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第一才女李清照

夏小晋 2023-12-06 18:53:49

李清照像(图片来源网络)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市)人。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名气的作家,深受苏轼所赏识。母亲王氏亦名门出身。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李清照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大约五六岁时,父亲到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作官,李清照随全家一起迁居东京,视野更加开阔,学习之余,跟家人游逛繁华都市,观赏奇巧花灯,还和伙伴们踏青划船。她有一首小词《如梦令》,便是描写这个时期的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图片来源网络)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沉醉在风景中,甚至都忘了回去的路。玩得太尽兴了,回家都晚了,只好赶紧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丛的深处。奋力划呀,划呀。一不小心,惊动了在里面一大群栖息的水鸟。此词语言清秀淡雅,描写静中有动,表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情趣和活泼潇洒的风姿。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大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城出身高官家庭,本人是金石学家。李清照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探讨诗文,乐在其中。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词文为: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被半夜的凉气浸透。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赵明诚接到后,诵读叹赏不已,不甘心在写作上落妻子下风,苦吟数日,写出五十阙词,把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也杂入其中,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有一个雅号为“李三瘦”,并不是说李本人清瘦,而是指她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且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除了《醉花阴》这句“人比黄花瘦”,还有《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和《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图片来源网络)

1127年,金兵大举侵犯南下,李清照夫妇安定优裕的生活被战火击灭,开始了飘泊无定地逃亡生活。南渡之初,行至乌江时,李清照写了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怯战者和投降派的鄙夷和谴责。

第二年,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李清照极为悲痛,生活更加陷于困顿之中。1131年,李清照逃难至绍兴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第二年,再至杭州,改嫁张汝舟,婚姻很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时人感叹“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李清照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诗词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其中最著名的《声声慢》,尤其表现了一个愁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都在动乱中永久失去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让人心中倍觉凄凉、悲戚。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李清照是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在佳作如林的宋词之中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故而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晚年李清照流寓江南,她有一个姓孙的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天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女孩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词无话可说,只有一人咀嚼自己的感爱和凄凉。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