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德国军工业就相当发达,诞生了格鲁森、克虏伯、莱茵金属等一批著名的军火公司。其中,1889年创立的莱茵金属公司,在火炮领域的研制硕果累累,在二战时期之前,该公司设计制造了34型127毫米舰炮,被德国海军定为驱逐舰的标准装备。
单装34型127毫米舰炮正式名称为12.7cmSK C/34,作为大部分德国海军驱逐舰的制式主炮,实际口径为128毫米,身管长度5.76米,按照德式算法为45倍径。该舰炮身管寿命1950发,使用黄铜药筒包装的发射药和楔式炮闩,理论射速为18-20发/分。但是,在实战条件下,受海况和战斗激烈程度等影响,即便是最为熟练地炮组成员也难以达到这个指标,能做到15发/分以上的射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使用的炮弹种类较少,主要有风帽触发榴弹,这种炮弹重28公斤,炮口初速830米/秒,最大射程为17400米,另外还有重27.4公斤的照明弹,炮口初速为650米/秒。34型127毫米舰炮的最大仰角只有30度,而且当时德国海军驱逐舰普遍缺乏对空火控系统,因此虽然配发了定时引信,但是,该型舰炮的防空能力还是几乎没有。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SK C/34型127毫米舰炮问世后,首先在1924型鱼雷艇“豹”和“山猫”两个型号上试验。
在取得了圆满成功后,新型舰炮迅速装备德军战舰。二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使用的4艘1934型、12艘1934A型、6艘1936型、3艘1936B型驱逐舰,它们均配备了34型127毫米舰炮,每艘舰通常配置5门该型号火炮,全部位于中轴线上,采用前2后3布局。每门127舰炮备炮弹120发,总共600发,另外还携载80发照明弹。纳粹德国海军驱逐舰装备的34型127毫米舰炮,还出现过一段插曲。
1938年-1940年,海军为了顺应驱逐舰大型化的趋势,建造了1936型驱逐舰的改型,共8艘,称为1936A型。该型号将排水量由基础性的3415吨提高到3694吨,并且还安装了5门150毫米主炮,其中前主炮是双联装炮塔,可是这种设计在使用中并不理想。
由于双联装炮塔过重,导致舰体在风浪中纵摇严重,造成适航性下降,影响作战能力,于是到1942年,1936A型驱逐舰只好将主炮又改成与其他驱逐舰一样的34型127毫米舰炮。事实证明,军舰主炮大小要和排水量匹配,那种小舰扛大炮的设想是不会成功的。34型127毫米舰炮除了装备驱逐舰外,炮舰格里勒号和炮术训练舰布雷姆斯号,也安装了这款舰炮。
除上述实际配备34型127毫米舰炮的军舰之外,德国海军还计划将此型舰炮用作1938型、1940型驱逐舰以及1940型鱼雷艇的主炮。但是,由于战事吃紧,这几型舰艇均未开工。XI型潜艇还计划安装1门双联装127毫米舰炮,因为盟国飞机对船厂的持续轰炸,也没能实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