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割肾后表现反常,有人建议换将老蒋不听,果然葬送55万大军

东效聊历史 2023-06-07 10:21:01

杜聿明的指挥水平,以1946年3月16日手术切割掉左肾为分水岭,此前可谓神将一员,指挥作战无往不胜,觑日寇若无物,夺战东北大战林彪同样势如破竹。

而自割肾之后,似乎如江郎失笔,再不复此前的功力,对战林彪屡屡失利。

难道说肾脏也影响到人的智力水平?从医学生理学上看自然大谬非常,那么杜聿明将军出现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一、戴笠夜访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中最优秀的。早期起点没有黄埔一哥关麟征强大,一直给关大哥当副手当了好多年。

全面抗战中指挥第五军才算真正崛起,无论国内还是远征缅甸,军事成就都非常惊艳,所以到抗战胜利后,地位稳步直上,已隐然能和胡宗南、汤恩伯等大佬一较高下,在云南担任保安司令长官。若不是收拾龙云事情闹出丑闻,杜聿明几乎可以在抗战刚结束时,就能成为军政一把抓的方面大员了。

蒋介石当时还算讲究,知道杜聿明收拾云南龙云是替自己背锅,在撤掉他云南保安司令长官不久,就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让他率军去抢占东三省。

杜聿明起初打的很顺,因为我军从山东、江苏、河北等地派往东北的主力部队没有充分形成合力,部队比较散乱,杜聿明得以指挥仅3个军的兵力一路狂扫,占领了山海关、沈阳、锦州、四平等地。

那时杜聿明的判断力与指挥水平非常在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全不似后来在大决战中一副昏昏愦愦不知所为的样子。

转折点就是他住院做手术。

1946年1月,杜聿明因连月操劳,动辄到一线直接指挥战斗,导致肾上旧病发作,不得不住进锦州医院。

锦州检查发现是肾结核,只有北平医院能治,杜聿明不得不飞赴北平。起初打算采取保守治疗,因为东北战事不容有失,他不愿因为治病而被蒋介石另委他人担任东北保安司令。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突然戴笠到医院来看望他。

戴笠来时正值深夜,杜聿明十分惊讶。戴笠手眼通天,虽然论黄埔名义是杜聿明的后辈,杜却对戴笠尊敬有加,在重庆、南京时,都是主动去看望戴,而戴绝无主动看过杜。

戴笠一来,满口问的都是病情如何,何时动手术。

杜聿明也是乖觉之人,戴笠这次来,其实是替蒋介石询问他还能不能继续指挥东北战事。

杜聿明本有心多住一段时间院,如果保守治疗能减缓便可立即重返东北。但戴笠这么一问,杜聿明紧张地连忙表示,将尽快做手术,两周就可出院,并保证早日返回前线。

戴笠问主刀的医生是谁,杜聿明说是北平有名的专家谢元甫,戴问此人多大年纪,杜说六十多岁。戴笠说这么大年纪,会不会精力不济。杜聿明吓得连忙表示没有问题。

戴笠连夜去找到谢元甫,当面看了看谢的状况,还算满意,于是同意杜聿明次日动手术。

3月16日成功实施了手术,杜聿明被切除掉左肾,身体状况恢复了些。但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杜聿明的指挥水平,居然因为这场微不足道的小手术而走了下坡路。

二、十万斤枷锁

杜聿明出院后不久返回沈阳重新指挥。

刚一去就感到十分紧张。原来在他住院期间,蒋介石派参谋次长范汉杰到东北辅助指挥。

杜聿明紧张什么呢?起初他住院时,曾连续向蒋介石保荐郑洞国暂时代理东北指挥官之职。郑洞国也是黄埔一期,与杜聿明长期合作,关系非常好。郑洞国将军私德亦十分高尚,不是钻营投机之辈。有他在,杜聿明不愁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职权旁落。

蒋介石并没有信守诺言,杜聿明离开东北不到一个月,范汉杰就被派去东北,名义上是辅助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指挥作战,实际上是在东北系统里掺沙子。因为范汉杰也是黄埔一期,名望、战功、资历与杜聿明、郑洞国伯仲相亚。

杜聿明如梦初醒,老蒋对他的信任不过尔尔,他搞分而治之那一套,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会忘。

杜聿明性格并不十分强横与固执,很快便接受了现状,自己说服自己,范汉杰也不是营蝇狗苟之辈,如果能和衷共济,一起把东北的大事办好,那也不错。

只是他没有想到,蒋介石对东北人事的干预,才刚刚开始。

先是熊式辉出了问题。熊式辉也是老资格,到东北之初与杜聿明合作倒也融洽,熊式辉只管政府,军事上都托付给杜聿明。故而东北指挥权高度集中,作战行动比较顺利。

杜聿明住院时,熊式辉受蒋介石掺沙子的影响,也开始抓军权管指挥。杜聿明返沈阳后,发现一切都在微妙地变化。他策划进攻本溪,与熊竟然发生严重分歧,吵了一场,杜聿明不得不瞒着熊式辉动兵。本溪之战国军虽然获胜,但东北高层就此产生重大裂痕。杜聿明更加意识到老资格在国民党内意味着什么,不由压力倍增。

接着,杜聿明又与麾下的军长们产生了裂痕。杜聿明起初只有三个军的兵力,住院期间郑洞国再三向南京请命,说兵力不足,老蒋也意识到东北仅靠现有三个军绝对无法有力掌控,于是又派了五个军到东北。

别的军还罢,孙立人的新一军是个大麻烦。孙立人不是黄埔出身,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留的学,带兵打仗风格与黄埔系将领格格不入。打长春时,杜聿明开出一百万东北流通券的赏格,新一军和新六军谁先打进长春就给谁。

孙立人大闹一场,说新六军地近长春,杜聿明行事不公,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偏袒廖耀湘,拒绝出兵。杜聿明百般劝诱也不奏效,只好越级指挥,把孙立手下的一个师调出来临时让廖耀湘指挥。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杜孙矛盾进一步扩大,令杜不胜其烦。

不久,东北我军执行南攻北守的策略,在辽南海城发动进攻。海城国军184师师长潘朔端连连告急,杜聿明命令孙立人从四平驰援。孙立人拖拖拉拉就是不动,官司打到正在沈阳督战的蒋介石。蒋却慢悠悠地说,孙立人刚打了长春,可以就地休整三天再说。

结果拖来拖去,184师支撑不住,发动起义。

蒋介石谁也不怪,施施然飞离北平。杜聿明气得干瞪眼,经人提醒才明白,蒋介石这么做的目的有二:

其一,184师是滇系部队六十军的,打掉就打掉,这叫借刀杀人,肃清异己,叫龙云、卢汉他们彻底没本钱。

其二,孙立人在美国有一定人气,蒋正寄希望于美国人支持他打内战,纵容孙立人,就是在向美国人示好。

杜聿明寒心无比。

更严重的是军事指导方针的严重混乱。杜聿明打下长春后,为扩大政治上的影响,刻意宣传克复长春的所谓大胜。蒋介石却信以为真,下令国军主力越过松花江追击,彻底消灭共军。

孙立人一听立即率军渡江,要攻打哈尔滨。杜聿明好说歹说才把新一军叫回来,几乎酿成重大损失。

蒋介石在地图上察看东北情况,发现中长路与一条公路有一个交叉点,叫拉法,当即直接命令夺占此地,说什么兵家必争之地。岂知拉法位于松花江东岸,左右没有坚城互为依托,这样一个孤立的据点不宜据守。

杜聿明有心反对,奈何蒋的命令已经越级下达到新六军,廖虽知此事不妥,但也不敢违抗,只好派一个团过江驻守。对面解放军指挥员眼光何等狠辣,发现肥肉送上门来,当即派兵包围将其歼灭。

老蒋瞎指挥,熊、范等人在旁监视,下面的军长们各怀鬼胎,杜聿明再难恢复住院前那种如臂使指的绝对控制力。他的军事意图也再难实现,大量精力消耗在协理内部关系上,头上如同顶着十万斤枷锁。再加上手术后没有完全恢复,精力不敷所用,还怎能恢复旧日国军第一神将的指挥水平呢?

三、杜聿明退出东北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蒋介石没有胡乱掺沙子搞分而治之,杜聿明就能巩固国军在东北的优势吗?

这件事要辩证地看。从大面上看,蒋介石不得人心,早晚要败,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杜聿明的策略确实是国府的最优解。

杜氏策略的核心有这么几条:

第一,尽可能快地攻城夺地,控制东北工业区,和大量人口,压缩中共军队生存空间。

第二,认清兵力不足的本质,适可而止,占领松花江以南,与中共隔江对峙,然后理民政,搞发展。

第三,南攻北守,必须肃清中共在南满的力量。

可以说,这几条与中共高层的认知基本一致。只不过我党除了有一个林彪会打仗,还有一大批优秀的理民理政人才,像陈云、李富春、高大麻子等人。一边打仗,一边有人发展农村,建立广泛而坚实的县乡政权,为东北我军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杜聿明如果能得到熊式辉的充分支持,利用东北军旧部和旧干部,把已占领的辽吉二省大部分城市稳固好,其实力也会缓慢但坚定地扩充起来。这样一来,隔江对峙的局面就会成为东北几年内的定局,林彪再能打,也不会迅速发起反攻。

但这一切策略,都被蒋介石的掺沙子搞坏了,杜聿明有心无力,施展浑身解数也只能确保现有盘子不翻。但单纯军事路线,又怎能挡得住人民战争的威力呢。

所以说,表面上看,杜聿明自做手术后,确实变呆了变笨了,不会打仗了,被林彪制的缚手缚脚。后来不得不托病请辞,黯然离开了东北。坊间一度有人猜测议论,说是不是北平医院有共军卧底,给杜聿明打麻药过多,导致麻坏了脑子。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蒋介石对这一切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并不敢公开点破。何者?这是他的驭下之术,戳穿了,以后还怎么驾驭手下?

为了维持他的驭人术,在有人建议赶紧换掉杜聿明的情况下,蒋介石仍然不愿及时换将,最终形成一个怪局:蒋在顶端明知局势大坏而不敢轻易换将,怕惹得天下物议,说他对心腹大将都不彻底信任。杜聿明在局中,虽有擎天架海的本事,却陷入人事关系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众多东北国军更是不知错在何处,可怜55万大军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打下去,等到不得不换将让陈诚来指挥时,更是局势彻底逆转,纵使韩信复生、白起再世,诸葛亮重生、李药师复现,也无法挽回,55万大军化为乌有。

弄成这样,老蒋又能怪谁呢?

0 阅读:292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