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猛烈革命后慈以济世,救助上千抗日川军家属,却仍遭敌毒手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12-25 13:19:51

王干青,1890年出生,原名王世祯,四川绵竹五福乡人。

王干青幼年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祖家。他启蒙于高华院私塾,1906年应县童生试,次年考入傅春吾创办的绵竹第一师范学堂。1908年,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预科。

该校是川中革命党人聚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少从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在此执教,大讲救国图强的道理,一些革命进步书刊,如邹容的《革命军》、吴玉章办的《新四川》、梁启超的《新民丛刊》和《饮冰室文集》等,在同学中广泛传阅。薰。王干青深受影响,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

1912年暑假,王干青回县组织“青年体育社”,团结300余人参加社会活动。时黄舒云任绵竹知县,与地方劣绅不合。因逢久旱无雨,豪绅怂恿人员蜂拥聚哄县衙,黄顺从民意设坛求雨。但受豪绅的煽动,乡民哄乱不止。黄下令鸣枪警告,不意一子弹回落碰伤农民,劣绅控告到省,黄被撤职监禁。

王干青闻讯探监慰问。开庭时,王正辞严,将诬告罪行一一指明,结果黄被当场释放,四名诬告者反坐收监。黄十分感激,并向尹仲锡、赵熙等“五老”游说推荐王,一时王名噪省城。不久,共和党人钟正懋出任通省师范校长,王联合同学抗拒,王被开除。后经尹仲锡等出面始得复学。

1915年,王经尹仲锡推荐,任西城小学校长,后出任古蔺县知事。王到任后整顿吏治,平息匪患,深得人心。1917年被选为四川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因主张拥护广东孙中山先生的护法军政府,为四川官僚所不满而被迫离开省议会。

1920年,王干青在广州敬谒孙中山,返川与郭云楼等人创办“中华革命党”。1922年王担任川军石青阳参赞,讨伐曹锟、吴佩孚。1924年,又随熊克武部赴粤准备参加北伐,不意川军被蒋介石解散,熊克武被扣。王流寓江浙,在上海接受社会主义学说。

1925年返川,提倡劳动,粗衣蔬食,潜心学术。1926年王接受重庆国民党省党部(左派)指示,回绵竹主办党务,党员猛增至万,建立绵竹县党部。同时组织“反英反奉大盟”、“沪汉案后援会”、“学生联合会”等进步团体。

1927年5月,绵竹驻军团长曾起戎唆使地痞捣毁绵竹县党部,王等10余人被押,送绵阳孙震师部,为孙部代参谋长章雨初营救得出。

1927年夏,王干青由张秀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次年受川西特委派遣,回绵竹参与发动农民武装暴动,成立“怒潮分社”、“新生民导社”等中共外围组织,发展党团员,同时在城乡建立“学生联合会”、“工会”、“农民协会”以及“苏红之友社”等革命团体,成立农民武装暴动行动委员会,县委书记黎冠英任军事总指挥,王干青与张民宽任副总指挥。

同年7月4日拂晓,四乡农民武装围攻绵竹县城,因谭尊五告密,诱杀黎冠英、李晏蟠、张民宽等人,导致绵竹“七四”农民武装暴动失败。

王干青被迫退避什邡,仍秘密到绵竹、安县清理、巩固党组织。1929年为避特务追捕,化名潜夫,隐居什邡罗汉寺,与隆觉和尚同住。后转道双流,在彭家场周小楼家办一私塾,与李筱亭一起借教书暂避。

1930年,王干青参加“广汉起义”,失败后去大邑。

1936年,王干青受省赈济委员会尹仲锡的委托,到川北、通、南、巴一带受灾县区放赈,他写诗以“拼将碧血染山河,革命功勤斩伐多”感慨民生疾苦。

1943年,他受成都慈惠堂理事长张澜之聘,出任普济堂堂长及培根火柴厂主任,革除普济堂等机构的积弊,创立新规,加强孤儿文化卫生教育,改善孤老伙食,治愈女婴疥疮,使普济堂、火柴厂的面貌焕然一新。

1944年,普济堂孤老522号(普济堂将孤老按照名牌号数统一管理)傅大全年老体衰卧病在床,在一月内普济堂邀请医生为其诊治六次,傅最终不幸去世。普济堂的住堂史干事向王干青汇报,王干青立即通知逝者亲戚郑传氏为其送终。

按照惯例,普济堂负责出资30大洋约合法币4000余元的丧葬费用。由于傅大全属于孤贫亡故,又额外出资600元的棺板,购置1350元的棺材,120元的棺殓费。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很优厚的丧葬费了。

在担任普济堂堂主期间,王干青分别向职工钟树容、杜泽霖拨付丧葬费。由于杜泽霖原籍西充,将灵柩送回西充路途遥远。除去向其子支付3000元的体恤金外,王干青特别向理事长申请,在普济堂的三圣场为其找了一块坟地,让杜泽霖能够尽快入土为安。

普济堂职工史鸿家境清贫,家中6岁幼子无人照料。王干青了解此情况后,专门向理事长呈请让史鸿幼子就读普济堂下属的幼稚园,为史鸿解决后顾之忧。

为解决职工的就医难题,王干青申请了培根火柴厂6万元医药基金,这笔资金由职工福利委员会统一管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笔资金让更多的职工看得起病,寄托着他对“病有所医”的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340万川军出川抗战。四川将士在前线浴血沙场,普济堂在后方大力支援,王干青号召普济堂优待出征军人家属。在原来八百八十名的名额基础之上,又增加男女共一百名,专收容出征军属之年老而无依靠者,其条件较收一般孤老为宽。

在1944年的《成都慈惠堂所属普济堂出征军人家属调查表》一文中,一位叫古洪顺的老人,他的儿子古大昌已于五年前在壮丁出川中出征湖北。幸而他进入普济堂,在王干青等人的照顾下得以安度晚年。

这份普济堂出征调查表中,大多数是送子出征湖北。调查表中,还特别注明一栏“没有证件确系抗属应请宽待者”,由此可见王干青对抗战军属的尊重。

王干青在担任普济堂堂主期间,为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安排多名中共党员和民盟盟员到普济堂和火柴厂工作。然而长年累月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党组织领导同志曾建议他辞去培根火柴厂的职务,离开成都。但他仍然坚守岗位。他说:“我近年都是办慈善事业,不用惧怕。”他心系慈惠堂数千个鳏寡孤独、老弱病残。

1949年11月9日,在成都即将解放之时,特务们手持四川省府主席王陵基的名片,前来住处“请”他去省府说话。王干青明知对方存心险恶,仍大义凛然,从容出门。1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血腥的反革命大屠杀,王干青英勇就义于成都外西十二桥。

长夜漫漫,他为救助成都人民而来,黎明之前,又为解放成都人民而去。今天成都已成为友善之城尚善之都,这座城市业已延续了他的精神。

0 阅读:16
晚上回忆这百年

晚上回忆这百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