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满”字诗词,满满的绮丽,满满的空灵,满满的人生感悟

快乐鉴骚词 2024-05-14 09:22:39

多少年来的诗词阅读,使得我越来越相信这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不,一个十分普通的汉字,“满”,在一个个语言大师的手下,竟能演变成一个个神奇的画面,千百年来,让我们传唱不已。

1.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

向来以为,真正的大师,是能够把普通的字词,变幻成梦幻的句子,而不是不断地堆砌华丽的词藻,那是炫耀他的学识而已。“词帝”李煜就是一个真正的语言大师,他奉献给我们一个一个精品之作,但从来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这首《清平乐》,便是其中的代表: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历朝历代,“悲春伤春”的题材,向来不乏精品。比如,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写过一首“葬花吟”,一直被称为这种题材的精品之作,还被谱成了歌曲。但这首“葬花吟”的不足在于它太过直白,比如,开头就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这种类似于现代流行歌曲式的直白,在文学性上就差了很多。

不信,我们来和这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比较比较就知道。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充满了夸张,但除了夸张,就没了其他。相比较而言,“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就显得十分简朴,但你细品,却不是夸张胜似夸张。“落梅如雪乱”,我们都知道下雪的漫天飞舞情形,就理解了词人在不动声色中,向我们展现了落梅的宏大。一个“乱”字,是落梅乱,更是词人的心乱。这还不够,“拂了一身还满”,梅花落了满满一身,除了继续渲染落梅的宏大,一个“拂”字,表达了词人心痛的感觉;但一个“还满”,让人痛上加痛,这纷纷扬扬的落梅,拂了还满,拂了还满,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这就是语言大师的魅力,他在不动声色中,让人感觉到那彻骨的心痛,不是“葬花吟”中,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的直白能比的。像“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语言固然是动人,但没得细品。

相同的感觉,还有最后一句,“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绵绵,无边无际,就算是游子走得再远,走到天涯海角,还是能看到春草形影相随,还是“更行更远还生”,所以,“离恨”也就在游子身上生了根。

2.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陆龟蒙

说起绮丽,说起梦幻,说起空灵,这首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酒醒》一向稳居榜单中。他用朴素的语言,把春夜的美好,那种我们或多或少感受过的绮丽,那种深藏在我们心底,却无法表达的空灵,永久的表达出来: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那种“满身花影”的绮丽感觉,大家可能或多或少有过体验。但绝大多数人没体验过的是,当你在白天喝醉了酒,一觉睡到晚上醒来,你还不知道一轮明月使得春夜如昼,只是惊奇的看到自己身上满身的花影,这是白天不曾有过的绮丽,让你感觉如在梦中。

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体验,当一个人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在一刹那,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身处何处,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睡梦中。而当你看到“满身花影”时,就如同我小时候从睡梦中醒来,听到一声鸡鸣,就更加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了。

那“满身花影”,就算你是清醒着的时候,也会让人瞬间恍惚,以为自己身处仙境一般,就更不要说酒醉刚醒的人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那明月如同白昼,但又不是那么真切,感觉不像是平时自己熟悉了的环境。而“满身花影”,又是那么旖旎;如果这时候有一位美女来搀扶你,你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句子,“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却能够让人回味无穷!

3.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

当一个人处在黑暗中时,他就特别迫切的寻找光明,这个时候,哪怕是萤火之光,在他眼中也是无比明亮,他就相信毛主席的那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这首《舟夜书所见》,就蕴含了这样的哲理: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月亮被乌云吞没了,四下黑漆漆的,只看到前面有一盏渔灯,一点孤单的光亮,就像萤火虫那一颗小小的光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时候,一阵微微轻风吹过,顿时在水中泛起了一簇一簇的细浪,细浪反射了渔灯的光,顿时散做了一河的亮晶晶,就像是银河里满天的星光一样。

这首诗很有意思,像是特地在解释毛主席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星星之火”,当然是“渔灯”,如果遇到适当的条件,比如,“微微风簇浪”,那顿时就“燎原”成“满河星”了。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而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条件就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从农村包围城市”,就一定能够革命成功!

一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孤光一点萤”,也会在“微微风簇浪”的作用下,“散作满河星”,一个“满”字,代表了诗人成功的喜悦,满满的幸福感!

4.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传统绘画,特别喜欢宏大叙事。中国古代的名画,基本上都是那种宏大叙事风格的。比如,“清明上河图”;比如,“富春山居图”,等等。同样的,中国的诗词也喜欢宏大叙事,比如,杜牧的那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样的诗词实在太多太多。这首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也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宏大叙事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遍山原白满川”,一个“遍”,一个“满”,这是一组全景视图,或者说是航拍镜头。连绵不断的山原,都是一片绿油油。而河流里的水,涨满了整个大河,大河是一片白茫茫,一片水天相接。

一个“满”字,让人想到“水天相接”,无边无际。而水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有了“白满川”,才会有下面的“乡村四月閒人少”,大家才能无休无止的忙农活。

“子规声里雨如烟”,一个“雨如烟”,又形象的刻画了春雨的特点,同样是一个全景视图,显得乡村如梦幻一样美好!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一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宏大的美,是对乡村风光的全景式的描写。其实,“绿遍山原”也可以写成“绿满山原”,只是为了避免重复,才把“满”字改成“遍”,因为如果把“白满川”,改成“白遍川”,就不那么合适了。所以,一个“满”字,特别适合宏大叙事,代表了人们精神的满足感!

5.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辛弃疾

大词人辛弃疾的豪放,就算是放到唐代,也只有诗仙李白可以与之媲美。但诗仙是因快乐迸发出的豪迈,而辛弃疾则是因为悲愤激发出的豪放,这是两者的最大的不同。这首《水调歌头 其一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最能体现辛词的特点: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所谓“满怀冰雪”,唐代伟大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样用冰雪来表达自己的纯洁赤子之心。辛弃疾就豪放得多,那“一天的明月光”,是他唤起的;而他的纯洁赤诚,是明月光照在冰雪上的耀眼的洁白;而且是“满怀”,再也容不下其他任何的杂质。

“浩荡百川流”,再一次展现了辛词的豪放,我们的胸襟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我们的豪饮就算赶不上巨鲸吞海,那也是相差无几;而我们腰间的宝剑已寒光闪闪,照耀清秋。

比起王昌龄的直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辛弃疾则善于用夸张来烘托气氛,不但我是“满怀冰雪”,而且是“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这种夸张,这种烘托,只有诗仙李白可以媲美!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

6.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个人以为,易安居士的婉约,跟小晏或纳兰性德的纯粹婉约不同。李清照是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人,当然是自带一种英姿飒爽的气息。这首《一剪梅》,在婉约中,自带一种豪放,非常特别: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开头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婉约得不能再婉约。

但接着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突然就豪放起来,把目光看向了天空,看向了云海,一排大雁飞过,是谁寄来了锦书吗?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光洒满了整个西楼,一个“满”字,显得西楼空荡荡的,没有人烟,没有人气,只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就一切空荡荡的。

一个“月满西楼”,词人一定是站在楼外看的,看到广阔的天空被月光占满,空荡荡的西楼,也被月光占满。而我的心,却被“闲愁”占满,被“相思”占满。

一个“月满西楼”,既宏大,又形象。表达了词人的“相思”占满了心头,“闲愁”也占满了心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还有比这个“满”字更好的字吗?

7.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

唐代诗人善于利用日常的景象来映射宏大的社会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比如,诗圣杜甫就写过,“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个“落花时节”,既是杜甫重逢李龟年的时间,又暗示大唐这个帝国的衰落时节。这首晚唐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也延续了这样的特点: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特别擅长使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暗示大唐的社会现象。比如,他最有名的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暗示了唐末那种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

在这首《谢亭送别》里,暗示无处不在。

“红叶青山水急流”,“红叶”、“青山”,象征了大唐的美好,大唐的鼎盛,却随着水流激流而去,将一去不复返了。

“日暮酒醒人已远”,暗示,能看到这些危机的人,是酒后清醒的那一些人。

“满天风雨下西楼”,“满天风雨”,当然是暗示唐末那无处不在的危机,那“满天风雨下”的“西楼”,就像危机四伏下的大唐一样,大厦将倾。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风雨”本来就是“满天”的,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加上“满天”二字呢?当然是强化了“风雨”无处不在,风雨飘摇的大唐是无论如何也躲过不过去了。

8.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不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如果不信,请来看看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就算是拿到唐代,那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唐人群贤荟萃,就是没有人能写出这首诗。洞庭湖,在唐代就已经非常有名了,而夜晚醉倒在洞庭湖上,唐代一定已经有人这么干过。只不过,这首诗,却让唐珙这个“妙手偶得之”: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妙手就妙在,他能用非常朴素的字词,谱写出最美的篇章。“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初一看,诗人是在写洞庭湖逐渐进入了深秋,万物也开始失去了活力。但实际上,他是在感叹自己的白发,如同洞庭湖上波光粼粼的白波一样多。西风吹老了洞庭波,也一样吹老了自己。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风景,不止是绮丽,更是奇幻,放到今天,美国所有的奇幻电影场景,也没有它美。

我醉了,躺在一叶扁舟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醒来,不知道现在已经是晚上,满天的星光倒映在洞庭湖水面上。却以为自己做着清梦,乘着一叶扁舟,荡漾在星光灿烂的银河里。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很正常,当人醒来的一刹那,就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自己是清醒的,还是在做梦。当诗人看到自己躺在这满是星光的星河里时,就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做梦,才能躺在银河里的小船上。

这种如梦的奇幻,正是星光照耀下的洞庭美景,是我们一辈子都很难看到的幻境!

1 阅读:71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