让李特特觉得特别不自在,虽然有父母陪着自己,可李特特就是不想呆在这儿。

李特特想跟外婆在一起,蔡畅知道后特别生气,就把李特特关在屋子里,不让她去找外婆。李特特没办法,只能接受,可嘴里一直嘟囔着“坏妈妈”。

后来,葛健豪的身体慢慢就有毛病了,这样一来,李特特就又回到父母身边去了。

虽然有父母陪着,可李特特没感觉到多少温暖。李富春两口子老是忙着工作,天还没亮就出门了。

蔡畅为了李特特的安全,每次出门的时候,经常把她锁在阁楼里。

李特特在外面的时候,蔡畅竟然要求她别用自己的名字,有时候甚至还要求她把自己的姓氏改掉。

李特特对这些行为特别不理解,老是抬起头来问为啥会这样。可蔡畅,老是板着脸说:“别问那么多,听话照做就行了。”

小李特特年纪小,不知道,她妈妈这么做就是为了保护她。她不理解蔡畅的良苦用心,那母女俩的关系肯定就没那么亲近。

往后的日子里,革命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了。1931年的时候,上海到处都被恐怖的氛围笼罩着。为了安全,组织安排李富春夫妇转移到江西去继续工作。

而李特特又一次和父母分开了,在这期间,李特特连一封父母的信都收不到,这刚刚团聚的一家人就这么断了联系,长达七年都没消息。

一直到1938年的时候,为了能保护好革命同志的子女,中央做出决定,把这群孩子送到苏联去,李特特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虽然人在外地,可李特特心里明镜似的,爸妈正在做一件大事。她打小就很乖巧懂事,明白自己只有待在这儿,爸妈才会放心。

蔡畅和李特特是母子关系。蔡畅在苏联学习到第七个年头的时候,这母子俩才又见面。1947年的时候,蔡畅他们带着组织交代的任务到捷克斯洛伐克去开会了。

巧得很,他们的车队刚好路过莫斯科。蔡畅想到女儿一直在苏联留学,就打算在这儿和李特特简单见个面。

听到母亲要来的消息,李特特兴奋极了,一下子就冲了出来。可母亲的态度特别冷淡,原本母女相见该有的那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并没有出现。

母亲蔡畅把自己晾在一边,光顾着和同事聊天去了。一直到车队都快开走了,李特特才得着机会和母亲说上话。

而李特特一开口,第一句话就把蔡畅惊得愣在原地:“妈妈,你对我好冷淡,是不是不喜欢我?”

女儿的话一入耳,蔡畅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她伸手抹了抹女儿脸上的泪,说道。

咱们相处的机会可能太少了,互相都不太了解,可我心里是爱你的。那些婆婆妈妈的想法我早就没有了,等全中国都解放了,咱们就能团聚了,你那些要求也都能实现的。

母亲的话就像定海神针,把李特特的情绪稳住了。虽然她和母亲没有变得更亲近,可心里有了坚持下去的劲儿。

【冰释前嫌】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特特没回国,可她心里激动得很,她也很明白,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就快到。

可是李特特不知道的是,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的那种日子并没有到来。

1952年,李特特完成学业后,就兴冲冲地往家赶。那时蔡畅已经当上了妇联主席,还到中南海办公去了。

李特特这孩子特别好动,一有空闲就到处溜达,心里就盼着能跟母亲亲近亲近。李特特老是像个充满好奇的小娃娃一样,问这问那的。可蔡畅,一脸严肃地说:“不该打听的事儿就别问。”

李特特,她对和父母有关的所有事儿都特别想知道。不过,他们家可不是普通人家,平常也能见到不少文件。

父亲的书房对李特特来说就是禁地。母亲出门的时候,总是反复告诫她,不许进父亲的书房,家里的文件也不能乱翻。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儿,让李特特和蔡畅之间的关系冷到了极点。

1974年,李富春生病住院了,检查结果出来后,李特特都没法看。她的父亲得了肺癌,心脏都受到牵连了。

看着眼前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李特特怎么也没法把他和自己记忆里的父亲联系起来。可更要命的还在后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李富春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

这时候,离他住进医院还不到一年。可李特特不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儿,会让她更接受不了。

“我可是爸爸唯一的女儿,为啥不让我参加他的追悼会?”李特特满脸诧异,望着母亲说道。但蔡畅的态度很坚决,不容商量,结果母女俩闹得很不愉快,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后来聂荣臻元帅知道了这件事,聂帅也主动想帮李特特摆脱困境,可没料到也被拒绝了。

后来,李特特也懂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退休了以后,李特特就打算换一种方式把父母的精神传承下去,啥方式?就是搞慈善事业呗。

李特特也常常出现在贫困山村里,看到自己给村子带来的改变,李特特欣慰地笑了。

0 阅读:21
小筱文史

小筱文史

小筱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