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东乡县上)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王安石像
王安石曾出任宰相,主导推动“熙宁变法”,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改革家,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以罢相为界,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鲜明,多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万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评价,抒发自己的新见解,直接为改革摇旗呐喊。
王安石罢相之后,隐居江宁,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主要创作写景诗和咏物诗,艺术表现臻于圆熟,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称为“荆公体”。“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王安石有一个很著名的炼字典故。罢相之后,王安石于第二年春天,由汴京回南京看望妻儿,乘船要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王安石触景生情,提笔写下《泊船瓜洲》一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图片来源网络)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缺乏诗意,思索之后,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细想一下,“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最后他就走到船头,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显出无限生机。王安石精神一爽,终于找到了那个字——“绿”!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泊船瓜洲》也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
王安石还有一个“点金成铁”的故事。
南朝诗人王籍有一首诗《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传诵名句,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愈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
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在自己写的《钟山即事》中,袭用了下句,只是觉得王籍写静还不彻底,就加了两个字,变成下面的样子: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图片来源网络)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地环绕流淌,竹林西边的花草于春风中舞弄柔美的姿态。在屋檐下对着钟山坐了整整一天,一声鸟叫都没有听见,真是太幽静了。
“一鸟不鸣山更幽”,引来许多批评和议论。同代诗人黄庭坚就讥笑王安石“此点金成铁手也”,有诗家斥其是“无味死句”,有人作更深的点评,“盖鸟鸣即山不幽,鸟不鸣即山自幽矣!何必言更幽乎?此所以不如南朝之诗为工也。”也有人为王安石辩护,不再详述。
野史中还有这样一个掌故,作者大概想幽王安石一默的。说王安石任宰相时,一位南方文人来拜访,请王安石指点自己的诗。其中有这么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到笑了,月亮怎么会叫呢?黄狗又如何卧到小小的花心上?于是提笔将这两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南方诗人看了修改也笑了笑,一言未发走了。
若干年后,王安石游历南方,偶然得知,在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明月”,叫声婉转;还有一种昆虫,名叫“黄犬”,常常飞舞于花间,这时他恍然明白,当年那个南方诗人所写的“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是多么别具情趣、令人耳目一新啊,而自己修改倒真的“点金成铁”了。
王安石和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坚瓠集》记载,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苏轼读了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接着在王安石诗后续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了二话没说,把苏轼贬到了黄州。到了秋天,看见菊花零落一地,才知道原来黄州的菊花品种是落瓣的,由此明白了王安石贬他到黄州的用意。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在千年历史中毁誉不一,有人甚至斥之为奸臣,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基本上一致称赞的。“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但一直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欧阳修,有一首诗对王安石的诗文做了中肯的评价: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